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心性大小之辨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一环。程颐批评张载的“以体会为非心”是主张将见闻排斥在心之外,意味着“心小性大”、析心与理为二。据二程弟子时紫芝的注释,程颐的这一批评系针对张载的“心御见闻,不弘于性”而发。程颐的批评建立在将“御”字释为“扞格”“防御”之上,但这一解释并不符合张载的本意:一方面,张载“心御见闻”中的“御”字当为“桎梏”“滞碍”之意,故不能从“心御见闻,不弘于性”中推出其主张析心与理为二的结论;另一方面,张载又确实有“心又大于心”的主张,但此论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见闻。张载的心性大小之辨的本质是天人之辨,既包含天人、心性的本末源流、分合同异、主从关系之辨,具体涉及对于心与见闻、诚与心、道与身的关系之辨;又包含天人、心性的自在与自为之辨。由此,张载的天人、心性之辨就动态的展开为由本源层面的无分,到当前实际表现层面的有分,再到极致表现层面的重回无分的复杂过程,而人积极主动修养工夫是实现从天人、心性在实际表现上的相分重回极致表现上的无分的不二法门,此即“心能尽性”说。张载此论从万物一体的高度推进了儒学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也是对孟子尽心尽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载提出的“心统性情”一语经朱熹阐释、发挥后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命题,但张载此语的本意却一直隐而不明。在破除此语是“孤语”的成见后,在张载思想体系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张载“心统性情’’所强调指出的是心包含性情二者。此语是张载心性论的重要命题,与其工夫修养论相关,但不能称其为工夫修养论命题。  相似文献   

3.
古人言及张载思想的特点,都首提其“以易为宗”,说明张载的哲学思想与《易》有极深的渊源关系。何以说张载思想“以易为宗”?其主要在于:张载“勇于造道”,其“造道”之功是从易切入的;其“太虚即气”“气化之道”“一物两体”的宇宙观源于易理;其贯“性与天道为一”“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心性论根于易;他颇有影响的《西铭》,其思想乃“本儒家《孝经》,参以易理”;其著名的“四为”说之“为天地立心”句,亦从《易·复卦》之《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立论。“以易为宗”既说明了张载关学的思想渊源和特点,也彰显了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精神和立论根基,是理解张载思想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张载的佛教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佛教的认知层面考察张载的佛教观 ,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的基本态度是批判的、排斥的。其批判、排斥涉及本体论、心性论、因果论及讲道方式等。在本体论层面 ,张载由“气”的运行状态、“空”的存在形式多样性、“空”的有用性和人生实在性等方面证明“空”的“实有性” ,以否定佛教“万物为幻”之说 ,并由“气化论”批判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在心性论层面 ,张载批判佛教心性论为“知觉为性”、“灭人本性”、“去人伦之性”、“妄言天性”。这种批判显示出张载复兴儒家实学的宏伟志愿和坚定的道统意识 ,但也反映出他对佛教的偏执态度及由此形成的对佛教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张载《诗说》的研究现状与其学术价值极不相称,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张载《诗说》以“置心平易,以意逆志”为诠释理念,这在他的三大《诗》论中有充分的体现;以顺天、尊君为诠释内容,这在他说“顺帝之则”、说文王必敬事商纣、说后稷之生中有充分的体现。在诠释方法上,以诗、《易》、“气”说《诗》,此则张载《诗说》独有;以古礼、情理、文理解《诗》,是宋儒解《诗》的常用方法。张载《诗说》并非皆合《诗》旨,却是时代尊君思潮的反映,故而值得研究;其诠释方法并非全都新颖,但这些“陈旧的方法”却参与了宋代《诗》学的共构,故而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明代“心学”除了众所周知的阳明“良知”“心学”外,还有甘泉“气化”“心学”一系。甘泉“气化”“心学”思想集中体现于《心性图说》。在一“气”流贯的视域下,《心性图说》勾勒了万物间“生意”归之于人,人之“生意”归之于“心”,“心”之“生意”又归之于“性”,而“性”的展开便是天地间的“生意”,以“心”著“性”为这一图式之枢纽。《心性图说》还论及工夫论,甘泉以“敬”贯工夫始终,由是涵养一“心”所蕴之“生意”。由是甘泉建构了以“心”“性”论为核心,“气化”和工夫论为两翼的别具特色的“心学”体系。《心性图说》的撰成的机缘基于阳明对甘泉“心体”论的质疑,在此意义上,《心性图说》可谓是甘泉自我回护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性灵说”是晚明文学思潮的核心。在学术渊源方面,受到了儒佛心性论的影响,尤其是王学左派心性论所体现出的灵知活泼、道德色彩淡化的特点以及禅宗心性论的主体特征和《宗镜录》心本论。将“性灵”与本体之“心”联系在一起,深化了“性灵论’的内容。心性论对“性灵论’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过于反观自照,必然限制了作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金代学者李屏山的《鸣道集说》从以佛为主、会通儒道的“三教合一”立场出发,对宋儒的辟佛言论给予了反驳。其对张载的批驳主要从“气”与“心”的存在论互应,“尽性至命”与“性情两分”的心性论互应,以及“存顺没宁”与“涅槃寂灭”的价值论互应三方面展开。其说虽未进入张载思想的语境并切中要害,但也体现了理学在与佛学遭遇后的理论争执。而李屏山站在理学之外的角度对理学家辟佛言论的批评,也能为我们了解宋元之间理学思想的发展以及三教关系的演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宋明时期出现的本体功夫思想与儒学心性学说相连,《庄子》中也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以《庄子》文本为依托,从道本论、体道论与境界论入手,探寻庄子哲学本体即功夫的关系,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庄子"以天合天"的理想形态。庄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此文从“知命”“畏命”到“立命”等命题的演变揭示儒家“命”的思想的发展,并指出张载的“天人合一”哲学本意是强调“以人为本”,这正是其“为生民立命”思想的哲学基础,从而使这两个看似不相关连的命题有机结合,形成张载哲学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1.
