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国民党改组派是二十年代末期至三十年代初期的国民党派系之一。它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旗帜,既反蒋又反共,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中颇有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当时面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集团。夫于国民党改组派和国民党改组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大体上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改组派是民族资产阶级在野派,国民党改组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的则认为改组派是打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幌子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反动政治集团,其实践活动是地主买办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投机活动。笔者持前一种观点。(一)国民党改组派和国民党改组运动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受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压迫,这是出现改组派和改良主义运动的阶级基础。一九二七年,民族资产阶级跟随蒋介石叛变了革命。他们本来希望国民党反  相似文献   

2.
许莹莹 《兰州学刊》2009,(Z1):155-158
陶希圣,是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论战中的一名要角。其著作行销一时,言论远播海外,有所谓"陶希圣时代"之称。本文从政治和学术两个层面考察其参加论战的缘起,认为陶希圣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深厚的史学功底率先投入论战中,体现了一个学者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和对中国历史的兴趣。论战中,他代表国民党当局的反对派——国民党改组派,却仅是改组派中满怀革命理想的"左派"青年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3.
论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和联俄容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 ,占有重要历史地位。但是 ,史学界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和联俄容共政策问题 ,认识上还存在着不同看法 ,下面仅就这两个问题 ,提出浅见 ,以就教于史学界。一、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  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是什么 ?大陆史学界流行的传统看法是“改组后的国民党基本上成为工人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① 。实际上 ,这个提法最早来源于共产国际对国民党性质的分析。例如 :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  相似文献   

4.
1928年冬,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出一个政治派别——“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即改组派。由于改组派指名道姓地反蒋,有人因此而产生了错觉,以为改组派反蒋是革命的。其实,尽管国民党改组派对蒋介石政权的批评愈来愈尖锐,但他们仍然没有越出“改组”的基线,对于国民党,他们既不要求“重建”,也不要求其改弦易辙,更不否定其“党统”和“训政”,仅只要求  相似文献   

5.
王锐 《江海学刊》2022,(2):185-193
在探讨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时,国民党“改组派”的言说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为保持1924年国民党改组之后的革命性,避免国民党走向士绅化、权贵化、军阀化,“改组派”详细分析“清党”之后国民党变质的过程与原因,提供了人们审视“清党”前后国民党发生蜕变的绝佳视角。而为了重建国民党的活力,“改组派”成员在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探讨。虽然他们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切中时弊,从国民党内部来看极具批判性,但由于始终不敢直面现代政治活动与政党建设当中的关键问题,加之为了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进行区隔,导致其言说难以真正根治国民党的症结。重新思考“改组派”的政治主张,十分有助于审视中国现代史上的政党、阶级、意识形态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改组派,全称“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是1928年冬从国民党营垒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政治派别,是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改组派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展开了旨在推翻蒋介石政权的一系列活动,本文试通过分析改组派的倒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改组派,全称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成立于1928年夏,总部设于上海,许多省市都有其地方组织。其实际领袖为汪精卫。1930年北平扩大会议召开,改组派上海总部便宣告解体,各地方组织也基本停止活动。1932年1月,蒋汪再次合作。蒋介石重新上台,汪精卫及其亲信又成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官员,早已停止活动的地方组织亦不复存在,至此改组派彻底瓦解。国民党改组派自成立到解体,虽仅存二年时间,但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曾起一定作用,颇有影响。本文仅就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政治主张及其阶级实质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8.
改组后的国民党不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是一个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向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转变的政党.共产国际未能将国民党与统一战线区别开来,不能正确区分资产阶级的结构及本质,将中国资产阶级视作在本质上是铁板一块的.由此必然造成两个严重的后果:国共合作时期,为了维护统一战线而放弃了领导权;国共分裂时期,为了反抗国民党而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故共产国际的右、"左"错误理论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改组以后,通过青年党员们的积极宣传和组织,上海地区的青年学生们认识到参与政治运动以及与政党(特别是改组的国民党)进行联系的必要性,改组了包括同乡会在内的各种各样青年团体及各校学生会、上海学联等组织,学生运动由此向国民革命运动转化,同时上海学生界由此也出现了“国民革命参与派”和“非政治性的社会运动派”的分野①。但不久上海学生界又重新走向组织和理念的统一。上海地区青年学生们是如何在组织与理念统一情况下,成为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社会势力呢?对此,笔者试图从五卅运动入手进行分析,着重研究五卅运动…  相似文献   

