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季,万物生长,是希望的季节。但是,不要因为温暖的季节就要到来,就急于让你的盆栽经受倒春寒的考验。人们在长期的养花实践中总结出两条经验:一条叫春不出;另  相似文献   

2.
春天来了,大地在复苏、万物在生长。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季节里,同学们也将迎来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在即将到来的高中阶段学习生涯中,是选报普通高级中学,还是中等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3.
春天的食谱     
张彩云 《社区》2009,(9):42-43
春为四季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柳丝吐绿,春花萌芽,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这种环境最有利于精血化津气,充实人体的组织器官。春天的到来,好像新生命的到来,机体内随万物萌发、草长花开,也蕴动着一种勃勃的生机。但是春天气候多变,会直接影响人体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另一方面,各种细菌、病毒也开始大量繁殖,体质不佳时病菌、病毒等就会乘虚而入。为此我们在饮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细节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华魂》2014,(6):60-61
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根据四季变化对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影响而提出的养生原则。春天最有利于精血化津气,充实人体的组织器官。春天到来,好像新生命的到来,机体内随万物萌发、草长花开,也蕴动着一种勃勃的生机。但是春天气候多变,会直接影响人体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另一方面,各种细菌、病毒也开始大量繁殖,体质不佳时,病菌、病毒等就会乘虚而入。  相似文献   

5.
“万物皆数”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重要思想,它可以解释万物,承载万物,掌控万物;现代数码科技也能够在虚拟的世界里如造物主一样营造万物,勾画秩序。在这两点之间可以找出它们的联系,分析万物皆数思想与数字化设计的某种契合,解读现代高科技中数字技术的哲学(源)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文学世界中的一个核心方面,是一种久已不见的古典和谐美:自然与人和谐统一,自然景物与人交融共存,万物息息相关,互感互知,皆笼罩在一个既无情又有情、运行不息的"天地"之中."现代"的到来、"风景的发现"使得这一切迅速远去,这固然有其必然性,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如果"自然"不断被迫丧失作为人类家园的诗意,丧失作为万物之母的尊严,沦为客体、对象、手段,人们的情感和希望也就终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流,如空中楼阁般脆弱而不堪一击.在这个意义上,有必要找到一条复归古典和谐美的道路以维持精神家园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肖来青 《新天地》2011,(6):104-104
任何单个的生命原本都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源自万物,容纳万物,又不断融入万物之中。生命在万物中,万物亦在生命中。世间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与常人认同的那些生命(有机生命)相互交换与相互转化着。不仅人类、鸟兽、草木等这些人们普遍认同的有机生命,水、石头、山川、地球、宇宙等无不包含生命的元素。  相似文献   

8.
法家不是反道德主义者,法家道德虽然重视人,但那里的人不是一枝独秀之灵,而是万物中的一个存在物,万物是法家道德坐标的原点;人是万物关系里的存在,与万物一样,道不仅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而且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所然";道以"无模式"与万物实现对接,在具体的万物那里,实现的是即物而形、即物而德,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是自足的。这是一个宇宙的视野,是迄今的研究都忽视的地方;21世纪文化资源效益化的实践,要求人们打破臆想的疆界、紧贴原典来聚焦问题,为文化资源的效益化实现创设最佳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儒家哲学基础是天地之气,气化万物,万物皆气之聚合。儒家承认生物多样性的存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体现在:认为天地“广生”“大生”万物,万物来源同一,具有平等的生命价值;阴阳动态平衡机制使万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和实生物”“和而解”的博弈机制使万物既竞争又和平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自然万物承载着神秘的至上之道,“物莫不含神而具性”,神性使人类对万物产生敬畏之心;仁民而爱物是天所赋予人类的一种德性;万物一体,人与万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爱者优存”而不是适者生存乃是自然真正的演化规律。儒家爱护自然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知,而且还化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法律规范,约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尊重生命 热爱自然——佛教的生态伦理观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佛教对自然和生命的神秘解释中 ,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佛教的自然观包含了自然万物共生、共存和万物皆有佛性的思想 ,蕴含了人类与万物平等、万物皆有其价值的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 ,佛教的生命观坚持生命主体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认为万物共生、相互依存 ,这些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为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宋明理学即新儒家的哲学理念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周敦颐以太极之"道"贯通天地,其"太极说"表明人与万物乃先天性的本源存在,因此现实的人与万物应保持"诚"的关系,体现出周子敬畏生命的宇宙情怀;张载以"德"贯通万物,提出"民胞物与"的光辉思想,并以此反对人对自然的"对立";程朱以"理"贯通生命,并对"理"层层推进,为万物提供了存在的理由;陆王以心"统"万物,将主体之人与自然万物打成一片,尤其彰显出其对自然万物的"同源性"关照。某种程度上,新儒家的"天人贯通"思想可谓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系统的生态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指出,"到来中的哲学家"许诺了一种哲学的真理,不同于寻常的事实真理,哲学的真理是具有个体性的.尼采的论证借用了康德那里的"知性特征",但他把权力意志进行了普遍化,使之作为万物的"知性特征",以此提供一种并非源自事实的理解世界的可能性.进一步地,尼采建议用"可显现性的层次"来取代"真"与"假"之间的...  相似文献   

