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对巴黎和会提案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参加和会时的初衷,到中日代表发生冲突前的议和条件调整,再到和会结束前的四个正式提案的产生。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媒介源源不断地把列强尤其是美日两国对华的态度和言论传播进来,使国人了解到美日对华的争夺以及一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是中国争取独立的绝好机会,于是,中国对巴黎和会的希望从争回一点利权发展到争取国家独立。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新中国经济禁运的确立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朝战前 ,美国已经确立了对华与苏联及东欧国家同等水平的严厉的贸易管制措施 ,但并未实行全面的禁运。朝战爆发后 ,尤其是中国的参战使美国迅速确立了对华全面禁运政策。美国的经济禁运政策对中国的内政和外交、中苏关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今年5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终于宣布了继续延长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的决定。美为何要对华续惠呢?原来,它也有苦衷。如取消对华景惠国待遇,受害的将不仅是中国,美国的利益也将受到巨大的损害。 如美取消对华最惠国待遇,中国产品进入美市场的关税将平均上涨50%,中国对美出口每年会损失150亿美元左右。但是,美国所受损害不会比中国小。首先,出口工业将会受到影响。美国传统基金会今年5月发表  相似文献   

4.
柳丰华 《北方论丛》2021,(4):26-34,166
2019年8月美俄两国正式退出《中导条约》,开始公开研发陆基中短程导弹.俄美重启中导竞争,将会刺激俄美在反导和其他战略军备领域的竞赛,侵蚀全球战略稳定,破坏亚洲和欧洲地区战略稳定,从而对中国战略安全构成威胁.俄美短期内在中导和反导领域展开竞争,中长期内可能寻求政治解决中导竞争问题.美国将在关岛和日本等亚太盟国部署陆基中程导弹,以中导制衡中国导弹,谋求对华军事优势.中国的应对方略包括:不参加新的《中导条约》谈判;本着"少而精,够威慑"的原则,提升中国核武器的质量,确保核威慑的可靠性;一旦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陆基中程导弹,中国将被迫采取反制措施,以导弹反制美国中导,等等.  相似文献   

5.
军国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前日本政府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中遭到彻底的失败 ,其长期执行的军国主义政策也理应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是 ,由于战后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的美国的庇护 ,使军国主义能够在日本得以长时期存留 ,以至今日。冷战结束后 ,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军国主义本应在日本受到应有的限制和削弱。但事实却与之相反 ,还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强化 ,日美两国重新定义日美安保体制 ,或者说日美两国对日美安保体制进行的修改和调整 ,即是其主要表现之一。我们认为 :冷战后的日美安保体制是军国主义性质的…  相似文献   

6.
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国力图争取包括日本在内的盟国的支持与合作。战争初期,日本政府极力为美国辩护,并通过除直接参战之外的诸多方式积极援助支持美军在越南展开的军事行动,美日关系平稳发展。随着越战的升级,美国不断对北越进行轰炸,美日之间就越南问题存在的分歧日益暴露,再加上日本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战高潮,美日之间渐生嫌隙。日本政府力图充当调停者的角色,坚持谈判解决越南问题,美国对日本政府的态度表示不满,双方关系不断恶化。然而,美日同盟关系经受住了越南战争的严峻考验,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7.
日本实业家冈崎嘉平太对中国的活动和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冈崎嘉平太是为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事业建功甚巨的日本实业家。冈崎所以能在两国关系极其困难的状况下长期坚持对华交流活动的思想动力,既得助于其非凡的战略视野和对中国国情及国民性的理解,更根植于笃信中国在市场及安全保障方面于日本增进国家利益所具的重大意义这个对华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美方日益关注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但部分美国人在这一问题上存在诸多片面认识,如认为"中国贸易只惠己"、"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剥夺了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就业机会"、"中国对外国企业关闭市场"、"人民币汇率导致美中贸易逆差"等。实际上,美对华贸易逆差是由于美国自身的财政政策和消费储蓄习惯、中美两国宏观经济结构的阶段性差异、美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限制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中日经贸关系在日本钓鱼岛"国有化"事件后受到严重影响。按照全部产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分类,利用月度数据分解测度中日两国贸易变化的贸易深度边际和广度边际,可以发现,"钓鱼岛"事件在日本对华出口方面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中国对日出口影响较小,中国对日的消费品出口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要小于日本对华消费品出口,日本对华中间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要小于其消费品出口,而中国对日中间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要超过其消费品出口。日本对华出口下降主要来自贸易深度边际,消费品出口急剧下降影响最大的是贸易深度边际的数量效应,产品退出效应也很显著。研究显示,如果双边政治关系不改善,那么日本对华出口贸易将很难恢复,此外,中日两国通过东亚生产网络的贸易往来受到冲击相对较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中日两国1989-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基于VAR模型,以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了日本对华制造业FDI与日本对华制造业进出口关系.结果表明:日本对华制造业出口与对华制造业FDI互为长期因果关系,但对华制造业进口与对华制造业FDI仅有单向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则表明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直至1972年美、日两国分别与中国全面改善双边关系前,美国和日本在东亚结成同盟共同遏制中国。宝岛台湾成为美日两国政府实施反华战略的砝码。这段时期美日两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阻挠海峡两岸走向统一,成为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12.
伍廷芳与中日长崎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礼恒 《东岳论丛》2006,27(2):150-154
1886年8月发生的长崎事件是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次正面交锋。它是列强矛盾斗争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两国相互敌对的结果,更是日本蓄意扩大对华侵略战争的结果。伍廷芳作为李鸿章的外交顾问,参与了本次事件的处理,制定了灵活机动的外交原则,指导了中日两国的外交谈判,为中国赢得甲午战争前惟一的一次对日外交胜利。  相似文献   

