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人口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时期,适应战争和革命的需要,我党在陕甘宁边区贯彻实施的发展人口数量、注重提高人质量、充分开发利用人对资源的政策.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繁荣和人口增殖。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提供了充分的物力和人力资源。回顾研究陕甘宁边区人口发展史,对于贯彻新时期人口政策,振兴陕北老区经济,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人口增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裕的经济生活及严密的户籍管理无疑是封建时代人口增殖的基本条件。但另一方面,封建政府制订的某些政策,诸如古代放奴为良,增加编户;婚嫁以时,鼓励生育;抚育幼稚,养赡老弱;发展医药,疗治贫民;赈济灾歉,制止流亡等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乃至刺激了社会人口的增殖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时期五凉地区的人口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高潮时期,以前学术界不大重视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人口动态研究。本文重点考察了五凉人口迁徙的几种方式,分析了引起人口大量流动的原因,并就这场人口迁徙对西北地区的人口增殖、经济开发、文化繁荣及民族融合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了肯定。  相似文献   

4.
论唐代人口政策的社会针对性及经济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王朝施行的积极的人口政策,其政策的主导思想是大量繁殖人口,增强国力,提高财政收入。安史之乱是唐代人口升降的转折点,汉江中下游、长汉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这也成为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标志之一。当然,无论重心在北还是在南,逃户问题一直是唐代人口政策未能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秦汉以来的各个朝代几乎都是在大战乱、大灾荒、大瘟疫导致的人口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建立的,因此,各代之初增殖人口成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的重要一环。促进人口再生产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利用减免赋税尤其是人头税去奖励人口增殖,推动人口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立足于人口学的角度而言,在中、西方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鼓励人口增殖和限制人口增长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然而,当我们透过这一中、西方文明所共同具有的历史现象作进一步考察的时候,将会发现,鼓励人口增殖曾经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相反,限制人口增长却是西方历史的主流。一般来说,在人类文明史的初期,人们都很重视农业,而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的情况下,农业产量的增长主要靠开垦土地。而大规模地开垦土地又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俗话说“人多好种田”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劳动人口也是劳役、兵役和赋税的源泉。在这种社会经济状态下,普遍存在一种人多财多的人口观念。作为  相似文献   

7.
三国鼎立时期,蜀汉国家统治者错误地执行了不切实际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政策,使绝大多数青壮年男性长期参与战争而丧失了人口再生产的机会,直接造成了蜀汉人口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连年征战还造成青壮年男性的大量死亡,也间接造成了蜀汉十分严重的性比例失调问题。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不仅使得其人口增殖处于停滞状态,而且还带来了兵源补充困难、社会劳动力资源匮乏和物力、财力的严重削弱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摆脱危机,蜀汉政权不得不加强对南中地区人力、物力资源的依赖和盘剥,并由此激化了民族矛盾,大大加速了蜀汉国家灭亡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城市人口容量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而发展又与人类自身的发展(人口增殖)密切相关。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直困扰着的问题之一即是地球究竟可容纳多少人口,即地球的人口容量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城  相似文献   

9.
中国素以人口众多著称于世.人口问题,早已引起历代学者、思想家乃至政治家们的注意,发表过种种有关见解.到了近代,随着我国人口增殖速度的加快和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传入,研究人口问题的人愈来愈多.然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人口问题进行切实的调查和研究,则是解放以后的事.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就是开展这种研究的初期最突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四川人口损失严重,引发了清前期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运动.客家作为移民骨干大量徙居四川,对四川人口增殖、经济恢复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清廷移民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清初积极鼓励"客民"入川,至雍正年间开始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再至乾隆中期,向四川大规模移民行动基本停止.清朝中后期,为了缓解由于移民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更多地是采取防范措施与遣回原籍安置的方法,不再鼓励移民入川了.  相似文献   

