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封建社会回族经济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唐、宋,形成于元末明初。其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历程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之中。回族在自身的发展中,不仅受历朝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而且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本文试图就回族经济在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特点,进行一些初步探索。一农业在整个回族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在历史上,回回务农是从元代的屯田开始,经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回族经济的基础,并和畜牧、手工业、商业相结合而存在、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正> 回族形成、发展、壮大,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社会经济形成了农业为主,兼营商业和手工业的经济结构。在回族社会经济形成的过程中,可以说回族的商业经济活动要比回族农业经济活动出现和形成得更早一些。商业活动是回族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回族的形成过程有着历史的联系。认识和探讨回族商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助于我们对回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农业对古代王朝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历次朝代变更和重大变法,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汉、唐、明、清等朝代的历次重要改革,都是以农业治理为主要内容,这些变革之后,农业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形成了一定时期的农业繁荣景象。这些变革对当前我国转型时期的农业改革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海传统民族贸易中回族商贸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传统的商业贸易活动中 ,回族商人的经营活动显得十分活跃 ,自唐宋起回回人的先民在青海河湟流域一带有经商活动以来 ,后经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发展 ,形成规模。回族人经商活动的地域范围 ,不仅涉足到全省各地 ,也涉足到整个藏区和省外许多地方 ;其经营形式、内容、方法以及经营品种等也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市场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它在历史上对青海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今天泉州晋江市陈埭镇、惠安县白崎乡及周边地区居住、生活4万余丁姓及郭姓回族,他们是宋元时期移居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后裔。由于元末战乱、明政府实施同化政策、大量回汉通婚、丁氏家族“读书入仕”等原因,这部分群体开始融入地方汉族主流文化。现在他们中90%以上人口已失去伊斯兰教信仰,但他们仍有回族认同意识。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识别及70—80年代重申陈埭及周边丁氏、郭氏群体为回族,曾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如何认识民族与宗教(即回族与伊斯兰教)之间关系,成为现阶段影响回族认同的一个重要问题。泉州陈埭丁与白崎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宗教文化背景下回族认同的样本。  相似文献   

6.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社会组织的不断演进史。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社会组织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同样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进步轨迹。就西北回族而言,其社会组织进程化演进轨迹包括以下四个紧密相连的历史阶段:一是唐宋时期回族之聚合,二是蒙元时代回族社会组织之形成,三是明清时期回族社会组织之发展,四是民国时期回族社会组织之新特征。本文拟就上述四个方面对西北回族社会组织进程演进轨迹做一些考论,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回回究竟最早于何时入居宁夏?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各有不同。根据我们初步进行调查及将各种史书上的记载对照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回回大量入居宁夏的时间,当在元初。但在北宋、西夏时期,宁夏地区已大体可以肯定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先民”,留居下来。其历史上的发展演变情况大致为:元初为大量入居时期;元、明两代为发展繁衍时期;清初宁夏回回民族已发展得人口相当众多,对宁夏回族影响最大的是清同治年间的回族反清起义。目前宁夏地区回族分布的情况,基本上是在同治年间经过战争、编管迁移的基础上,重新发展繁衍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胡云生 《中州学刊》2006,(5):211-214
红军十分重视回族问题,长征时期就处理回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回族建立政权的具体形式以及如何对待回族宗教上层爱国人士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许多符合回族实际的政策主张,为确保长征的胜利,特别是为后来党的回族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北回族社区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的社会区域。回族社区主要是由回族伊斯兰文化维系、凝聚在一起的回族群众聚居、生活并从事工作、交往、娱乐等活动的社会区域。西北回族社区是指在西北地区以回族聚居的地域性社会为单位的社区,一处回族聚居区域可形成一个社区。这种社区小的由几十户回族人家组成一个农业村庄、一个城镇街区,大的由几千户甚至几万户回族人家集中形成城镇街区或农业聚居区。这些社区散布于自然地理不同的区域,呈块状散布或区域连片地分布于西北大地。一、西北回族社区地域…  相似文献   

10.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体.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回回的族源可上溯至唐初.当时,随着东西部商道的繁荣,大批阿拉伯、波斯等国的穆斯林商人陆续来中国经商,其中一部分滞留中国定居;以后,历经五代至宋末五六百年间的不断发展和世代繁衍,称之为“蕃客”.是后来形成的回族中的一部分.回族的主要来源则是13世纪初蒙古西征时,随蒙古军进入中国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等伊斯兰世界的众多穆斯林,他们被称为“回回”.明初,由于明成祖的开放政策,又有大批西域回回进入中原.总之,始唐宋迄元明,在八儿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以陆续迁入中国的各地穆斯林为主,不断吸收汉、维吾尔、蒙古等其他民族成分,约在明朝中后期,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回回民  相似文献   

