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为清代嘉道时期寒士诗歌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论述寒士的产生与概念的演变,并通过对各个时期代表性寒士诗文群的相互比较,突出作为封建衰世的嘉道时期寒士诗群生态、心态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刘大观是清代高密诗派中比较特殊的一位诗人。迥异于诗派中其他寒士诗人,他仕途顺利,曾经位居知州。虽处高位,刘大观却早早勘破世情,表现出对寒士心态与诗学主张的强烈认同,因此,在他身上呈现出一种主体身份与心态的悖反现象。在诗学上,刘大观以师古不泥古为原则,对高密派诗学进行了合理的吸收与发展;在诗歌创作上,他能遵从内心情志而自写本色,诗歌风格也随其年龄、经历的变化发生改变,总体呈现着清真雅健的风貌。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杜甫在中国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对中国诗歌创作的贡献 ,从而证明了他在寒士诗人中的先驱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寒士”究竟指什么人?自郭老解释为专指穷读书人以后(《李白与杜甫》)215页),近年来不少杜诗研究者的看法颇有分歧。我觉得,诗中的“寒士”本来就是泛指一切受冷挨冻的人,不必专指穷书生。下面谈谈理由。不少杜诗研究者和杜诗选本,一般都把诗中的“寒”字释为“贫穷”的意义,这就很容易得出诗中“寒士”是专指穷读书人的结论。但我认为诗中的“寒”字并非表示“贫穷”,而是表示“寒冷”。“寒”的本义就是“寒冷”。这里是用本义;“贫穷”是其引伸义,但在这里与老杜措词的初衷无涉。这可以从诗的本身得到证明。由于茅屋为秋风所破,继而猛雨骤至,诗人长夜沾湿,冻不成眠,这在诗里面是说得够清楚的。“寒”字的前面已有“布衾  相似文献   

5.
明代江西科举之风兴盛,受其影响,不同功名的江西小说作者在小说创作倾向上出现明显差异。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为取得功名的科举得意士人,其官宦经历作品多为笔记小说;白话小说作者则因科举失意,转而编写宗教宣验小说、类书体小说及历史演义小说等。科举还进一步对小说文本的生成及传播产生影响,《剪灯馀话》的评点及禁毁事件、《国色天香》的叙事与体例都与科举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一个寒士诗大盛的时代,查慎行不愧为康熙朝江湖寒士诗第一家。追溯其江湖寒士之调的形成,《长生殿》案无疑是重要的“催化剂”。《长生殿》案虽起于黄六鸿攻击报复赵执信,但查慎行、洪昇、陈奕培等四门之员“同被吏议”,已决定了这场案事并非专对赵执信而发。将《长生殿》案比连于“南北党争”,悖于史实;将之归于纯粹的“个人意气之争”,虽揭示出事件的偶然性,但又不免将问题简单化。《长生殿》案与康熙中叶士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对文学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查北赵”及洪昇受案事牵连最剧。查慎行未曾进学,其国子生资格来之不易。在这场风波作用下,慎行科举心态、人生道路、诗歌创作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江湖载酒的人生重塑中,慎行养成“山野之性”,从而促成一代江湖寒士之调。  相似文献   

7.
论唐宋科举士风之三变及其对诗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定广 《学术论坛》2006,(2):145-149
在唐宋科举士风演进的大链条中,最根本的变化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唐宣宗即位(847)后,第二次发生在唐亡(907)后,第三次是在宋太宗即位(976)后。唐宣宗开创了进士独尊的局面,也开始了唐代科场最黑暗的时期,广大寒士普遍蹭蹬举场数十年仍然如痴如狂,使得唐末六十年成为唐诗大普及的极端时期;五代(含宋太祖时期)文人远离科举,养成“吟癖”;科举制度在宋太宗以后展现强大的生命力,文人形成意气风发、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科举士风,由此促进了重理性、好议论诗风的形成。三次巨变,最终完成了螺旋式的回归,宋代文人的精神境界也实现了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8.
唐代处于士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科举制的激励下,寒士阶层积极投身政治,但他们的现实政治处境却多是坎坷沉沦,这造成了唐代诗人普遍的缺失性体验。这种缺失性体验,成为唐诗创作的心玛动力,促成了唐诗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聂欣晗 《船山学刊》2009,(4):108-110
明清女性文学蓬勃发展,先后作为文化代言人的名妓与闺秀开始主动描述她们的婚姻期待。在女性理想婚姻对象从东林夫婿到高才寒士的变迁中,社会性别关系产生新的质数与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10.
由于高门士族的衰弱,东晋孝武帝时期一度皇权强化。为巩固皇族的执政地位,孝武帝与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不断起用宗室人物、士族社会中门第较低的儒学寒士,甚至大力拔擢门寒地微的寒人。以上几类政治群体,对皇权具有一定依赖性,而对高门势族则有抵触,特别是社会基础薄弱的寒人,他们甘于充当皇权与皇族的政治附庸与工具,肆意攻击士族,加剧了皇族的乱政。新的政治势力与群体的出现及其相关政治举措,预示着晋宋之际社会变革的某些趋向,成为南朝政治的先声。  相似文献   

