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诗经》农事诗的几个问题(韩国)李宇正以农耕文化为直接背景的农事诗是《诗经》的重要一类,它是指那些描述农事以及与农事有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诗歌。十分明显,农事诗以其特有的内容有别于《诗经》中的其他诗歌,如爱情诗、战争诗、怨刺诗、宴饮诗、...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宴饮诗及其宗教、政治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梅 《人文杂志》2001,(2):110-113
<诗经>宴饮内容的研究是近年来<诗经>分类研究深入的结果之一.本文认为,<诗经>宴饮诗分为祭祀宴饮诗与世俗宴饮诗两类,分别具有宗教与政治内容,为研究当时的宴饮生活提供了活标本.  相似文献   

3.
《诗经·周颂》中的农事诗共计六篇,几乎占据全部《周颂》五分之一的篇幅.除耕作内容外,祭祀是农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事诗的祭祀对象又分为农神与先祖,它们是研究《诗经》与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4.
祭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作为这种文化现象的表现的古代祭祀诗歌则是我们今天借以窥测自己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民族性格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同时还可以从内容、风格不同的祭祀诗歌中,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北南方文化的显著差异及对后世的不同影响。《诗经》和《楚辞》可以看作中国北南方诗歌的先河,其中的家把诗歌严格地讲不完全属于同一类,例如《诗经》中的祭祀诗(这些诗歌主要包含在“颂”诗里面,“大雅”、“小雅”…  相似文献   

5.
《诗经》兴象诗是上古文化的诗歌形式。上古以泛自然为神。自然神主宰生死祸福,与上古人有各种神秘关系,成为上古人的图腾。在祭祀仪式以及日常生活中,以诗歌呼祷图腾以求福佑,成为社会风习。《诗经》图腾兴象诗有三类:祖灵图腾兴象诗、自然神图腾兴象诗、天帝图腾兴象诗。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许多诗篇描述了农事以及与农事有关的政治活动、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农事指耕耘、播种、管理、收获和贮藏等事宜.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农事是立国之本,祭祀为治国要政,农事和祭祀活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诗经》祭祀诗古今研究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祭祀诗和宗教祭祀诗又称郊庙歌,简称祭歌,是宗教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作为一种宗教文学,祭祀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性,同时不同民族的祭祀诗又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特征。所以象情歌、史诗一样,祭祀诗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祭祀诗都包括在《诗经》中,研究这部分诗歌不仅对于认识文学史,而且对于研究宗教思想和文化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安公宴诗的价值选择具有十分深刻的实践与理论意义,从历史生成和读者接受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建安公宴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价值选择。与《诗经》相比,建安诗无疑是"声色大开",然而其最有意义的创造却在于"性情不隐"。建安宴饮诗中宴饮场面成为了主体,"游"的意味十分突出,深沉的人生感慨中既有理性思考的内容又佐以情感的烈酒,能真正代表建安诗歌的面貌,具有深远的文学生成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诗经》开始,宴饮诗在中国诗坛上就占有一席之地。宴饮诗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社会上君臣亲朋之间宴饮风气盛行的结果,而且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宴饮诗在其发展历程中,于汉魏之际有一巨大的转折,即由“缘事”到“缘情”,这一转折,可以“三曹”的宴飨之作为代表。本文即探讨“三曹”对《诗经》宴饮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诗经》宗庙祭祀诗、农业祭祀诗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诗歌蕴含着《诗经》时代人们的宗教观念,包括有至上神崇拜;祖先崇拜;以德配天;自然崇拜;怨天、疑天、骂天等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诗经学中,史诗概念的出现比怨刺诗、情诗、农事诗和燕飨诗等概念的出现要晚得多.《诗经》中的史诗是“五四”以后学者们运用西方的诗歌艺术理论研究《诗经》的新的发现.自从有人提出《诗经》中存在史诗以后,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和极大兴趣.这不仅是由于这些诗歌的重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直接关系到在世界范围内对于中国文学的看法.西方学术理论界曾经流行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这种偏见以黑格尔为代表,他认为在东方各民族中,只有印度和波斯才有一些粗枝大叶的史诗,“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式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就已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情诗本来面貌的丧失与封建说诗体系与《诗经》中的怨剌诗、史诗、宴饮诗和祭祀诗相比,情诗的命运最为困厄:在《诗经》研究史上,一开始它遭到的就不是一般的曲解和误会,而是极为荒谬的解释和离奇古怪的说明,以致面目全非,根本不被作为情诗看待.这就是说,作为研究对象,一开始它就丧失了自己的真实面貌和固有价值. 对情歌第一个作出自成体系解说的是《毛诗传笺》,它包括《毛传》、《郑笺》和《诗序》.这三者对情歌的认识虽存在某些差异,但在基本观点和说诗方法上却完全一致.一些学者将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诗经》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沛霖 《学术研究》2002,(5):111-114
《诗经》祭祀诗中以祭祀祖先的诗歌为多 ,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和武王的诗歌为多。这是因为 ,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初 ,祖先崇拜在维系内部团结 ,强化本族统治 ,排斥和贬抑殷人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文王、武王作为周代商的实践者也是天命的体现者和执行者 ,祭祀他们就是肯定和强化天命观念 ,也就是肯定和强化变化了的现实。祭祀文王、武王的这种现实意义是祭祀其他列祖列宗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4.
屈赋与酒     
我国是源远流长的诗国,又是历史悠久的酒国。纵览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诗”与“酒”的关系在众多诗人身上确乎如影随形,须臾不可分离。诗借酒力,酒助诗兴,在“酒”的芳醇刺激下诞生了我国古文苑大量优秀的名篇佳作。此种有趣的规律性的文化现象究竟如何溯源?笔者于反复捧读屈赋之际,得出了如下的判断:正是我们民族文学之父屈原在他的煌煌巨构中承继了《诗经》“宴饮诗”的传统,创制了“酒诗”、  相似文献   

