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小说《人个体验》到《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大江健三郎对战后日本民族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二战的失败特别是原子弹对广岛、长崎的毁灭性打击,给了日本民族当头一棒,使得日本普通民众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还使得日本民族性格发生了扭曲。《人个的体验》反映了日本民族对战争失败和核爆炸痛苦的接受过程;《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则提出了如何摆脱穷兵黩武的民族性格,提炼出一种全新的健康民族性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和辩证思想的著作,《道德经》以与先秦诸子学说迥然不同的姿态,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心态、思维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道德经》言说方式的开放性与思想意涵的时代兼容性,彰显了道家核心思想概念的世界性意义,成为中国经典文化走出去、参与世界文化对话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3.
反对法西斯侵略要求世界和平是老舍的《四世同堂》表现出的伟大主题,但更深层次的是老舍对中国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沉思。作品剖露出在民族危难中不同的心理性格,形成了民族的渣滓、民族的基石和民族的精英三种心理性格系列,从而抨击了传统的升官发财的观念和苟且偷安的心理,呼唤爱好和平与英勇刚毅相糅合的理想的民族心理性格。作品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剖露是一种艺术的沉思。老舍在不同国度的民族性的比较中揭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因袭重担;将人物的活动和心理性格的描写置于古老民风民俗的环境中,使作品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将热讽和冷嘲相映照、描写和议论融一炉,深刻形象地揭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四世同堂》当列入世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林中。  相似文献   

4.
试析藏族舞蹈《高原》的民族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在于作品的艺术个性。民族舞蹈艺术个性的表现,在于牢牢把握民族精神本质的东西——民族性格。本文以藏族男子群舞《高原》的创作实践,阐述了只有运动中的矛盾性——对比才能产生威力,这威力便是性格的显现这一观点,进而探讨民族舞蹈创作继承与发展的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5.
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胡孚琛老子《道德经》问世,标志着道家学派的形成。道家学派由老聃而关尹而杨朱而列御寇而庄周而稷下黄老学派而《吕氏春秋》而《淮南子》是道家在学术史上的辉煌时期。在这期间道家诸子虽各有不同的思想倾向,但大致不离道家之旨。特别是汉代开...  相似文献   

6.
试论女书唱词《祝英台》与壮剧《梁祝》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强弱态势、民族性格以及文化传播主体、途径、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女书唱词《祝英台》与壮剧《梁祝》的文化差异 ;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女书唱词《祝英台》最突出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7.
张松辉先生是近十年来在道家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之一。围绕道家道教文化课题,张先生出版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庄子考辨》、《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元明清道教与文学》、《儒释道与文人》、《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庄子疑义考辩》、《庄子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同时还出版了《老子译注》、《新译冲虚至德真经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与民族文化传统何士龙《红楼梦》是展示我国古老民族文化的一个厨窗。我们从这个厨窗里看到了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社会末世,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合流和市民文化的影响。而这一切,就具体体现在贾宝玉叛逆思想性格形成的过程中。1贾宝玉的一生,由儒而道,由道...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庸和平”。陈忠实《白鹿原》第十三章所刻画的主人公白嘉轩的言行,体现了“中庸和平”这一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夹杂了儒家的“中庸”、“中和”观念和道家的“不争之德”与“中道”思想,把“中庸和平”的民族文化特征的优缺点暴露无余。  相似文献   