13.
一米利都学派是最早的希腊哲学学派。这个学派有三位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他们的共同任务是从自然界本身寻找一种自身不变而其性状常变的物质本体以说明宇宙万物的的存在与变动。泰勒士认为宇宙万物的始基是水,万物都来源于水,最终又将复归于水。泰勒斯的朋友阿那克西曼德不满足于泰勒斯以水为万物始基的观点,提出宇宙万物的始基是“无限者”(ton apeiron)。  相似文献   

14.
“本原”一词源于古希腊哲学关于万物始基的讨论,主要是指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成分。现行哲学教科书提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明显的逻辑矛盾。物质就其内涵而言是对万物的共同特性的抽象,就其外延来看则是万物的总和。所以,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而不是世界的“本原”。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先秦开始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到了宋代,通过二程演变成为“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程颢“万物一体”的生态系统论提出“万物同出于一体”与“万物同处于一体”;“万物一体”的天人关系论强调“天人本无二”与“惟人万物之灵”。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为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态哲学提供了可靠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几千年来居住在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里,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他们对自然进行深入、反复地观察后,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然观。这就是:万物自成论和万物神创论。前者认为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灭的自然过程;后者认为万物都是神创、神唤、神赐的,是永恒不变的。  相似文献   

17.
庄子认为 ,关于人的思考不能只是建立在把人当作现成的物种的基础之上 ,从人和万物的区别处着手探讨人 ,因为这样遗忘了人和道之间的根本性牵连。他意识到了人 (万物 )和道的存在论区分与关联 ,一方面 ,因为同为“一气”,人和万物具有齐一性 ;另一方面 ,人又是天道的唯一领会者、万物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18.
<正> 先生在述及庄子的道时,有一段颇精到的话:“庄子以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没有比它更根本的东西,从古以来就是如此。它超越时空而又无所不在。它自本自根,但又生成万物。万物既出于道,道又无所不在,故万物可说是道的化身。所以,万物有变化,唯道不变,万物皆相对的,道才是绝对的。”这段话正可归纳庄子道的实性,即道的超越性和内在性的统一。老庄同为道家又都  相似文献   

19.
明儒蒋信在学术师承上学兼阳明、甘泉两家,在理气、心性等诸多方面对明代中叶兴起的心学浪潮做出了理论上的深化与推动。蒋道林之学以"万物一体"为宗。受横渠与甘泉影响,"气"是他论证"万物一体"的核心因素。气构成了万物的存在,人与天地万物同此一气,故人与万物具有一体性。以此为基,"万物一体"便不仅一种单纯的心灵境界,而是一个存在论上的实然。但蒋信的"万物一体"又不等同于王阳明良知学意义上由良知呈现之仁为理据的"一体",它所体现的更多是甘泉学派有无相生的气化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20.
北美印第安神话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美印第安神话中,自然界的万物都蕴含着神灵,都有非凡的神力,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相通相融。在万物共存的平衡系统中,人是有决定力量的主角,但人却始终不敢恣意妄为,因为人对自然有感恩之情、尊敬之意和畏惧之心。在这三者的基础上,人与自然万物最终相互理解,相亲相爱,真正融为一体,人与自然也真正达到了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