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语堂有丰富的海外生活经历,且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代表西方话语权力的美国,这便为其在小说《奇岛》中对西方话语的接受提供了可能性。用后殖民主义的话语理论重新审视《奇岛》,旨在批判小说中包含的西方殖民主义价值观,尤其是林语堂在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的殖民主义观念,并在后殖民主义话语环境中完成对西方殖民主义的解构。  相似文献   

2.
3.
与五四激进的反传统潮流不同,林语堂以辩证理性的态度以及非二元对立的价值取向对儒家传统做出评判。反映在小说里,具体表现为林语堂对儒家处世传统与人伦传统的继承以及对儒家人性传统的反拨。实际上,作为自由主义者的林语堂与儒家传统始终处于一种富于张力的关系之中,他在继承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因此释放了五四时期被压抑的“多重现代性”而带来了不同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情感与思想是小说中事件的起点和落脚点,也是事件发展的原动力,感觉只是陪衬、背景和氛围。可在林语堂的小说叙事中,感觉往往成为事件的缘起、转折点和终点。感觉不仅是事件过程的“决定者”,还是事件意义的“赋予者”。在他所谓的重大事件——“生死”与“丧失”里,人的感觉被发现和释放出来,并实现生命的升华。林语堂的感觉叙事生动复杂又变幻多姿,它们好像按照某种自然程序进行,事先无法做出预测。它不是群体理性的表现,而是人物复杂个性的展示,从而可以淋漓尽致地诠释新文学的个性解放主题,也赓续和创新了中西叙事传统,弥补和纠正了新文学甚至世界现代文学的某些偏误。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关系由于特定的时代因素一直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不少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究。林语堂的宗教信仰历程和基督教对他精神上的影响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基督文化对他小说的影响学者们涉及得相对较少。当某种宗教情感植根于作家的思想和价值观时,这必然会对他的文本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林语堂的小说中弥漫着浓厚的基督文化气息。林语堂在追求"灵性的纯洁之光"的基础上对基督文化既有吸收也有摒弃,其作品中散发着独特的基督之音。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的小说表现出中西文化融会的特征,而文化致用性无疑是林语堂对中西文化进行抉择,确立其文化理想的一个支点。林语堂小说对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生活、人生的享受,对个体快乐和幸福的张扬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四方面构成林语堂中西文化致用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林语堂先生翻译的《浮生六记》作为个案研究,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此书时,在归化和异化策略间转换,努力在译文中保留异国情调,译者对中西文化的领悟力令人赞叹。本文从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对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红牡丹》的影响便是典型.人物形象上,两部作品均塑造了青春自然、热情坦率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主题思想上,均表达了“追寻”的主题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而在美学风格上,均表现出浓郁的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色彩.将两部作品放在中西异质文明的大框架之下来考察,可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中异同之处的比较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顺应论观照下《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视角举例评析了《浮生六记》的林语堂翻译版本,并指出林译文与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高度顺应,其选择过程做到了动态顺应。在此基础上,强调顺应论对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的《论语》译介自具特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就其促发因素看,闽南地域文化,特别是作为主导的儒家思想,不可轻忽。林语堂译介《论语》,既是向西方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文明,也为东西方沟通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通道。作为濡染儒家传统的知识分子、深谙西方文化的学者、作家、翻译家、基督徒,兼具错综复杂身份的林语堂对《论语》的译介卓尔不群,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在古希腊哲学中 ,从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美尼 ,赫拉克利特到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萨戈拉 ,再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 ,都对始基问题作物质性阐释 ,并以此为切入点 ,在人类认识史上开启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文章试图在概述基础上 ,阐明其演变的内在逻辑 ,从而揭示其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过去曾有儒、法斗争贯穿始终之说。而学者们则更多地认为儒家道德人文主义是中国历史文化最重要、最具核心意义的精神。若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儒家与法家互补、"德治"与"法治"兼重,乃是中国历史上的基本政治结构,也可视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质。正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们对其予以科学分析,能获得多方面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