11.
西汉人口数量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汉初至武帝前期(前202年—前130年),西汉人口由1300多万增长到3400万左右,是人口的快速增长时期;武帝中后期(前129年—前87年),由于战争等原因,造成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全国人口进入增长停滞期,甚至显著下降,武帝末年人口减少到2800多万;昭帝至平帝元始二年(前86年—公元2年),社会较为安定,西汉人口又进入增长时期,并达到5900多万的高峰。但此数字,并不是西汉末年全部实际存在的人口数,而仅仅是以郡国为基础列入政府版籍的“编户齐民”。实际人口数应加上:隐匿人口,宗室、列侯及奴婢人口,西域都护管辖地区的人口及以属国方式管辖的少数民族人口。西汉末年人口总数可达6400万。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秦汉以来的各个朝代几乎都是在封建制度造成的大战乱、大灾荒、大瘟疫 ,因而人口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建立的。各代之初 ,土地荒芜 ,人户流失 ,经济衰微凋弊 ,所以增殖人口成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的重要一环。促进人口再生产的因素很多 ,本文结合史料 ,试就税收这一调节手段在人口发展中的作用作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东汉末年的战争动乱,如果从光和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算起,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国鼎立形成为止,长达35年.在此期间,波及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持续了多年,局部的战争也年年都有.东汉末年的战乱,加上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不断发生内战,使得战乱地区人民生活不安宁,于是向外地奔逃,去寻找安逸的乐土,因而形成了人口迁徙.  相似文献   

14.
郑先兴 《南都学坛》2003,23(1):7-10
柳诒徵研究汉代历史的内容包括汉代的历史地位、尚书制度、议政决策、孝廉方针、算赋制度、长者言风 ;其研究方法为文化史的方法、史学批评的方法与历史主义的方法 ;其研究范式是立足现实、展示辉煌、明确责任。  相似文献   

15.
武帝以前高祖、惠帝和高后时期,由于国势不振,汉朝试图通过和亲来“约束”匈奴侵扰。但是,匈奴一再背约的现实,迫使汉朝统治者对以往单纯依靠和亲以消弭匈奴入寇的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文景之世,在继续与匈奴和亲的同时,还采取了向西北边地移民和入粟于边以拜爵、除罪,建立官营牧马苑和鼓励民间养马等积极防御措施,使汉朝在西、北边塞的被动局面有所改变,从而为汉武帝武力反击匈奴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四川井盐业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经历了四种历史形态 :一是秦代井盐业发生期 ,主要特征是生产分布范围小 ,产量有限 ;二是汉至唐生产力空间扩散阶段 ,产地范围扩大 ,数量增加 ,但技术落后 ,产量低 ,属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三是宋至明代的过渡阶段 ,生产的空间扩展结束 ,产量有所增加 ,但技术进步趋势受到封建盐业制度的扼杀 ,使井盐业停滞不前 ;四是清代生产的大规模集中 ,形成大的生产中心 ,从而带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形成盐业专业化城市。造成井盐业生产力空间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技术的进步 ,区域市场开拓 ,人口的增加以及封建政府盐业政策的变更等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王朝的周期性崩溃,与土地资源有限条件下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有关。人口的增加稀释了人均生存资源,生存资源的紧缺又加剧了社会冲突,最后导致社会体系的崩溃。中国古代社会始终没能摆脱这种"治乱循环"的困境。从系统论角度看,以土地为核心的生存资源构成相对不变的边界条件,人口数量是一个有起有落的变量,"改朝"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交织形成的历史振荡。明末以来一些思想家对人口数量自然增长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有所认识。中国自清末以来人口基数增大,人口的质量受到关注,但土地问题仍影响了20世纪中国政治的走向。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方面的成就,与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的控制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处于半开发或不开发状态,但到了东汉末期和三国之初,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已获得巨大发展,这种发展都是在东汉时期实现的。故近人多有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论述东汉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之文,但都未能从东汉人文状况的变化去论述,本文正是从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入仕者与知名人士的涌现数量大大超过西汉时期的人文状况来论证这一问题,可补前人及今人论述之缺。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秦汉时期的刍、高禾 税制度 ,现存秦汉史籍记载奇缺 ;自云梦秦简出土 ,始知秦时刍、高禾 税制度之梗概 ;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简牍的出土 ,又使人得知刍、高禾 税制度在文景时期的巨大变化 ;今张家山汉简的出土 ,又填补了秦至西汉初刍、高禾 税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汉唐间农业税制在中国农业税制史上的地位是非常显著的,不仅因其具有较长时段之实行,而且在于对同时期的日本农业税制及此后的中国农业税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嬗变却是社会战乱作用和推动的结果。在籍人口大量减耗迫使政府把课税方式人丁化,田地大规模荒芜促使其建立均田制,谷帛极其短缺致使其征收实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