11.
新疆古代北疆地区性的农业先后经历了史前的萌发、汉晋南北朝时的初步发展、隋唐元明时期的曲折发展和清代的飞跃发展四个阶段。北疆的当地农业发展较为迟缓,中央王朝在北疆的屯垦一直是该区农业发展的主体和最重要表现。受到地理条件和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清代以前的北疆农业呈现出东西两端发展较快、准噶尔盆地北部和天山北麓中段相对迟缓的地理分布格局。经过有清一代的大规模开发,北疆广大地区获得飞速发展,农垦区已经遍布天山北麓。历史时期北疆农业的进步发展不仅改变了新疆“南农北牧”的经济地理格局,更缩小了新疆与内地的差距,在经济上加快了新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回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回族人口为7,219,352人(台湾省和港澳地区回族人口待查)。他们遍布全国,以大散小聚为分布特点,尤以与汉族相杂处的面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西北的新、青、甘、宁、陕五省为回族第一大分布区,河南是第二大分布区,云南居分布区的第三位,这种分布区的形成,是由多种历史因素促成的。元  相似文献   

13.
张巨龄 《云梦学刊》2006,27(5):145-151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和人员大改组。回族报刊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封建主义尚未根除,民主意识已见端倪。丁宝臣、丁竹园、刘孟扬等回族先进知识分子和王浩然、王友三、张子文等开明宗教领袖的两支队伍形成。这为以新闻传媒形式开启民智,唤起回族人民爱国兴教提供了组织准备。《正宗爱国报》、《回文白话报》,以及《清真学理译著》等回族报刊的出现,显示了回族人民参与社会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精神,是其自我教育,逐步提高民族素质的保证,为此后回族报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末民初回族报刊,是我国少数民族报刊史,以至中国报刊史上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白寿彝先生在长达70年学术生涯中,对回族史学理论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先生批判"历史无用"论,明确回族史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率先提出回族史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回族史研究中"三个分不开"理论,指明回族史研究的现实功用;首次提出回族史研究目标,明示回族史研究方向;先生在回族形成与发展理论,尤其是回族形成时间、来源、构成成分及发展阶段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尤其是首次提出伊斯兰教是回族的一种民族形式的著名论断,解答了回族与伊斯兰教关系这一回族史研究中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疑难问题;对回族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问题,亦有开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回族商业经济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族商业经济的历史变迁与发展高占福回族的商业经济,从回族的失民开始,一直到现在,都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经济特色,为回族经济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唐宋时期:回族先民——阿拉伯商人来华的商业活动回族先民从事商业活动,最早是从唐代开始的,商...  相似文献   

16.
松江回族考     
中国的回回民族形成于公元十三世纪的元朝时期。在元朝以前,是回回民族的萌芽时期。回族是由中世纪来中国的阿拉伯、波斯、中亚的穆斯林商人、军士、使节、传教士在中国定居,并与汉民族婚配而形成的。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五省(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云南、江苏等省均有回民居住。但在历史上,江南却是回族人数相当多的一个地区。宋末元初,周宓在其所著《癸辛杂识》中称:“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周  相似文献   

17.
《月华》是中国回族报刊史上最著名的报刊之一,它集政治宗教、学术文化、教育艺文等为一体,为弘扬伊斯兰教、倡导回族教育改革、发展回族文化、培养回族人才及增进各民族关系等起了积极作用。它的诞生是中国回族报刊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初创时期的《月华》顺应时代的办刊理念,为弘扬回族伊斯兰教文化付诸的实践,以及经过扎实努力获得的不断提升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回族的忠孝道德观是回族道德中的核心内容。它源于伊斯兰教教义,又吸收和融合了儒家伦理思想,形成了"二元忠诚"的社会道德忠诚观和"人伦三典"的家庭伦理孝道观。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这种道德观日臻完善,并在现代社会赋予它新的内涵。它影响着回族群体的思想、行为,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是元、明王朝为了稳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解决少数民族问题所建立的一种制度,也就是利用少数民族中的上层分子充当地方政权机构中的长官之制度。它最基本的特征是,中央政府在政治上利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统治,经济上让原来的生产方式继续保留,而通过当地首领进行贡纳式的征收。土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就元明时期土司制度下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土家族经济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进行具体探析。一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移民垦殖,屯田是土司制度在农业经济领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回回是一个人口数居我国56个民族第4位、分布范围极广、并具有优秀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自40年代初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民族研究会编写出版了《回回民族问题》一书起,回族问题研究就被视作推动回回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后,人们对研究回族问题的迫切感与使命惑,由于十年动乱的磨砺进而得到激励与升华。新中国成立后,曾涌现出以白寿彝为代表的一批回族研究学者,发表或出版过《回民起义》(白寿彝,神州国光出版社1953年)、《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白寿彝、丁毅民、韩道仁,民族出版社1957年)等一批重要论著,但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形成专门发表回族研究论著的固定学术苑圃。因此,当1982年秋以研究回族问题为重点之一的《宁夏社会科学》问世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