11.
李庆立  崔建利 《东岳论丛》2003,24(2):111-115
胡应麟是明代后期一位学者和诗论家。他一生酷爱藏书、读书 ,在科举仕进屡屡失意的情况下 ,把“立言”作为实现自己功业理想的方式 ;他依靠自己丰富的藏书 ,勤于治学 ,一生著作等身 ,取得了以诗学理论、图书辨伪为代表的多方面的治学成就。  相似文献   

12.
包海英 《天府新论》2007,(4):143-146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作为读书人的一件大事,对文人剧作产生的影响是普遍而深刻的。正因为此,科举及与其有关的情节在我国古代戏曲中随处可见。通观我国古代的戏曲作品,从早期南戏到明清传奇,表现男女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戏曲往往少不了科举求名的情节。元代在不得为官或仕途不如意的情况下,许多士人把目光投向下层社会,因为他们要找寻寄托,而杂剧无疑是他们寄托怀抱、娱乐自己的最佳工具。八股文处处要求合乎科举考试的要求,要求应试者完全放弃自己的思想戏曲代言,而戏曲尽管也要受到戏曲创作规范的限制,但相对应试的八股文体,作家在思想上无疑有着更大的自由,可以发挥更多的想象,可以给作者带来心灵上的自由,因此,许多失意文人把它作为抒情言怀的最佳工具。  相似文献   

13.
在关汉卿的杂剧和散曲中,有许多都涉及到科举和功名问题。在其杂剧中,关汉卿对科举功名表现了肯定的态度,并表现出三个共同的特点:文士通过科考获取功名,改变命运;这些文士都是作者同情和肯定的对象;他们获取功名易如反掌。在其散曲中,关汉卿则以任性适意、笑傲功名的方式表明了远弃科举的态度,并着意强调自己的浪子风流。这两种态度貌似不同,其实都是不满现实又强自宽解心态的反映。关汉卿的这类作品共同反映了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复杂的功名心态。  相似文献   

14.
论宋代科举户籍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民生 《文史哲》2002,(6):108-113
宋代科举中有一不为人注意的辅助制度———科举户籍制。宋代科举强调应举者须有户籍并自本贯应举 ,对户籍的审查、认证、确定有一整套规定 ,贯穿于科举的全过程。作为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户籍制维护着科举质量和选拔程序 ,并在制止种种冒贯应举弊病中不断完善。科举户籍制也是宋代户籍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施过程中促进了户籍制的发展 ,并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示了宋代户籍制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中墨选活动的商品经济因素顾冠华墨选编书活动是《儒林外史》表现那些科场失意的文人墨客生活的重要内容。作者通过此,意在揭示当时社会受科举钳制的深重,嘲讽、鞭挞众多边名逐利的文人名士的庸碌和庸俗,哀叹世风日下。然而,我们今天读来,却可从这大量的...  相似文献   

16.
科举民俗与科举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举习俗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庆习俗、饮食习俗、游乐习俗、社交习俗、建筑习俗等都打上了科举的烙印。本文在论述与科举相关的婚庆习俗、博状元习俗、“闱姓”赌榜习俗、文昌崇拜习俗的基础上,论述科举学的广博性。科举习俗鼓励民间百姓读书应举高中,多数是寓意吉祥、积极向上的,不过也有一些消极的部分。科举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应忽视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系统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对其中的科举习俗亦应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科举观即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和看法.陈夔龙是清末贵州籍进士中的国家重臣,深受科举教育影响,他亲历清末科举革废之变,反对科举革废,对科举制度高度认同,综观其一生与科举相关的言行,可以看出:陈夔龙认为科举考试神圣非常,科举制度是立国安邦的根本典章,也是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他高度认可科举制度在教育、选材等方面的功能;认为科举考试的组织与管理严谨而规范.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中的婚恋小说反映了蒲松龄及与他相类的封建时代落魄文人的婚恋梦幻。“幻想着将天下佳丽尽归于像作者一样,当然也包括作者在内的命途坎坷而又自视甚高的才子、寒士”,“满足寒士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对于贤妻美妾、真挚爱情的愿望,并用以证实寒士们的人生价值”①。因此,《聊斋志异》中婚恋小说的男主角,绝大多数都是落拓不遇或发迹之前的名士、才子。他们往往少负才名,容仪俊伟,慷慨磊落,具有俊逸的外貌和理想化的人格。如《婴宁》中的王子服,“绝惠”,“邑宰素仰生才,稔知其笃行士”;《聂小倩》中的宁采臣,“性慷爽,廉隅自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东亚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历史上日本曾在公元8—10世纪一度仿行过科举,取士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和医、针等二科。韩国(朝鲜)历史上的科举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最为完备的科举,是中国域外科举制度的典范,韩国历史上科举的地位甚至不亚于科举在中国社会上的地位。越南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历史上东亚诸国的科举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从属于中国科举的。东亚国家效法中国建立科举制,有力地促进了本国文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延绵存在了一千余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官僚政治和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海内外科举研究的广泛开展,“科举学”已日渐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在“科举学”这一内容广博的专门研究领域中,有关清代科举制度的研究成果特别丰富,已出版的各类著作就不下10本,要在此基础上作出新的探索,其难度可想而知。最近,宋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