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境界论     
张春来 《公关世界》2016,(3):110-111
"理要求真,事要求是,言要守信,行要踏实." 这是一位工商界老前辈的座右铭,也是我非常推崇的座右铭.我不仅用它来要求自己,也用它勉励公司里的员工. 目前的社会,最需要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们的企业家,最需要的不是知晓什么知识前沿的动态,而是对经济学常识最起码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广告诗的特殊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兰陵美酒而作的一首诗,诗中只字未提酒的质量,只用“香”、“光”、“醉”三字把兰陵美酒的光泽、味道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不饮自醉。  相似文献   

3.
谢贤良 《国学学刊》2023,(3):37-46+139
以“诗史”论杜诗,肇自晚唐孟启《本事诗》。《本事诗》取法于《左传》阐释传统和《诗经》大小序体例,强调“推见至隐”,具有寓主观褒贬于客观史事的倾向。考求孟启本义,“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并非对“诗史”创作时间、地点的严格限制,而是对杜甫生平的记叙。从结构上来看,《本事诗》的叙述并非“崇李抑杜”,反而以杜甫对李白生平的记叙,强调杜诗的纪实性。作为孟氏“诗史”说重要内涵的“推见至隐”,指杜诗效仿《春秋》书法,褒贬美恶,尊王攘夷。杜诗“诗史”概念与《春秋》有着紧密联系,绍续薪传自乃祖杜预,并影响了宋代“诗史”概念的建构。“推见至隐”是“诗史”说兼备抒情与叙事传统的一重视角。  相似文献   

4.
境界论     
张春来 《公关世界》2016,(5):110-111
“理要求真,事要求是,言要守信,行要踏实。”
  这是一位工商界老前辈的座右铭,也是我非常推崇的座右铭。我不仅用它来要求自己,也用它勉励公司里的员工。
  目前的社会,最需要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们的企业家,最需要的不是知晓什么知识前沿的动态,而是对经济学常识最起码的尊重。
  朴实简单的一句话,做到了就非常不简单,就达到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正因为有这种境界,才有他们实业兴邦的贡献。
  有些话像陈年老酒,时间越长越香醇。在“入世”后的今天,重温这句老话,提倡这种境界,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鹄 《老年人》2003,(10):43-44
时下有的诗没有诗味,或诗味不足,我以为症结在于缺乏意境。缺乏意境就不是诗,至少不是好诗。什么是意境?诗歌理论家李元洛在《诗美学》中作过概括:“所谓意境,即诗人主观的美好之‘意’和现实生活鲜明之‘境’在艺术形象中的水乳交融、辩证统一。”是的,意境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美学概念,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是诗美的最高体现。诗歌一旦具有意境,就会有诗味、诗情、诗意、诗魂,使人“骤读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具有无穷的美感力量。例如元祯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  相似文献   

6.
写诗要注意言之有物、内容丰实。不过,从诗的艺术美学角度看,尤其要注意“质实”的同时讲究诗的“清空”与“别趣”。万象罗列、纤毫毕现的诗并非就是好诗。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云:“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宋代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知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言及的就是诗中繁与简辩证统一的艺术法则。王维写过一首思乡之作,即五绝《杂诗·之二》:“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寥寥4句20字,全无冗繁琐细的描摩与垂询,只问及审美意象鲜明雅丽且蕴涵深长的绮…  相似文献   

7.
蜀道古柏     
黄禹康 《老人世界》2008,(10):32-33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著名的《蜀道难》诗一直吸引着我对蜀道的向往。前不久,我有机会前往成都,特意去四川剑门古蜀道寻访李白的足迹。可如今交通之发达,昔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但剑门古蜀道上万棵千年古柏,犹如一条莽莽苍龙,穿峡谷、越沟壑、翻高峰、破云雾,气势磅礴,令我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8.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腾至海不复回 ——李白 一、小引:一石激起千层浪 1986年春节前后,一部电视剧,引起了整个社会轰动性的注目;一个有棱有角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湘南 《炎黄世界》2013,(1):40-40
李白的一生离不开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了酒,天子在他眼中也就那么回事。在李白这儿,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让他过着“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生活,逍遥无比。以至“李白斗酒诗百篇”成了中国人心目里一个最为动情和完美的故事。那么“斗酒”到底有多少酒?他究竟有多能喝?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好的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知识,从而达到从“教会”向“学会”到“会学”的方向发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的学法指导。  相似文献   

