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面向新世纪,党中央审计度势,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英明决策,实施西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并且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思路,笔者理解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应与传统的发展模式不同,首先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道路,又要考虑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由于效率的提高而导致富余人员的增加,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调整过程中新的行业和部门会不断产生,劳动力缺口还有扩张之势。要认清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调整中的劳动力缺口,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与再就业现念,为劳动者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牵线搭桥,遵循经济规律,投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直接为劳动者提供再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3.
发展县域经济着力扬优成势□奉新县县长李树才县域经济作为贸工农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经济的结合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基础地位,它不仅是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政治和人民稳定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紧紧扣住“农业...  相似文献   

4.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是我市上半年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头戏,各级、各部门按照“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要求。舞动重点项目建设的“龙头”,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凸显出了强劲之势。但重点建设项目进展与序时进度仍有差距,项目推进中的制约因素仍较突出。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克难而进,全面提速,实现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新突破。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期边方纳粮制的解体,究竟是由于叶淇变法即改行运司纳银制,还是因势要占窝、王府奏买食盐、太监织造奏讨盐引,以致造成大规模内外宫贩卖私盐所致的问题,殊值讨论。迄今为止,治明盐史者,大都依明代官修史书,将边方纳粮制解体归咎户部尚书叶淇的所谓“变法”,唯日本学者藤井宏另持一说,认为与叶淇无关。本文仅就“势要占窝”之一侧面,具体考察势要占窝的形态与边方纳粮制解体的关系。一、势要奏请开中势要奏请开中,起源于势要家人纳粮中盐贩鬻。按明制:在户部奏请开中盐粮则例公布后,势要官员家人按其规定上纳粮米,以获取贩盐权,这当与一般开中商人纳米中盐,本质并无区别。问题是,达官显要之家人倘若染指贩盐,势必凭藉声势,侵攘民利。因此,洪武时即规定监临官及四品以上官员家人,不许中盐营利,其目的不言而  相似文献   

6.
杨俭 《中文信息》2013,(9):111-112
德育工作是培育中职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工作,尤其在当前思想日趋复杂、风气日趋多样的社会大环境和大背景下,更加需要强化中职德育工作。本文从“势”这个独特角度,就“颓势”与“优势”、“破势”与“立势”、“乘势”与“驭势”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文化旅游是一种形式特殊的文化传播.要加快荆州古城文化旅游的发展,要对荆州古城进行明确的文化定位,注重将荆楚文化传播与荆州文化旅游有机结合,注重开发相关的影视、音像和新势媒体内容,最终促进荆州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因此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已成为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激励员工要因人、因时、因势而异 ,要掌握四个要点。  相似文献   

9.
宪政之"势"与"理"思想是梁漱溟从"势"与"理"的视角探索解决宪政问题而形成的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势"与"理"思想是宪政之"势"与"理"思想的渊源。宪政之"势"是指国家与其组成分子基于特定原因而"相互要约"的情形与态势;宪政之"理"是指国家与其组成分子对"要约"形式与内容的"共同了解"并"信守奉行"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宪政之"势"与"理"的关系是:"势"与"理"统一、"势"成"理"、"理"成"势"。梁漱溟以"势"与"理"思想分析中国宪政,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宪政不能走西方之路,而必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宪政之"势"与"理"思想对当今中国宪政发展、宪政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势科学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及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宙及社会的演化与发展是由不同层次上的势推动的。势=差别÷距离=差别×联系,势的运行机制是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由此产生对称构成数学的群结构,实现不同层次上的和谐。势科学理论不仅在逻辑层面上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真正统一起来,而且揭示了万物和谐及社会和谐的内在逻辑、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的思想可谓历史渊远,从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托马斯·莫尔,18世纪的卢梭到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都对此做过论述。及至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教势结合思想经过批判和改造,更是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之一。而毛泽东则可以说是“把马克思主义教势结合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劳综合原理的第一位代表人物。”①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教势结合思想更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在中国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成为…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能否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关键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经济是否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有特色、有个性,才能形成比较优势,在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高安经济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必须走特色取胜之路,通过实施不平衡的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先在单项率先突破,再求整体率先崛起。一、扬优展势,打造产业特色发展特色经济,首先要在培育特色产业上找准着力点。从理论上讲,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大而全”当然最好;但高安只是一个县级市,如果盲目追求产业门类齐全,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市场竞争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企业要在如此复杂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对管理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使成本控制趋于合理化。本文将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旨在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化,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古代“用势”与现代决策洪朝栋决策是管理活动的重要职能。对决策问题的重视和研究,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关于“用势”的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决策思想。这种决策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开辟经济建设“第二战场”,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为大庆第二次创业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是全市人民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目前金融部门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金融部门如何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谈几点具体措施.首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发展多种经济成份.要打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惯势,克服对非国有经济的偏见.要看到新兴的非国有企业投资少,见效快,灵活性强,贷款回收好。要用战略眼光,站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支持…  相似文献   

16.
第三回: 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 正确的断法当为: 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 第二十三回: 那知府复姓慕容,双名彦达,是今上徽宗天子慕容贵妃之兄。倚托妹子的势,要在青州横行,残害良民,欺罔僚友,无所不为。正确的断法当为: 那知府复姓慕容,双名彦达,是今上徽宗天子慕容贵妃之兄。倚托妹子的势要,在青州横行,残  相似文献   

17.
吕正韬 《理论界》2008,(5):179-180
“势”是《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概念,历来学者对“势”的含义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势”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心理制胜的理念,试图分析“势”的思想内核,以及构成“势”的心理要素和“势”发挥心理制胜功能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8.
韩非思想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美琴 《学术研究》2002,1(9):31-35
韩非以成就“霸王之业”作为君主之大利 ,这与战国时代社会发展走向统一的趋势相吻合 ;韩非思想的核心是“势” ;韩非看到了人口增长与社会物质财富增长要协调发展的问题 ,具有进步意义 ;韩非主张的极端专制主义以及阴谋权术是其思想糟粕  相似文献   

19.
"势治"理论是法家思想研究中一个比较不受关注的领域。法家看到"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另一面,却否定儒家"有治人无治法"的思路,而是强调要构筑法治的制度环境——"治势",使"抱法"与"处势"相辅成。具体是在正视人性"自为"的基础上,通过因性利导与因势利导,以"必然之理"营造"必为之势";用"必信之法"达成"必治之政",并对"势治"条件进行分析论证,指出这种"人设之势"好比"良马固车",即使中手驾驭也能追速致远。显然,这套"势治"理论对当前中国推进"法治"建设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任健峰 《晋阳学刊》2023,(5):117-124
尚贤与重势是先秦时期两条不同的政治路线。慎子“势位屈贤”的思想从政治统治的层面否定了尚贤路线,开创了重势的政治道路和以“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韩非继承了慎子的政治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理—势”的认识论、“缘理而用势”的方法论、“任势治国”的实践论,完成了由“势”而“治”的理论构建。在此基础上,韩非得以在国家治理层面将“贤”重新纳入重势主义的范畴之中,让“贤”服务于国家善治所需“人设之势”的创建,并最终通过“法治”的治理模式实现“势”与“贤”的统一。法家势思想的发展过程包含了一个“势”与“贤”的辩证逻辑,理解这一逻辑是破解梁启超学术公案的关键。这一学术公案的产生与梁启超对《韩非子·难势》篇中“应慎子曰”思想归属的判定并无必然关系,而是直接来自于他对法家“法治”思想的“误读”,但这种“误读”是他对传统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努力,值得今天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