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琳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1):28-32
对话理论是由前苏联文论家美学家巴赫金提出的一个思想深刻、内涵深远的理论,对话的中心范畴是"自我-他者",巴赫金提倡对话双方的双主体性。以"自我-他者"的双主体性为考察对象,通过重点分析这一范畴在文学领域内的转换: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进一步探求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中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对话理论作为巴赫金思想的核心内容,始终是一种关于人的主体建构的哲学理论,而且是他人本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考究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奖致辞,这种看似独白式的演讲却体现出深刻的对话性。文章从巴赫金对话理论思想出发,对其致辞中的对话性进行分析,解读贯穿其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从而揭示这一致辞所蕴含的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袁文丽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120-124
巴赫金及其学说是多面而开放的,在世界范围内,巴赫金研究已经呈现出“有多少个研究者,就有多少个巴赫金”的复杂现象。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巴赫金,20多年来,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研究方面,鲜有人从传播学的视角审视巴赫金及其学说。文章试图发现对话与传播的契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巴赫金对交际模式的解构与重构,从中发现巴赫金与传播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发现对话理论令人惊异的前瞻性。在对话中传播,在传播中对话,正是我们对传播的期许。 相似文献
4.
自主性、能动性是市场主体内在质的规定性。经济转型期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市场失序”与混乱、扭曲等现象是主体性异变生成的。市场主体性异变是指在特殊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市场主体性质发生了背离其内在本质规定特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对市场主体本质特性的扭曲与异化,它严重危害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只有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加速有效制度供给,才能遏止主体性变异,走上主体性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5.
张金圈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1):31-36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对话视为语言存在的本质,认为一切话语都具有内在的对话性,即使是在书面写作这样极具个人化的独白性言语行为中,书写者也总会处在一种和假定的接受者对话的情景中。对话理论将语言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尤其强调说话人和受话人的互动关系对语言生成和理解的制约作用。这种观点对一贯缺乏语用视角的汉语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玉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66-69
以校报为主体的中国高校新闻媒体经历一百多年的曲折变化,经久不息,在今天呈现出勃勃生机。从校报"一支独秀"到校报、广播、电视、网络"全面开花"的走向,既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也充分说明校园文化自强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演进历程中形成的规律性为研究大学精神文化提供了生动的注脚。高校校报的新闻宣传工作发展历程凸显精神文化在高校教育工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文章以校园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为视角,深入探析精神文化的主体性,为高校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凝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在巴赫金对话理论的指导下得以解决。解决的办法是教师对话文本,对话自我,对话学生,对话社会,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对话的未完成性使得这些对话能够持续进行下去,推动了英语专业教学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徐晓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4-38
口译员并不是简单的对不同语言文字进行转换的工具,不是仅仅进行点对点语言符号的接收和输出,而是对不同地域间文化进行交流的衔接纽带,是文化交际的当事人和衔接者。口译员可以采取不同的语言翻译技巧处置原语,调节语境,使交际顺利进行。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尽量克服被动性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本文以塞莱斯科维奇教授为代表的释意派理论为基础,从文化视角具体分析了口译员主体性在口译实践三个阶段中(理解原文,脱离语言外壳和译语输出)的发挥,但也应指出,译者主体性的表现不可能是无限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对主体发挥有很大的限制,在口译员发挥主体性期间,必须对跨文化内容进行充分理解,解决诸多导致文化差异的现象和原因等诸多因素,进行有效的衔接与对接,努力降低文化内在矛盾和影响,才能真正建成打通联结不同地域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10.
11.
巴赫金对话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对话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07-116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白话语中 ,存在一种独白中的双声话语形式 ,这种形式既体现了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 ,也反映了主人公自身矛盾的两面性。另外 ,在叙述话语中 ,作家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主人公、作家与社会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 ,也构成了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作为参照 ,深入分析和总结中国现代小说独特的对话性特征 ,正是本文的用意和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作品译本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出发,从民国文化转型时期文化界产生的三大趋势探讨莎士比亚作品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认为此现象是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传统下层文化地位大幅度提升及革命文学蓬勃发展三大趋势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从巴赫金对话理论探讨莎士比亚作品译本的接受状况有利于人们对其进行历史与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对话理论最早由巴赫金提出,现已超越最初文学评论范畴,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多个领域。报刊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其特性在于新闻报道者总是尽力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并与自己保持相同立场。对话性是其存在的根本条件。现代俄罗斯报刊文本常用以下几种模式体现其对话性特点:"我/我们—你们";"我—他/他们—你们";"我1—我2—你们"。 相似文献
14.
15.
文化间性是国际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可交流性即文化的开放性。文化间的开放性并不表示对话是平等的,壮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寻求文化共性是其对外传播并融入国际主流文化的关键。文化间性主义对弱势传播的壮族本土文化进入强势文化领域,进而张扬本土文化的个性,与国际主流文化平等对话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话与融合:基于对话理论的文化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爱惠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34-335,349
异质文化之间进行对话的首要前提就是实现其话语之间的相互对话。只有通过语言的转换,不同文化的内容才能够被异质文化所认识、理解或接受,达到文化的大融合。这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过程就是翻译。翻译是异质文化相互对话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对话理论的视角下讨论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异质文化对话对于译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野下的林纾翻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月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6):68-71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也为人们理解翻译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翻译的多重对话性。本文从对话理论角度,详细阐述了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与合译者、作者/原文、读者及时代语境的对话关系。这也证明,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主题、以文化语境为背景的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18.
早期,女性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惟一渠道是翻译。作为抵制父权制度的有力武器,女性主义与翻译产生了必然的结合。女性主义译者通过要求平等、对原文的重写和对忠实的重新定义,为翻译研究中的译者主体性带来了全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的自我理论体现了西方哲学人类学化的倾向,以及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精神的深刻改变。 相似文献
20.
吕君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6):252-255
米哈伊尔·巴赫金在文艺学、美学研究中阐发了他的哲学思想 ,他的时空观、对话理论、狂欢化理论都关心“人作为一个存在者在存在中的存在状态” ,明示了躯体作为存在命题的深刻含义 ,揭示了存在世界应该是一个一切都能在对话中得到解决的并非普遍和谐却又是普遍和谐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