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社会成员的和谐观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是社会成员和谐观念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社会成员和谐观念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条件的。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成员和谐观念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成员和谐观念的形成提供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成员和谐观念的形成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2.
论虚拟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社会是人们在计算机网络中展开活动 ,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改变了社会结构 ,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社会存在的新形式 ;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 ,形成了人类的虚拟生活方式 ;改变了人类思维的社会基础 ,形成了人类的虚拟思维方式。使虚拟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为社会哲学提供了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论诚信社会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并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从而成为一种常规化时的社会即诚信社会。诚信环境建设是诚信社会形成的保障;诚信政府构建是诚信社会形成的主导;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诚信社会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社会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导理念,它引导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规定和约束着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塑造着民族精神和灵魂,为使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应该积极促进先进价值理念的形成,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5.
论公民社会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秋明 《兰州学刊》2013,(8):153-156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及社会观念结构。与这一变革相适应,中国的政治结构也面临着重大变革,政府面临着转变职能的紧迫任务。政治的进步需要公民社会,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革将为公民社会的形成奠定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公民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之一。公民社会通过建议、监督、批评、批判等一系列建设性的非暴力的形式对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同时接受国家的正当的合法的制约。二者就是在这种互动与监督中形成良性平衡关系,形成一种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最终促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技术的社会形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作为与技术决定论不同的一种新视角 ,技术的社会形成论认为技术不是按其内在逻辑发展的 ,它是社会的产物 ,由创造和使用它的条件所规定。本文肯定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并从技术本质 ,技术特征和功能、技术价值以及技术发展诸方面考察了技术的社会形成机制 ,论证了社会需求、社会选择、社会评价、社会调控等对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认为摆脱就技术抓技术的习惯性思维 ,改善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重视制度创新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推动当前中国的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组织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赖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形成。而要形成我国的市民社会,需要解决三个认识问题:1.确立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观念;2.认识我国市民社会的形成特点,把握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发展方向,3.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形成的关键因素,使市民社会成为一个与政治社会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影  于芳 《北方论丛》2006,(2):152-156
公民社会与社会资本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公民社会所倡导的文化价值理念——合作、信任、互惠等无不与社会资本理论相契合,公民社会是社会资本得到滋养和发展的温床。我国公民社会发育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社会资本的形成。因此需要大力培育我国的公民社会,形成政府与公民合作治理的局面,从而提升我国社会资本的存量。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对其人格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入校前价值观初步形成,影响其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成长环境、基础教育经历、社会等因素。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受到高等教育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发展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制度,既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共性,也有我国的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个性,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追求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状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为人民服务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核心价值导向的正义性来源。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及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本质上还是如何落实哲学社会科学真正为人民服务。这包括:为人民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核心价值共识的正义性来源;为人民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整体认识自觉的正义性来源;为人民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思想理论自觉的正义性来源;为人民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道德行为自觉的正义性来源。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伟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价值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全面发展",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的崭新格局,创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论断,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准确定位了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创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四个层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以民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核心的执政理念,因为这一理念清楚的表明了我党的价值取向。坚持以民生为本深刻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理念,忧患意识和执政安全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消费观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构成等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总和,被用来指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行为呈现出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矛盾,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消费水平两极分化等特征,陷入欲望消费、炫富消费的误区。应以生态主义消费观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引领,避免享乐主义等不良消费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化建构人的价值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日益成为青年成长的主要文化情境。青年价值取向,是青年心理与周围文化世界的有机契合,在青年对大众文化的热情追随和狂热消费中,世俗与低俗共生、回归与沉沦同奏、感性与泛感性交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加强大众文化建设和创新青年价值观教育是提升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代山庆 《学术探索》2013,(12):36-40
胡锦涛同志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战略任务的领导人。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主要内容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社会管理的最高标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五位一体”总布局深化了党对社会建设和管理规律的认识;体制机制改革是社会管理的治本之策。研究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对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问题,从理论研究来看,我国学者多视角、全方位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立法规定看,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及刑法为刑事被害人的权利救济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从司法实践来看,被害人的权利救济却远不尽人意,在被害人权利的实现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经济求偿权的实现也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如刑事和解、国家补偿和社会援助等,这些活动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诸多范畴的三个层次之间内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不失为一个独特的解读视角。根据范畴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整体构思牵引与形成机制中的相互作用、归属层面、制约层面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把握范畴的层次性,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使我们达成对唯物史观、人的本质观、人的主体性地位、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社会形态的划分、价值取向诸多问题完整而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将逐渐实现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既要创造每个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又要使社会发展宏观目标与个人的微观需求满足相耦合,在满足经济需求同时不断创造条件提升人的政治和文化需求层次,缓释人的精神张力,促使物质精神需求的平衡发展。同时完善人的需求结构的制度保障,通过制度创新解决社会的环境、和谐与公平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