10.
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结构与规则之学。帛书《黄帝四经》逻辑为"正名—用名"论证类型,"正名"是确立名之所指,反映着道家的名实观;"用名"体现于"君人南面之术"里,为执政治世之保证。《皇帝四经》"正名—用名"逻辑是先秦道家逻辑的一部分,只是《老子》讨论重点在"道"名上、《管子》与《皇帝四经》一样讨论重点在"物"(社会政治)名上,《庄子》则兼而有之。"正名—用名"逻辑是一种离不开具体内容的论证类型,有着鲜明的社会政治的功利性。先秦道家逻辑是先秦逻辑的一部分,先秦逻辑都是此种类型,不是演绎、归纳的逻辑,也不同于佛教逻辑。正是因为"正名—用名"是一种论证结构而成为中国逻辑类型,又有别于中国哲学,但是它必以中国哲学为基础。由此来确立中国逻辑之身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老子与“道”,老子与道家、道教与道家,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等四个逻辑层次对老子道范畴的本质、道家向道教的流变、道家——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对儒家《易》学和道家《易》学的不同特质和效应进行了比较,阐明了作者对道家之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卫拉特法典》是我国近代蒙古民族的草原固有法。《卫拉特法典》以藏传佛教为其立法宗旨,意在将经教政治相结合,形成具有凝聚力的民族意识。藏传佛教的渗透与影响,缘于法律文化的传承、蒙古民族的吸纳性格及宗教意识的培育。对《卫拉特法典》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当代民族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狼图腾》成为21世纪初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现象,引发了传播与中国国民性格改造关系的理论思考。本文从传播学结合心理学、文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传播与性格、行为以至于国家命运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文本进行了全面剖析,研究发现:《狼图腾》运用了"狼性"与"羊性"等两组对立的民族性格划分方式解释了中国历史兴衰王朝更替的内在逻辑,蕴含着某些合理性和深刻性,但是也存在简单化等问题。毕竟,传播与民族性格的互动与呈现过程,具有历史复杂性。中国国民性格改造可以汲取"狼性"中的积极成分,在加强强悍勇武、锐意进取、冒险竞争、抱团合作类型的性格之外,还是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性格特质,还要积极学习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性格品质。中国真正需要的一定不是让世界轻视的,也一定不是让世界畏惧的,而是让自己有尊严、让世界尊敬的民族性格,这才会引领中国走上一条持续长久的和平崛起道路。  相似文献   

14.
《汉志》著录之小说家《伊尹说》《鬻子说》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小说15家,多载与道家相关的人物故事或道听途说。《伊尹说》为秦汉间道家所传,东汉后期仍存,魏晋以后失传。《鬻子说》与道家《鬻子》为二书,现传逄行注本《鬻子》为道家《鬻子》残本,其成书当在秦汉以前;小说家《鬻子说》则产生在西汉初年黄老道家盛行之时,六朝时亡佚。  相似文献   

15.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所写的37部戏剧中最具争议的一个剧本。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历来评论的观点甚多。通过剧中故事情节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性格转变的轨迹,即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延宕王子——行动王子。由此可见,哈姆莱特的性格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变的。他的性格之所以表现出乐观、忧郁、延宕、果断、坚定,这完全与客观...  相似文献   

16.
宗教蒙古萨满面具的演变与消失白翠英《黑龙江民族丛刊》第4期90—92页蒙古民族“腾格里”观念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苏鲁格《内蒙古社会科学》第6期1—6页蒙古民族与朝鲜民族巫祖传说比较色音《延边大学学报》第1期67—71页朝鲜巫俗与满蒙巫俗的比较研究乌丙安《民俗研究》第3期56—62页浅谈活佛的转世特征李泰年、公保太《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45—48页藏经蒙译简论吉思《中国藏学》第3期143—151页蒙文《大藏经》出版元丹《内蒙古日报》10月9日第1版第三辈章嘉呼图克图及其创制的满文经咒新字胡进杉《中国藏学》第1期105—131页三世章嘉呼图…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与《平家物语》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成功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武人形象。这些形象虽各有一番情貌,却都是以厚重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为底蕴。通过考察两书武人群像所体现的道德和才能标准,昭示鲜明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8.
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与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两书所刻画的中国人形象截然不同 ,其基调是一贬一褒。两书在以国民性批判为重要内容的启蒙思潮中的影响颇令人深思 ,启蒙思想家更喜欢史密斯视野里的“丑恶的中国人”形象而不喜欢辜鸿眼中“完美的中国人”形象。鲁迅多次推荐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 ,而陈独秀、李大钊在五四前夕的文化论战中 ,抨击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性格》已成为一种逼视中国民族性格话语的目光 ,爱听好话的中国人需要以勇气面对它  相似文献   

19.
道家从老子开始就十分重视对生命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管子》中的《心术》、《内业》等道家类著作以及《庄子》等先秦道家典籍均对生命结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生命的形神、身心二元结构理论,奠定了道家生命结构观的理论基础。汉代道家集大成之作《淮南子》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第三种要素“气”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形、神、气生命三要素论,并对生命之形体与精神的各自内在要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大大细化和深化了先秦道家的生命结构观。  相似文献   

20.
《黄帝四经》与汉代道家思想张运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四经》,在黄老之学大为盛行的汉代初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成为当时的核心理论。本文着重探讨《黄帝四经》的理论与汉代道家思想的建构及对汉代政治影响的关系。一《四经》关于道的论述是老子本体意义道范畴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