10.
<正> 宋汝香同志在《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的两重性》(载《齐鲁学刊》一九八一年第五期)一文中,对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但国民党改组后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笔者认为仍然可以讨论。因此,提出如下几点浅见,愿与宋汝香同志及史学界同人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1.
一 “九·一八”时期,学生抗日救国运动首先在上海兴起,这是中共江苏省委长期发动和影响的结果。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出一个既反蒋又反共的政治集团——“改组派”。这个集团的骨干分子陈公博主办了《革命评论》刊物,大肆鼓吹“要民主,反独裁,改组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先后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等几个资产阶级政党,为建立和捍卫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而呕心沥血、奋斗终身。本文试就国民党的改组及其历史必然性来揭示孙中山的党务工作,并进而揭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民主共和而奋斗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遥遥前路,罔知所届”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的。 早在1905年,孙中山即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鉴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险恶,同盟会采取秘密结党的形式,入会者均须宣誓,誓词是:“当天发誓,驱除鞑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先生是著名的民主人士,他曾是乡村建设派的代表,他代表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利益,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不能发展,他们想在反帝反封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压迫民主党派,因此他们就要反对国民党独裁。这种历史条件,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能够在民主革命时期逐步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两个大党的对立斗争中选择了共产党。因此,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向独裁统治作斗争中,梁漱溟同中共结成亲密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改组委员会,是“宁汉合流”结束前,直属武汉国民党中央领导的一级地方组织。它虽管辖武汉三镇,左右和影响着当时武汉地区的政治形势,但其建立和消亡,还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内部汪、桂二派势力间的矛盾和消涨。本文试图通过对1927年“7·15”后出现的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改组委员会的产生、发展、消亡过程的描述,从中勾勒出发生在这个时期汪、桂间斗争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5.
李军 《东岳论丛》2007,28(3):110-114
20世纪以来中国的保守主义派别,主要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孔教派;邓实、黄节、刘师培、章炳麟等人组成的国粹派;本位文化派与国民党新保守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学派。在现代哲学思潮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国民党新保守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学派,特别是现代新儒家学派。它的产生标志着在早期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思潮之后,对中国文化今后走向的一次较为冷静思考的结果,代表着保守主义思潮的最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正>一、是否出席了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宋庆龄是否出席了这次大会?一些论著对此之表述,均含混不定。 例如:文物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的《纪念宋庆龄同志》(画册)第41图说明文谓:“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宋庆龄是仅有的三位女代表之一。”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的《孙逸仙夫人——宋庆龄传略》第25页谓:“1924年1月,孙中山召开了一次特别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庆龄是199个代表之一,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也是代表(另外还有一位女性代表)。她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在政治组织中,或者说在任何组织中,被选任高级职位的中国妇女。宋庆龄被任命为国民党妇女部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的《宋庆龄传》第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孙中山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孙中山在长期革命实践后,毅然坚定地改组了国民党,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东征及北伐进军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使中国革命大大推进,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孙中山不断适应时代潮流前进,追求真理的革命家气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时,对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进行一些探讨,于今天祖国统一大业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华北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直接威胁到国民党蒋介石的利益,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逐渐变化.在国际上,除依靠英美等国外,还意图利用苏联牵制日本,派代表去苏联商量建立对日军事同盟问题,同时企图通过苏联的影响力,以达到“溶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说:"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这段话高屋建瓴、深刻精辟地说明: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死存亡的根本性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好好深思。从历史上看,我党何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挫折到胜利,历经千难万险,取得全国政权?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只有十几个党小组,几十名党员。星星之火,何以能够一步步形成燎原之势?党的组织何以能够成长壮大起来,并成为中国的执政党?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得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党站在了时代的前列,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因此才有生命力、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到过革命圣地井冈山和延安的同志都有同感,当年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没有被消灭,后来反而取得了政权,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代表人民的,具有先进性。当年国民党掌握的枪杆子比起共产党来多得多,为什么反而丢了政权?说明国民党与共产党相比丧失了先进性。先进性怎么判断?就是看人民看不看你好,拥护不拥护你。  相似文献   

20.
廖仲恺是鼎力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建立首次国共合作联合战线的主要助手,在国共联合战线实现后的新形势下,他又模范执行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忠诚地与共产党人携手合作,为巩固与捍卫两党联合战线,努力奋斗,以至献出生命. 1 还在国民党酝酿改组之时,廖仲恺同共产党人的合作就已开始,而且这种关系还随着改组工作的进展及完成日趋亲密. 1923年10月,孙中山将筹划国民党改组的具体工作付托给新组织起来的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经办,并由廖仲恺全力主持这一工作.当时身为中共中央驻粤委员、中共广东区委书记的谭平山也是临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