张载依据《易传》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张载哲学关于“名”的观念也是对于《易传》中“名”等相关概念和命题的继承和发展。以“先识造化”为宗旨,张载繁复的哲学概念之间实具有内在的贯通性。“名”在张载哲学具体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指称和意蕴。更重要的是,特定语境中“名”与其它概念尤其是“象”“、意”“、道”的内在关系的清晰揭示,有助于对张载基础理论命题,尤其是其形而上学的丰富内涵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2.
《度人经》被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 ,对后世道教影响极大。本文所考察的《度人经内义》是以内丹思想注解《度人经》的代表之一。《度人经内义》的性情论是从宗教了证层面来探讨人的心性问题的 ,属于古代心性论的范畴。本文认为《度人经内义》的性情论有以下几个要点 :1、“命虽有终 ,性无革变”论 ,2、“性虚化而生神”说 ,3、“感激而有情”说 ,4、“以性摄情 ,性复情冥”的返还论。通过分析 ,本文认为《度人经内义》既继承了性体情用、性善情恶、性静情动的二元论模式 ,又从内丹思想角度出发 ,阐发了不同于以往的性情论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朱熹在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张载的思想有较多的继承和发展,而这与他对张载著作的整理和研究是分不开的。朱熹对张载《文集》(朱熹多称其为《横渠集》)的校补工作给予了很大的热情和关注;在他最重要的一些著作如《近思录》、《论孟精义》、《论孟集注》、《楚辞集注》中辑录了许多张载的“精义”;他还对张载最重要的著作《西铭》和《正蒙》作了大量的注释和评论。这些工作,对朱熹真正走进张载的思想世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载"为生民立命"的命题涉及两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认定其异文,二是如何解读其思想。这一命题既有对孔孟命论的传承,也有对儒家命论的创新。张载"为生民立命"的"命",与孟子"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的"命"一样,都不再指天的命令,而是指人的命运。他受孟子划分"正命"与"非正命"的影响,第一次把人的命运分为"德命"与"气命",认为对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命运都应当予以安立,但格外强调要以"德命"驾驭"气命"。张载的"立命"观是沿着孟子所开辟的方向立说的,但孟子仅着眼于士人君子的修身"立命",而张载则要为社会大众"立命",即为民众确立命运的道德价值方向,使民众能够据以做出正确抉择,从而掌控自己的命运,赋予生活以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和”思想源自于《中庸》,因其丰富的心性理论为宋代理学家所重视。北宋学者程颐从“已发未发”的视角对“中和”概念进行重组建构,将其抽象、提升为心性论的高度,并提出了“已发之后求中”的心性理论。而南宋学者李侗将程颐的“中和”概念进一步内化,提出了“未发之前求中”的心性理论,更加突出了“心”的作用。李侗对程颐“中和”思想的全新阐释,在宋代《中庸》的研究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现代对于朱子学的研究,至少应追溯到1910年出版的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对“朱晦庵”篇章的阐述。立足于文本,蔡元培以简明的体例展开了对朱子学的研究,对此,我们可以从其《中国伦理学史》的写作背景、伦理学史与伦理学的区别、伦理学的内涵界定等方面进行把握。此外,蔡元培以“本体论、心性论和功夫论”的逻辑理路具体阐述了朱子的“理气论、心性情欲论以及穷理养心论”并也兼及对“朱陆之辨、朱王之异”进行阐述,表达了自己的相关见解。总体看来,蔡元培对朱子学的研究,不论从体例上还是具体内容、观点上,都对后期朱子学研究及其个人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最高价值追求的体现。至宋代,诸儒借鉴佛道超越的思维方式,对孔子的仁学做了有价值、有深度的创新性诠释,其中张载的诠释尤令人瞩目,更具典型性。张载的仁学思想是建立在宇宙本体之上的“人道的思考”,是对道家“天地不仁”思想的转化,从而实现了将“仁”的诠释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张载的“仁”是本体与功夫交融为一体,贯通了天道与人道,从而拉开了宋儒独具特色的“仁说”的一幅新图景。正是基于此,对张载仁学思想的探析,有助于我们对儒学精神和张载哲学体系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8.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为儒家建构了新的命论.我们可以把张载命论梳理为三个相关的论题:第一个论题是张载对儒家命论的贡献,第二个论题是张载命论的特色,第三个论题是张载"至命"工夫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张载是北宋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学术界不少学者认为,张载之学是易学。不可否认,张载受了《易》的相当影响,但作者认为,他主要是依据儒家经典中的《四书》创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因此,张载之学是“四书学”,而不是易学。  相似文献   

20.
《改良女儿经》拚命宣扬“各自居,也要命,命不遇,只是贫”。这是反动儒家大肆贩卖的“死生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论的翻版。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把孔老二的“天命论”捧出来,为其反动统治辩护,把阶级压迫造成的男尊女卑,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统统说成是上天按排的,把私有制造成的贫富贵贱之间的差别,统统说成是命里注定的。“天命论”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