13.
段祺瑞与中国参战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这一历史事件,长期以来史学界已有定论,众口一词地把它说成是段祺瑞为了消灭异己、发展自己势力而秉承日本旨意所作的一个卖国勾当。然而,历史真实远非如此简单。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参战的背景、各派对参战的态度等几个层面的分析,以重新评判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日关系在远东地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两国关系又在很大程度上为两国外交理念所左右。战后初期,美国外交充满了自由主义因素,日本的外交则深受现实主义的影响并富有进攻性。受此影响,美日两国在太平洋岛屿问题和中国问题上分歧严重,双边关系也随之恶化。共和党政府上台后,现实主义开始主导美国外交,而日本迫于内外环境的压力,其外交更多地展现出防御性现实主义的色彩,积极与美国改善关系。这种外交理念的变化使得两国协调一致并解决了诸多争议性问题,促成了双边关系的缓解。  相似文献   

15.
王艳红 《社会科学》2002,(10):31-35
“9·1 1”事件以后 ,中美关系呈现出缓和的发展迹象 ,两国合作和接触的层面似乎也在逐渐增强 ,这是否说明布什政府一反历届政府的对华政策 ,试图改变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了呢 ?本文通过“9·1 1”事件后美国对华采取的一系列新举措来剖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在本质 ,即美对华仍然是“接触”和“遏制”两手并用 ,美国从未放弃过防范中国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6.
琉球王曾在数百年间接受中国皇帝册封。琉球王国之一部分——奄美群岛于光绪五年被日本强行划入鹿儿岛县。二战后,日本蓄意得到琉球,混淆历史、偷换概念,并配合以政治运作,获得美国同情。基于远东战略考虑,经权衡美日利益,美国以"剩余主权"说对旧金山和约第三条进行解释,并在1953年12月将奄美群岛行政权"交还"日本。奄美群岛予日是战后日本逐步占据琉球之开端。台湾当局虽有抗议,但未有激烈表示,这与蒋介石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孙翠萍 《理论界》2008,4(5):221-223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也包括日、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毛泽东过分强调""自力更生""的作用,在文革期间,新中国引进外资工作陷于停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调整引进外资政策。以日元贷款为主要内容的日本政府开发援助是日本对外经济合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对华提供政府开发援助主要出于经济、地缘等因素的考虑。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的实施是中国改革开放与日本经济利益的历史性交汇。没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的实施。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是中国引进外资政策的成功,也是中日经济互利共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理性精神为中心的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传播的过程中与日本本土文学相结合,成为了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个主体化存在;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则成为了一个纠正现实主义偏颇的工具化存在。同样面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冲击,却形成了巨大的接受分野。其背后原因是:中日两国当时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以及对科学理性精神的认同程度,影响了中日两国文学接受者对自然主义文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对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投资摩擦与近年来的中美投资摩擦进行了比较研究.尽管中日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异,中日和美国的投资摩擦本身也有更为复杂的状态和成因,但中日面对的投资摩擦国都是美国,其基本过程也大致相同,中日两国均受美元霸权结构性权力的影响.因此,通过对日美与中美投资摩擦的比较分析,将有助于中国借鉴日本处理投资摩擦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魏晓东 《北方论丛》2014,(2):105-107
池田政府时期,中日"LT贸易"协议的签署为两国深入开展经贸往来创造了条件。可它的实施却遭遇了重重阻力。这主要是由美国对华仇视和遏制所致。为阻挠中日关系的发展,美国不仅逼迫池田政府继续推行错误的对华"政经分离"政策,而且还假借台湾当局之手,通过推出的第二次"吉田书简"为中日交往设置藩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