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古文献中记载的西周时期晋侯与周王世次对应关系存在明显错误,晋靖侯至晋穆侯的系年有讹脱。根据古文献、金文、考古资料可以对《史记.晋世家》进行订正。自周成王至周幽王十世,犹自唐叔虞至晋文侯十世,世次基本对应。进一步,还可考证出晋靖侯以降西周时期晋侯系年。  相似文献   

2.
综观一部晋国史,历代晋卿的政治、军事等作用始终直接关系到晋国的兴衰存亡。本文拟就晋卿在这方面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一、晋卿之特点晋国是周初的封国,依周制,晋国的卿是和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同时产生的。“天子有公,请候有卿”。①“国卿,君之贰也,民之主也”。②至对叔虞时期及以后几代晋侯的卿为谁所任,无考。从一些资料看,晋国初期卿位多以文职担任。如孙伯(?)本晋中掌典籍之官,但为正卿。之后,随着兵事的增多,卿位又逐渐由武职兼领。如太子申生将下军,“而位以卿”。③特别到晋文公时期,武职将  相似文献   

3.
陶唐氏帝尧,系黄帝之后,姬姓,又说是祁姓,其实姬、祈系古音一音之转,或许是一姓,他立国称唐,在今河北唐县。以后迁徙数地,到达山东定陶县一带;另一支则转迁到今山西翼城县西二十里的唐城,一直延续到周初,才被周成王所灭。成王封弟叔虞于唐旧地,仍立国叫唐。叔虞之子燮,因移居唐城西邻的晋水,才改唐国为晋国。 燮之支子又封于唐,以管理被南徙而来的唐国遗民,另立新国于今河南鲁山县和方城县一带。后又沿着唐河经唐子山迁至湖北随州市西北八十五里的唐县镇,古称上唐乡,成为汉阳诸姬之一。由于楚国的兴起,唐国弱小衰落,到春秋末年,便被楚国所灭。 这前后二个唐国,都是姬姓,延续达二千年之久。但历来史学界并未对唐国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文试图将陶唐氏的来源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山西是古晋国的封疆,自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周成王封叔虞为唐侯时起,至公元前316年韩、赵、魏三分晋国止,前后历时八百年左右.因而,古晋国的历史,在山西的历史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份.古晋国历史悠久,疆域变化很大,国都也随着几经迁徙,因此,探讨古晋国国都的变迁史,对研究古晋国史,对研究山西历史和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晋商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商探源邱文选自公元前11世纪初叶,周成王封叔虞为唐侯起,到公元前678年晋武公以旁支取代晋国国君之前的近三百年间,晋国基本上处于“百里偏候”的闭塞时期。《左传》说:“今晋国之方,偏候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在此将近三个世纪长的时间中,虽然叔虞初封...  相似文献   

6.
晋国灭国略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晋国始自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只是一般诸侯的小封国,地域一同,与其它诸侯小国并无大异.但经过春秋前半期兼并,到春秋中后期却发展成为中原大国,占有了山西全省并跨河南.河北的中原地区,称霸中原诸侯近一个世纪,即所谓文公称霸,景公继霸,悼公复霸是也.这是晋国的一个不断强盛发展的过程。本文仅从晋吞灭诸侯小国这个侧面,探讨一下晋地域的不断扩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北魏前期,诸王的封地为一种虚封。北魏国家对诸王的虚封地实行"以郡为国"。诸王的虚封郡可以是北魏实际设置的郡,也可以是统治区以外的郡以及西晋曾经设置的郡。北魏国家对诸王的虚封郡设太守进行治理。在封授诸王虚封地时,北魏国家有限制规定,诸王的虚封地不可以在京畿内,也不可以将诸王的出镇地作为虚封地,并且,对汉人诸王的虚封地实行籍贯回避。  相似文献   

8.
王钧林 《东岳论丛》2011,32(12):45-49
在山东海岱地区,国家的产生与演变发展,经历了城邦—方国—帝国三个阶段。尧舜时期的唐、虞,正处在由方国向帝国转变的过渡时期。可是,尧领导的唐没有完成这一转变,而舜领导的虞却完成了从方国到帝国的转变,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朝、代三者合一的政权形式,与夏、商、周并称为四代。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虞、夏、商、周四代的说法广泛流行,说明古人将虞、夏、商、周一体看待,虞是一个独立的统一王朝。  相似文献   

9.
周成王剪桐为珪封弟叔虞于唐,是关于西周初年晋国始封的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几千年来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作为史实传播,或文章征引,或口耳授受,历久而不衰。“桐叶封弟”(或称“剪桐封弟”“削桐封弟”)的历史真象如何呢?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剪桐”字辨--析“桐叶封弟”传说的成因》(《晋阳学刊》1990年第4期)一文,开始揭破了这一迷团。  相似文献   

10.
比国的来源和迁徙何光岳比国乃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纣王帝辛之叔比干的封地。比地约在今河南汲县(现改卫辉市)北,纣王杀比干后,比人南迁于阳。其后有比氏、比干氏。一、比国的来源比地最早出于文献的是《竹书纪年》:祖乙居庇。《太平御览》卷八十三皇王部引《竹...  相似文献   

