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爽 《学习与探索》2003,(3):127-132
20世纪中叶 ,伴随着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 ,西方史学出现了重要转折 ,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历史学的多元走向。在当代西方史学的演进中 ,这一趋势直接表现为历史研究领域的扩大、新的史学分支学科的纷纷建立、史学理论的更新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等等。这是建立在当代历史思维基础上历史科学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 ,对于批判地继承传统史学 ,确立 2 1世纪史学发展新方向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哲学上的一时范畴,作者把它引进历史学研究的领域,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出发,指出了长期历史学研究中忽视可能性的原因,探讨了历史发展的可能性的客观依据,史学研究中对可能性探求应注意的问题及其运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红霞  陈新 《学术交流》2007,(10):19-22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为历史学带来了一场范式革命,它倡导保持差异的多样化历史写作,鼓励人们放弃"客观历史"的梦想,追求一种奠基于主体间性的历史真实。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大众文化崛起、话语权力扩散的产物。在历史领域内,一旦公众将研究历史与写作历史当作一种乐趣时,也就开始瓦解职业历史学的权威性。这种情形与新媒介相结合,必将促成公众史学的兴起。这是一场"小写历史"的盛宴,将历史学带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年鉴派的创立是对传统史学的反动,它提出了总体史的口号,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自己的一系列史学实践活动来给历史学定位.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历史学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成为综合各门社会科学的"人的科学"或"历史人类学",即研究人类物质生活,也探讨人类精神状态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一) 历史社会学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史学工作者运用社会学的某些方法,对史学研究的目的、功能、社会作用等问题的探讨。它侧重于解决人们为什么研究历史和怎样研究历史,又怎样使史学物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的问题。也就是说,历史社会学要超越原先史学在学科范围内对某种成果进行自我评价的狭隘界限,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史学的社会功能,从而揭示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必然存在的某些涵数关系。 历史学是史学工作者透过时空的间隔对历史的反求构筑。这种反求构筑决不是一个由一串过去发生的事件随意拼凑。堆砌起来的杂乱王国,而是…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的口述历史学中心简介朱镇波口述历史学(OralHistory)是近二、三十年欧洲兴起的一个新的史学流派。它的兴趣不在于已形成文字的各种资料,而专意于以现代化的录音、录像、电脑等科技手段,来记录、再现、恢复历史的真实,它可将历史人物的形象、生存环...  相似文献   

7.
西方史学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了新文化史研究范式,并逐渐取代了旧有的社会史,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模式。米格尔·卡夫雷拉2004年推出的《后社会史初探》,结合具体的历史著述探讨了过去几十年间历史研究领域(主要是英语世界)的理论和方法发展趋势。全书共有五章,按其内在逻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书专注于讨论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更为直接的一些历史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础历史学与应用历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历史科学应当区分为基础历史学与应用历史学两大类,才有利于历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才有利于解决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些问题。作者就基础历史学与应用历史学的界说、基础历史学的基本特征、基础历史学对社会现实的作用、应用历史学与影射史学的区别、基础历史学与应用历史学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等,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自已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的主体应该包括两个层次,即本体意义的“历史活动的主体”与认识论角度的“历史认识的主体”。作者着重对后者(即一般所说的史学主体)进行了分析,认为史学主体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四个部分:(1)认知结构;(2)主体性结构;(3)方法论体系;(4)主体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4):119-124
20世纪上半叶,柯林武德作为认识论历史哲学代表人物,批判实证主义史学的"如实直书"理想。他反对实证主义史学按照自然科学思维模式理解历史学,认为历史学不需要借助自然科学来确保自身的独立性。在历史知识性质问题上,柯林武德摒弃"同一"论,坚持"差异"论,认为历史学家作为能动的认识主体在研究过程中普遍运用前提假设。因而,历史认识客观性未必排斥价值判断,主体与客体并非彼此孤立。批判的历史哲学基石由此奠立。在历史解释模式问题上,卡尔·亨佩尔提出覆盖率模型作为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共有的解释模式。威廉·德雷在继承柯林武德理论基础上提出"行动合理解释",论证历史学与自然科学解释模式的差异。这也彰显了柯林武德对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影响。批判的与分析的历史哲学在这种学术嬗变与争鸣中也"同"、"异"共存。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4,(4):16-25
"中国哲学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的"史",即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史。总体而言,"中国哲学史学史"经历了前史、创立、马克思主义化等几个阶段,出现了"以中释中"、"以西释中"、"以马释中"的不同书写模式。当下和未来的中国哲学史建构应当建立在对"中国哲学史学史"的反思基础上,展开对中国哲学史多维度、多样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论历史进步     
万斌  王学川 《浙江学刊》2008,2(1):104-109
历史进步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历史进步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历史进步的基本形式,只有对抗和非对抗两种.它们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真梳理了历史进步观念的演进轨迹,他们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历史进步,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历史进步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14.
西方书籍史研究中的社会史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书籍史研究从20世纪中期起至今经历了一次社会史转向。这场范式转换运动是源于书籍史本身的社会史范式契合,在新史学思潮、心态史和其他学科的外史转向的影响下发生的。该社会史转向前后大致经历了年鉴派计量分析法、阅读史研究进路、深度描述理论和传播循环模式等一系列的范式变迁,并在西方掀起了新的中国书籍史研究热。西方书籍史的这一社会史转向也影响到中国书籍史和出版史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吴光正 《学术交流》2002,2(2):124-128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反思,可以说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具备如下三大条件:一、科学的学术意识,即历史定位意识、历史演进意识、学术考辨意识和学术积累意识。二、独到的观照视野,即比较文学视野、民间文学民俗学视野、文化学视野和历史学视野。三、基础研究必须成为理论研究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大连市金州区位于辽东半岛南部,濒临黄渤两海.金州地区历史悠久,建置始于汉代,汉元封四年(公元前107)设沓氏县,属辽东郡.唐代属安东都护府积利州.辽代置苏州,属东京道辽阳府.金代末年,升为金州,为金州名之始.元代置金复州万户府.明代置金州卫.清雍正十二年(1734)设宁海县,隶奉天府,道光二十三年(1843)升为金州厅.1913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改设金县,隶属奉天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金县.1987年4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  相似文献   

17.
艺术家说,时尚是一种永远不会过时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灵感,它能令人充满激情、充满幻想;自由人说,时尚与快乐是一对恋人,他的快乐来自时尚,而时尚又注定了他的快乐。时尚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从推陈出新的时尚物品到星光璀璨的时尚名人,再到时尚与电影、与生活的亲密关系,以及那些被时尚达人捧为"金科玉律"的时尚法则……时尚是一种生活方式,时尚是永恒的轮回,像一个诱惑十足的磁圈,它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绕不过的话题……。时尚"物"语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use of event history analysis and reports on the correlates of service outcomes for the HOMEBUlLDERS model of Intensive Family Preservation Services (IPP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use of the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the assumption of proportionality, methods for dealing with violations of proportionality, and implications for collecting event data.  相似文献   

19.
20.
历史之音——口述史学的叙述性质片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叙述性不仅是口述史学的基本属性 ,同时也是历史研究的“内核”之一。口述史学的这一属性贯穿于该学科的始终 ,并对其他属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换言之 ,其制约功能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于一成不变地遵循“读”历史和“写”历史的传统研究模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听”历史不过是一种奢望。口述史学的问世及发展 ,使这一构想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最终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