15.
在诗经学史中,"颂"被视为"体"甚早。但时至今日,对《诗经》中的"颂体诗"的文体特色仍缺乏现代文学理论语境中的总结与概括。《诗经》中约有"颂体诗"40首左右,是一种以歌颂先祖为主旨和主要特色的亚诗歌体裁。在题材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天子举行禘袷郊类大祭乐歌之诗;春(禴)、夏(祠)、秋(烝)、冬(尝)四时"宗祀"祭祀乐歌之诗;天子"巡守""告成"之祭的乐歌之诗;农事祭祀活动乐歌之诗。在艺术特色上,除以"四言单章"为代表的主流结构形态外,广泛运用了"形容"修辞格,通过"形容"实现对"神"的赞美;突出运用了报告与祈祷的修辞方式,展示出"与神交易"的功利心态;"镶嵌"与"叠字"的手法交相为用,对诗歌韵律节奏的形成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歌和历史的关系极为密切,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发轫期,诗和史更是密不可分,许多历史传说以诗歌为载体。商、周祭祖诗中提到的历史传说在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原始生命力和生殖力崇拜以及反映本族祖先的神秘色彩、早期战争的壮烈和残酷方面有相通相似之处,同时,在题材、内容、体例等方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诗经》中这两组英雄祖先颂歌作为历史传说的早期诗歌载体,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部族属性。  相似文献   

17.
无论祭祀自然神灵还是祭祀先祖先宗,都反映出不同地域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的差异.《诗经》中的祭祀诗主要以祭祀祖先为主,祭品多数以食物为主,包括牛羊牲畜和谷物鱼类;而代表南方文化的《楚辞》则多以祭祀自然神灵为主,祭品选择除了体现出南方地域特点之外,还反映出入类的进步与发展.祭品不仅种类繁多复杂,而且珍贵独特,多以美酒、香草和玉帛为主.  相似文献   

18.
民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它存在于民族产生至消亡的全过程。但是,民族关系的内涵和性质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些社会的民族关系,其内涵和性质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有些社会的民族关系,其内涵和性质在本质上又是不同的;有些社会的民族关系,在内涵上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在性质上却是不同的;有些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或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有的有层次之分,有的则有内涵、性质之别。这表明各种社会制度、甚至同一社会制度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各具其特殊性。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认真探讨并进而弄清它的特殊性,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一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边塞诗之滥觞的《诗经》中的战争诗,与西方战争诗歌代表作《伊利亚特》均是古代战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但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学风格、主体文化精神及生死观、战争观。  相似文献   

20.
《诗经》时代,诗、乐关系密切。《诗》三百篇,皆可弦歌,甚至形之于舞。于是有的论者认为,周代包括《诗经》在内的诗歌,都是属于诗、乐、舞“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原始艺术性质的作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所谓原始艺术,是指人类艺术活动起源时期的艺术。其最重要的特征,正如中外艺术史家们所一致认为的那样,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密不可分。世界各民族都如此,我国也不例外。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吴越春秋》所记载的相传为黄帝时的《弹歌》,是公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