11.
关于唐叔虞封地一案已经聚讼一千八、九百年了。它涉及的具体问题颇多,似乎又是晋国史研究中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战国初年到今人的探讨,已经出现了唐叔始封晋阳说①、永安说②、平阳说③、襄汾说④、翼城说⑤、夏县说⑥以及永济说⑦、乡宁说⑧。上述诸说以研究方法和产生的结论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晋阳、永安、平阳、乡宁说为一类,翼城说自成一类,其余又算一类。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未见长足进展,甚至在晋国历史的一般常识上不断出现错误。我们认为对上述诸说的形成及其中错误发生的历史渊流作一些粗浅分析,达到正本清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妇女的发型,大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四类:这就是高髻式、平髻式、垂髻式和双环望仙式。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的晋祠,是我国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这里古代建筑星罗棋布,历代文物萃集。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创建的圣母殿为全国建筑群之冠。殿内现存的染色泥塑系北宋时的作品,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照写。对于研究我国宫廷制度和宫廷生活;研究我国古典的雕塑艺术;研究我国古代的发型、发饰和衣冠服饰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一组塑象共四十三尊。除圣母一尊,相传为西周武王姬发的皇后,成王姬诵及其胞弟,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外,其他的四十二尊陪象,侍立两旁。计有宫女三十三尊,宦官五尊和女官四尊。她(他)们都为圣  相似文献   

13.
北魏国家封授开国爵,注意对受爵者的封地的封授。开国爵的封地,对北魏国家来说,实际是一种封国,所以,国家专门设相进行治理。由于北魏国家所设郡、县有上、中、下之分,所以北魏国家封授开国爵封地的大小,一般与爵位等级具有关系。北魏国家对有籍贯的汉族与鲜卑族官员的开国爵封地实行籍贯回避的做法。对外任州刺史与郡太守者,则实行任职回避的措施。北魏国家可以对开国爵的封地进行改封。改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封地的大小,适应开国爵等级变化的需要。北魏国家实行的一些政策也能够使开国爵的封地改封。  相似文献   

14.
历代装潢工人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无装潢之事,至东汉造纸发明,记言记事,改简策为书卷,但当时所用多为茧纸,质坚韧,其相联续处以缝线缀合,亦无须装治。大抵装潢之业,始于六朝,集法书名画装为卷轴,以代壁书壁画及屏风之设。考《南史·虞(侖禾)传》载(侖禾)论书表,称“范晔装治,卷帙少胜。”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云:“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  相似文献   

15.
新出土古文献再次证明,先秦两汉文献所载五帝时代实行的禅让制有其一定的历史依据。上博简《容成氏》中有关"有虞迵"的考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虞代新世系。相关竹简的编联证明,"有虞迵"一世出现在唐尧一世之前,原来是先由东夷部落集团的"有虞迵"禅让给华夏部族集团的唐尧,然后才由唐尧传给虞舜,因此,所谓"唐虞"实际应是"虞唐"。虞迵、唐尧、虞舜、夏禹、皋陶、伯益之间的民主禅让,构成了整个虞代文明。虞代包括唐尧夏禹中原各族世系,而东夷各族世系是其主体。有虞族史诗、颂诗《韶(鼗)》乐的形成、流传及其在虞代文明中所发挥的宗教政治作用,正可充分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君主论源远流长,自先秦以至隋唐,几经发展,渐成体系.入宋之后,北宋的士大夫对天子的为政之道和为君之德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孙甫、欧阳修、范祖禹,在其所著<唐吏论断>、<新唐书>、<唐鉴>中,都有丰富的君主论内容,但立意却颇有不同,展现出宋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见解.  相似文献   

17.
有唐以来,自太宗至玄宗天宝初年,社会较稳定,经济上呈现了繁荣景象.但随着宦官的逐渐干政、专权,导致政治的更加混乱和黑暗,导致唐王朝的衰落和灭亡.本文论述宦官干政对安史之乱及唐后期衰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先周历史与牵牛传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郎、织女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广大农民的象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牵牛(牛郎)的原型是周人的先祖叔均.<山海经>中两处记载叔均"始作牛耕",一次记载其抵御了旱灾,因而后世以为"田祖".牛用于农耕是远古时期的伟大发明.周人在远古时代各部族中农业最发达,农业生产上贡献最大.后稷弃、叔均是其杰出的代表.周人因叔均在始作牛耕上的重大贡献以"牵牛"的名称将其命为天汉东侧一颗星的名称.<诗经>中的<甫田>、<大田>即周人祭田祖之诗.叔均的父亲"台玺","玺"为名,"台"表其部族,即<诗·大雅·生民>中"即有邰家室"的"邰",本姜螈之国,后稷生处,在今陕西武功、宝鸡一带.求"台"、"邰"之本义,也即有牛之处.叔均的"叔"表排行.后代传说中牛郎有兄,也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据今西安长安区出土唐《戎进墓志》,钩沉原为"上源西域"人的戎氏家族,于南朝刘宋、南齐时,经"河南道"迁徙至长江中下游一带,仕于梁朝。后又北迁至东魏为吏,经梁、东魏、北齐、北周、隋、唐等六朝,最后定居唐京师长安万年县乐游乡,展现出一个入华西域胡人家族的活动轨迹。  相似文献   

20.
伯牙姓氏考     
数百年来,余伯牙被误为姓“俞”。笔者现从《余氏宗谱》中摘抄有关伯牙姓氏、家族、世系的段落,以勘谬误。《余氏宗谱·杂记》载:“伯牙善琴,尝鼓于汉水舟中。楚樵夫钟子期踞岸听之。初,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鼓琴乎!峨峨乎若高山’。既而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鼓琴乎!洋洋乎若流水’。伯牙叹曰:‘夫夫也是真知音者’!与之友善。后子期死,伯牙痛之,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者也。“按伯牙名瑞,太忠公二十四世孙,其为余姓人,姓氏谱亦记载昭昭,而他书每注姓俞,以讹传讹也。”《余氏历代总图》又载:“第一世。太忠,字叔虞,居徽州婺源县乐安乡,四图鹳嘴村家焉。”宋代欧阳修在《余氏宗谱序》中说:“修遍观尽识,则知(余氏)系出黄帝脉启,叔虞授封食邑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