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邓才彪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
提高高师学生的教育素质是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潮流 ,是我国培养跨世纪高质量教师的需要。怎样提高高师学生的教育素质 ?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 ,二是正确处理教育素质与文化专业素质的关系 ;三是改革教育课程 ,四是加强教育实践环节 ,五是创造一个有浓厚教育氛围的校园 相似文献
2.
(一 )科研能力是大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衡量人才标准的重要依据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国内各高校都极为注重对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纷纷成立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等科协组织 ,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这为培养面向 2 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是 ,作为高师院校不能盲从于理工类院校和一些综合性院校的做法 ,而应紧紧围绕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 ,把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重点放在教育科学研究上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形式和教学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千百万教师每天在每节课堂上的言论行动,在日积月累地决定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和育人质量。因此,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4.
成长春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6,(4)
高师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是高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应围绕专业思想教育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是高师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师培养的学生是中等学校教师他们将要从事的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工作。因此,我们要完成党交给的教育任务,就必须抓住专业思想教育这个中心环节,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甘为人民教育事业春蚕到死,红烛成灰。应该看到,目前高师在校生和毕业生中,专业思想不巩固,“学师不尊师”、“从 相似文献
5.
谭兆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1,(3)
高师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教师工作,这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高师在校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持何种态度呢?换句话说,他们的专业思想如何呢?有人曾对东北师大、辽宁师大、鞍山师专的563名在校本科生和443名在校专科生采取以问卷为主,小型座谈和个别谈话为辅的方法,对他们进行了报考高师的动机,对教师职业的态度,职业选择的意向和当前的主导学习动因作了调查,结果如下:报考的初衷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本科为15.99%,专科为17.83%;喜欢教师职业的,本科为39.96%,专科为39.56%;以 相似文献
6.
朱显芝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长时期来,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中,一直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专业思想问题,有的学生曾因此严重地影响到思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虽然这种情况早就引起了学校的关注,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以改善,但从总的看来,收效还不大明显。这就给从事高师教育工作的同志提出,必须进一步加强高师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深入剖析当前高师学生专业思想问题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看法,希望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李菊梅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目前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思想不过硬和业务不过硬问题,这直接影响着中学师资的质量和教学水平。因此,高师院校要端正办学方向,加大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力度 相似文献
8.
关于强化高师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秋芬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156-160
高师学生教育实践能力是高师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从事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时所必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从事教育活动所必不可少的。高师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不仅包括一般的教育实践能力,还应包括"判断力"、"反思力",应该把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引进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进程中,以实现实践对理论学习的促进。采取措施优化高师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建立一支新型的"双导师"制师范生指导队伍并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9.
强化高师学生教育素养的课程设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教育是整体教育的“工作母机” ,高师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 ,其教育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强化高师学生教育素养的关键是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 ,以此高师院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大量合格的师资。 相似文献
10.
高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课题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6):9-13
为建构合理有效的高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我们对山东省4所高等师范院校的三年级学生高师教育类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高师学生对教育类课程的认识与实际学习状况存在较大差距,对教育类课程的满意程度较低。我们建议应通过改变目前的培养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和提高教育类课程执教教师的素质来增强教育类课程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所需高师学生的技能,除了包括所学专业知识必备的基本技能外,还应包括外语、音乐、朗读、书法、讲课、体育、美术、演讲、写作、百科这十项技能。目前,各校都非常重视这十项技能的培养,但基本上都限于分开来各项单独训练,结果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效果一般。我们知道能力是直接影响人顺利有效地完成活动的心理条件。同时,能力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条件。那么,如果能够找出影响这相互关联的十项技能方式的主要能力成分内容,并在学校工作各个环节加强这几方面能力的培 相似文献
12.
金得存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7,(2)
学报作为“囊拍大典,网罗众家”的高等学府的学术刊物,学术性是其基本属性,学术质量是其质量的首要标志,是核心和实质,这已成为学报界的共识。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应该着眼于学报整体质量的提高,力求使学报从内容到形式都成为精美的出版物,但更应该重视学术质量的提高,以免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绣花枕头。作为高校学报大家庭的一位重要成员,高师学报自不例外。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学术性绝对化,以为学术性是一种与现实世界孤立无线的东西。联系当前高师学报实际,笔者认为在坚持学术性原则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第一… 相似文献
13.
14.
赵晓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2):81-83
教育栏目的设置是高师学报区别于非师范类高校学报的重要特征.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教育刊物相比,高师学报教育栏目具有学术性强的特点;与高师学报其他栏目相比,教育栏目具有贴近现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马东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4)
高等师范院校的学报,同普通高校学报一样,在我国报刊史上,是一种年轻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它是高师教学和科研的结晶与标志。在促进教学科研、活跃学术空气、扩大学术交流、提高科研水平和培养造就人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师学报虽系某一高师的“窗口”,但由于它直接服务于社会,对我国的两个文 相似文献
16.
刘路臣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等师范院校,绝大多数都创办了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宗旨的学报。其中不少院校文理科版各自独立。这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理论阵地。近年来,关于高师学报的办刊方向与形成自己特色的问题,已有许多精辟见解,我个人仅陈己见,以利高师端正办刊思想和指导方针。 一、高师学报办刊方向的各种类型 以反映本校学术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成果为宗旨的高师学报,内容比较丰富,这是由高师文理学科齐全、人才种类繁多、教学 相似文献
17.
郭育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6)
文学的倾向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最为关注的文艺理论问题之一。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论著和通信中,几乎都有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其中既包括着对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唯心主义、自然主义创作倾向的批评。他们的深刻见解,处处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学倾向性的论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之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3,(1)
恩格斯关于文学倾向性的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和玛·哈克纳斯的信中曾指出:“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塌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地把它指点出来”,“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对于恩格斯这些为人们所熟知并经常引用的观点,应如何正确理解?周忠厚、蒋荫安同志在《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文学倾向性的论述》(以下简称《论述》)一文中,就其“是否揭示了文艺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恩格斯的观点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见解固然不乏精到之处,但有些似还可商榷。现略陈管 相似文献
19.
叶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8,(2)
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于1988年5月18日到20日,在绍兴师专召开省高等师范院校学报改革研讨会。省学报研究会理事长方集理、副理事长陈光润、秘书长楼观城、常务理事孙霆和省内各高师学报的主编、编辑共廿余人聚会古城,交流信息,畅谈改革设想。绍兴市委宣传部长戴本妥、绍兴市副市长陈祖楠、绍兴师专校长滕伟石和绍兴市社联常 相似文献
20.
对大学生性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问卷调查,认为大学生正处在传统性道德和现代性观念的冲突之中,性知识非常缺乏,独生子女的性认知问题有其特殊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学校、家庭性教育的薄弱,西方不健康性观念的影响。应从培养高尚人格的高度看待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的性教育问题,从中国的国情、民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性价值观、性道德观、性法律意识和必要的性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