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豪门春秋》是美国现代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发表于1905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后纽约上层社会为主要背景,描述了一位年轻女子——丽莉·巴特的种种遭遇。犹太富商西姆·罗西德虽然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但由于其身份和民族的特殊性,在小说中却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这三个角度出发来探讨罗西德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当时的境遇,并将其与同为犹太民族的、处于16世纪末的另一个文学人物夏洛克作一比较。西姆·罗西德是继夏洛克后又一个犹太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2.
威廉·勃特勒·叶芝的诗作《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虽篇幅不长却意象纷披、内涵丰富,本文试图结合弗洛伊德、荣格及弗莱的理论从心理分析的视角重新解读叶芝的《驶向拜占庭》,以探讨诗歌所表现的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他的证伪理论对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他的社会哲学理论对民主社会同样意义深远。无论是波普尔的证伪理论还是政治哲学思想都对美国货币学派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产生非凡的影响。特别是波普尔的自由主义观点对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经济自由思想的影响颇深。本文就米尔顿·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思想中的波普尔遗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巴尔加斯·略萨创作中期的思想、艺术观念变化的原因、轨迹及特点的探究,可以看出巴尔加斯·略萨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家。巴尔加斯.略萨以其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艺术观念,使自己的作品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从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简·爱》问世一百多年来,主人公简·爱已成为举世公认的自立、自尊、自强的新型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但评论界对于简·爱何以具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却论及不多,本文试以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对简·爱进行剖析,揭示其成长的内在原因和驱动力.主体在追寻缺失的爱中,在对他者的认同中,完成了完整人格的修复和理想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作品的三个主要女性人物的比较分析,三位女性人物是《喧嚣与骚动》中的凯蒂·康普生(Caddy Compson)、《在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本德仑(Addie Bundren)和《圣殿》中的坦普尔·德莱克(Temple Drake)。试图诠释福克纳的作品中表现出的作家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悲惨境遇的深切的同情,体现出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7.
1999年美国经济学会专门奖励40岁以下经济学家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授予了哈佛大学教授安德烈·谢乐福(Andrei Shleifer)。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约翰·多恩诗歌中的矛盾思想,即在爱情诗中思考女人对于爱情究竟是忠诚或不贞,在宗教诗中体现对上帝的困惑与怀疑,并常以条件句、疑问句作为诗的开头。这种矛盾思想主要由社会矛盾冲突和诗人内心冲突产生的。作者希望此文能为学者进一步研究约翰·多恩提供新的视角,或对研究其他玄学派诗人给予借鉴。  相似文献   

9.
“火”在小说《简·爱》中被反复提到,作者对“火”寄寓了不同的寓意。它是这部小说的一条暗线,在刻画男女主人公罗切斯特和简·爱的情感发展过程以及简·爱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光明温暖之火、生命之火、可怕之火、比喻之火来谈谈“火”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她以自然物为创作对象的诗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而深受读者的喜爱。本文通过对部分自然诗作品的解读,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景色诗和哲理诗以及其超验主义自然观和反超验主义自然观,揭示了女诗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  相似文献   

11.
《简·爱》是一部描述人的内心生活的世界地图和经典文本。这部带有精神自白色彩的小说再现了一个孤女在寄人篱下、饱受精神苦难与折磨的成长过程中的累累伤痕。《简·爱》既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的创伤记忆的书写,同时也渗透着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对自身创伤经历及情感体验的再现与表白。  相似文献   

12.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以荒诞、恐怖小说成就最高。这类小说常以死亡、谋杀为主题,具有很强的恐怖效果。《一桶亚蒙蒂拉多酒》便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经典之作。坡在这篇小说中显示了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和简洁凝练的文风。坡表面上是在讲述一个恐怖故事,但事实上他是在通过故事说明更加深刻的问题,表达自己对命运、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相似文献   

13.
《喧嚣与骚动》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惊世之作。在小说中,福克纳刻画了一幅美国旧南方贵族没落的图景,为没落的旧南方贵族弹奏了一曲凄凉的挽歌,深刻地揭示了美旧南方的衰败。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体现小说深刻的思想主题及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是其社会哲学思想的基础。在科学观念上。他反对理性认识的物质基础和感性积累。主张不断的修正与假说的检验.在社会哲学观念上,他反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理想架构,主张自主的选择和渐进的改良。反映在政治法律观念上,卡尔·波普尔主张建设一个自由的、多元的、法治的开放社会,这个社会是以西方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为蓝本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决定论,是经不起科学哲学的检验的。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式的,否定社会个体的自主性的,因此必然导致集权专制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是和宪政法治不相容的。这里包含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和错误攻击,是必须回击和予以澄清的。在法学界,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可能性、必然性、方向性的确立是需要在深层次上予以考察的,其中就包含着对于波普尔这样的观念的反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明确和扎实建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前提与现实依托,说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女主人公安娜作为一个极富女性魅力、又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特征的悲剧女性形象,一直以来备受各国评论家的关注。文章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道德秩序和她独特的个性入手,分析其叛逆性格特征的产生、发展以及最后形成的原因,认为是当时历史时代的变革促成了安娜对爱情,对自由追求,是时代的潮流将安娜推向了反判的道路,逐步地走向个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6.
祭祀诗是附丽于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文学形式,作为一种宗教文学,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是我们借以窥测自己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窗口。《诗经》与《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是南北文学的代表,两书收集了许多祭祀诗歌。文章拟从《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不同,来看南北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安·波特的短篇小说一向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见长。以《被遗弃的老祖母》为例,她的创作手法师法沃尔芙和乔伊斯的意识流,同时又糅合进狄金森想象的弥留之际的体验和弗罗斯特的人生观。也许是巧合,也可能是有意,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将安·波特的这种融各家所长于一炉的创作手法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介了阿瑟·米勒及其作品《推销员之死》;分析了美国梦形成的宗教、政治、经济的因素,美国梦的悲剧在威利身上的体现及其成因;揭示了单纯追求物质财富会导致人的精神荒芜,酿成悲剧;启迪人们对人生的价值、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予以关注与思索,以期使人类走向完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戴维·洛奇是学院派作家之一。校园小说特别关注的人物就是知识分子。《小世界》中洛奇通过对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人物的形象刻画,嘲讽了西方学术界,甚至是整个西方社会。  相似文献   

20.
从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即生理因素的失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系统地分析爱伦·坡的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男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身心俱毁的悲剧症结,强调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忽略对精神世界的健康培养以及对社会环境消极影响的抵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