11.
刘岩 《国学学刊》2023,(1):82-97+139
李白的疏狂豪放、任性自然,为李纲之“愚拙”提供了人格依据和榜样,其仙风道骨之“真隐”姿态也引得李纲激赏。李纲对李白的推崇有多重原因,最突出的当为对求仙问道的向往、对傲岸独立士风的呼唤与对“谪仙”身份的体认三个方面。但李纲在对李白的接受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误读与曲解,可以说,李纲是按照自己的理想与诉求重新塑造了李白。对李纲来说,李白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渐已失落的理想人格,即坚守道义,傲岸独立,不与权贵合污,这在两宋之交的士大夫中是极为缺乏的。李白于当时士风之价值,在于其真率不伪之自然、翩然离去之洒脱。作为一名政治家,李纲并不十分关心李白实际的文学创作及生平,而更多地要以李白之疏狂救士风之萎靡,赞其气节之不屈,彰其风神之高蹈。在这一过程中,李白的形象被明显地神仙化、符号化了,但其价值却在两宋之交那样一个黑暗混乱的世道里得以彰显,标示出“谪仙”的别样风采。  相似文献   

12.
宋代有位禅师在谈到自己修佛悟道的体会时说:“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修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说的是人涉世之初,对一切事物都以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不掺任何主观杂念。但随着在尘世历练日久,懂得了看到的未必真实,便开始透过现象探完其本质,这便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相似文献   

13.
笑汀 《老年人》2010,(9):50-50
长沙李篁仙,名寿蓉,咸丰进士,授户部主事,曾参曾国藩幕,所作诗联多为曾国藩所激赏。论者认为,篁仙虽不及文正之博大,但清才卓越,别具风神,亦足以传世矣。所撰《天影庵联话》,在湖湘联坛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对他的诗才,郭嵩焘誉之云:“其华妙处,不减宣城”(指南朝时宣城太守谢眺,李白有句云:“一生低首谢宣城”)。  相似文献   

14.
早几年前,爱上写博客(Blog),是属于一个人的自言自语.是只身单影之事。宛若李白的诗,即便醉酒,也是你自己、博客里的月光,加影子三个。当然,它也可呼朋唤友,像令狐冲呼啸山林.不拘小节,乘兴而至,尽兴而归。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句话从时光的缝隙里漏了出来:“现在的江湖,早已经不是我们的江湖了。”江湖已是“博客年代”。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孔子老人家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告诉我们对待朋友和与人交往的根本道理。但在这里我却要提醒您注意,越是好朋友越要千万留神,尽管时下能交几个不错的朋友确实挺难。留神什么?难道好朋友还会害我?坑我?您别误会,我不是在挑拨您和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我是提醒您在面对您的好朋友时要留神自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杨学武 《老年世界》2007,(17):22-22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首《黄河大合唱》,许多人耳熟能详。可歌词的作者光未然即张光年当年写的初稿中,并不是“马在叫”,而是“驴在叫”。是著名诗人贺敬之看了他写的初稿之后,认为“驴的形象稍逊雅观”,建议将“驴在叫”改为“马在叫”。  相似文献   

18.
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家庭一旦正儿八经地讲起了理,要么是三姑六舅来开家庭会,要么是上法院击鼓听惊堂木,总之,在家庭讲理就不是好事。但并非家庭不存在理。理既在,又讲不得,清官难断家务事,如何是好?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下之老婆常常要跟我来争个是非,评个理,讨个说法。比方说,她多做了些杀鸡扯鸡毛、炒菜剥蒜皮的事,就喋喋不休,把在下根底从头数,常常劈手夺下手中浪子佳人的报纸,一把掀开富有太阳味道的被子,兴致高时还提着耳朵面命耳提说人家丈夫如何如何,孩子是自家的好,丈夫是人家的好。对于老婆的纠缠,吾曾经苦口婆…  相似文献   

19.
唐朝诗人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千百年来被喻指对爱情的忠诚。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本文对这首诗作了赏析的基础上,并用现代社会中有关事例对“难为水”、“不是云”作了新的阐释,在认识上的意义又加深了一层。  相似文献   

20.
审时度势出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刘欲毕试以完大典,俱审时度势,切中事理。”和洪仁玕《资政新篇》:“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意思是,事物是经常变化的,其中的道理是可以理解的。今天看似不可行的事物,能够预见其日后可行的人,日后可以得到好处;而那些今日可行,但不能维持长久者,必定成为日后的祸患。认识其变化的规律,在于能审时度势和分清本末、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