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满族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为中国繁荣发展和统一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民族.满族的历史地位具体是指满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这直接涉及到对满族历史评价的结论,还体现了历史文化记忆对当今民族关系的深刻影响.在特定的时空关系组合下,可以从满族的跃兴、贡献、精神和启示等四个维度来确定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满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既是建州女真吞并周围各民族大小部落以形成新的民族的战争行动,也是女真内部形成国家政权体系并确立爱新觉罗家族绝对统治地位的一系列政治变革。其中,官制的形成完善,从内部促成了满族的形成,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扩大了其统治基础,有利于与明朝廷抗衡,并最终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3.
清朝统治者较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更加关注满族的家庭教育.究其原因:统治阶层出于维护和加强满族统治的需要,保持满族民族特色及加强军事力量的需要,满族子弟出于个人从政入仕的需要.满族的家庭教育对提高满族的民族素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上,清朝统治中国长达近300年之久,这与清朝统治者重视满族家庭教育有着重要关系。文化、道德、体育、生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支撑起清朝满族家庭教育的整体框架。清代满族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华部分。  相似文献   

5.
满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周代的肃慎,汉代的挹娄。南北朝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金代以后的女真,明代的女真人后来发展成今天的满族,但他们都只是满族的族源,他们是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不同民族,今天的满族共同体正式形成于1635年。  相似文献   

6.
满族舞蹈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种类,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价值与独特的艺术价值。满族舞蹈的源头,记录的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渔猎生活中的成长印记和生动的身体语言表达方式。随着民族的发展,它也蕴含着从山野民族到中原统治民族的角色转换所带来的民族文化的转变。然而在当代,满族舞蹈却并未像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舞蹈一样,逐渐形成较完善、系统的表演体系,它所蕴含的独特而生动的民族文化,并未将它推向艺术创造的高峰,而是伴随着这一民族复杂的历史进程而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因此,本文直面满族舞蹈历史发展的现实问题,借鉴都市民俗学的研究视角,观察当代满族舞蹈多种创作现象,探究当代满族舞蹈创作的规律特点。并依据与满族舞蹈创作相关的环境、人等因素的不同,进而提炼出"复排"式与"符号"式结构意向两个趋于类型化的创作方式,旨在客观的认识满族舞蹈创作的艺术个性,思考它的发展空间,并对满族舞蹈创作未来的发展做出一点展望。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与女真族(满族),分别是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元朝和清朝的统治民族,在汉族统治阶级建立的明朝统治时期,他们都给明朝的统治者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同样作为东北的少数民族,蒙古族与女真(满族)在民族性格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别。这些差别不仅导致了民族发展的不同,也决定他们所建立的王朝统治寿命的长短。  相似文献   

8.
明朝末年,以努尔哈赤为代表的满族,与蒙古族科尔沁部结盟、联姻等方式确立关系,将其先化敌为友,利用他们建立清政权。但满清政权建立后,清太祖皇太极采取赐名封爵、盟旗制等政策化友为臣,充分利用科尔沁蒙古族这股比较强大的势力,平"三藩",平息吴三桂和葛尔丹的反叛。努尔哈赤开创和皇太极发展的对蒙古族科尔沁部的民族政策,在满族建立满清政府并对全国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明朝末年到大清建立后这段时期,满族与蒙古科尔沁部的民族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在不停地调整中;正是这种民族政策的调整,助满族成为全国的统治民族,从一个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变成了全国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9.
渔猎文化和农业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在文化转型及其磨合中,满族的语言、心理、思维、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改变,满族文学创作也随之表现出了巨大的情感落差。文化转型中满族生活状貌的改变及情感变迁真实反映在满族文学作品中,造就了满族文学发展史上独特的景致。  相似文献   

10.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夺取全国政权的少数民族 ,故而成为北方诸族制度、习俗的集大成者。收继婚在满族中间曾盛行一时 ,许多治满族史的学者皆认为自皇太极以后 ,收继婚就趋于消亡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认为满族的收继婚相沿时间甚久 ,并未立即消亡  相似文献   

11.
满文历史文献是以满族特有文字——满语文书写的本民族历史文献,它不但记录了满族发展的轨迹,成为我们研究满族的重要参考;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弥为珍贵的文化财富。本文以满文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其形成发展、分类及特征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提高对这一重要民族历史文献认识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对汉族的统治,把满语满文定为国语国文,企图在全国实行满语满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官方刊印了大量的满文图书。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满文官刻图书异常发达。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强大动力下,满族汉化非常严重,满语满文不仅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反而被汉语汉字所替代,满文官刻图书从鼎盛走向了衰落,语言渗透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3.
从事满族妇女史研究,首先要重视收集研读原始文献,尤其要注重对满文史料的运用;其次,关注并了解相关的社会制度,在清代,特别要注重对八旗制度的把握;第三,关注并了解相关理论,研究满族妇女,对社会性别理论的熟悉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满族妇女史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清代汉军旗人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自孟森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迄今,汉军旗人研究成果可观。此方面研究大体分为汉军个体与群体研究,后者比前者更体现汉军群体特征,主要集中在汉军旗人组织、地位与历史作用、文化与民族认同等方面。总体来讲,近代以来的汉军旗人研究不断向纵深方向拓展,同时还存在对群体阶层关注不够广泛、与其他群体关系混淆等不足。  相似文献   

15.
从赫图阿拉到北京的都城运动对于清王朝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时空跨越和历史转折。定都北京,使清王朝势力由关外一隅迅速推向全国,由一个地方政权迅速变成统一国家的统治者。由满洲之君变成了华夏诸民族的皇帝。定都北京是中国都城发展的向心运动。符合中国古都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北京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使北京在民族大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清朝都城以京师为根本、以“三山五园”为补充、以避暑山庄为“行在”、以盛京为后院。构成了不同于以往的都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满族统治者为保持本民族特色,奉行“国语骑射”政策,不遗余力地实施满语文教育,在盛京地区设立了众多的满族学校。同时,建立了翻译考试制度,对八旗子弟学习满语文进行严格考核,满语文的好坏甚至关系到官员的升迁。满语文教育提高了盛京地区满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一大批满族文化人才,促进了满汉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从西方传来的民族主义造成了民族国家认同的危机。革命派强调民族的血统,从单民族国家理论出发,提倡种族式的排满。保皇党人则重视民族的文化认同,鼓吹包容满汉的大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梁启超是民族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有力推动者,其态度几次转变,反映了晚清时期一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认同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