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咪拉 《北京纪事》2013,(1):52-53
一部新编剧目能够成为北京京剧院的经典剧目实为难得,《风雨同仁堂》便成就了这样的传奇——演出130多场,囊获包括"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中国京剧节金奖、北京市"十个一工程奖"、  相似文献   

2.
太谷秧歌的发展离不开晋商的兴起与繁荣,因此太谷秧歌剧目中有大量关于商业的题材,这里称作"商戏"。"商戏"集中反应了商人以及商人家庭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展现了特定时代的风俗人情。本文就太谷秧歌商业题材的剧目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立主脑"是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戏曲创作的重要理论,但对于"主脑"一词的解释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李渔《闲情偶寄》中所言"主脑"是作者在构思时所确定的中心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性情节,是左右故事情节发展的枢纽。只有借助"主脑"才得以聚焦其他人物、其他情节,也才能整合出优秀的剧目。  相似文献   

4.
麻雯 《北京纪事》2014,(11):52-53
记者:您全程参加了全国戏曲院校"文华奖"的比赛,这次收获了一银二铜,比上一届有了很大突破。请您谈谈整个赛况。张宝学:全国戏曲院校"文华奖"分为少年组和青年组。我们学校大专学生参加青年组比赛,中专学生参加少年组比赛。准备工作早在一年前就布置了,在剧目的选择上反复斟酌,内部层层筛选,准备非常到位。初赛录制带子,我们也做得非常严谨,可以说是全力以赴。  相似文献   

5.
角抵戏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戏剧样式,<东海黄公>是汉代角抵戏的代表性剧目.该文考察了该剧目出现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其嘲讽方士巫师的喜剧内涵,指出它实际上是对汉武帝时期迷信方士巫师行为的反讽;该文还探讨黄公禹步"怪三步"的来由,以及作为古老的泛宗教文化形态的咒语"粤祝"产生的地域背景与历史渊源,附论咒语在现代社会存在的某种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考索梅兰芳能演和已演剧目是研究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重要课题,但因缺乏全面准确的记载,加之统计方法有异,故人言人殊。新发现梅兰芳纪念馆藏有《梅氏缀玉轩剧目》抄本一册,其著录的105个剧目大部分是梅兰芳的演出剧目,有些则是能演而未演的剧目。著录者不是梅兰芳本人,很可能是著有《梅屑》一文的亚庸。其著录的最后一个剧目《花蕊夫人》,有人认为是尚小云所编演,但其问世早于尚小云编演的同名剧目。《梅氏缀玉轩剧目》未著录1927年12月26日在北平首演的古装新戏《俊袭人》,据此可推断其写定时间在1927年底之前。《梅氏缀玉轩剧目》出自梅兰芳故居,著录虽有遗漏,但它是当时著录梅氏能演和已演剧目最多的文献,既可从中一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梅兰芳超群的艺术功力,亦可见我国戏曲史由以剧作家和文本为中心向以演员和舞台表演为中心转型之新变。  相似文献   

7.
中古汉语中,"VP-neg"式反复问句句尾的否定词"不(否)"开始虚化并由此造成了该式的分化。对于"是X不(否)"式中"不(否)"的词性,学术界一般仍将其视为否定副词。但是,否定判断句的发展状况以及与"是X耶(邪)"式的对照表明,该式中的"不(否)"已经虚化为语气词。近现代汉语中的"是X不"式反复问句并非直接承续于中古汉语的"是X不"式,而是来源于对"是X非"式反复问句中否定词的替换。  相似文献   

8.
"结合论"是运用多种方法对汉语史的各种材料进行综合研究的指导思想,是当今学界公认的研究汉语史的方法论。赵彤《战国楚方言音系》正是此思想指导下产生的结晶,该著创获良多,是对"结合论"的综合实践,也是实践"结合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教育国际交流"强强合作"是推动职业院校发展的途径。南澳TAFE在对陕西企业培训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立了"中澳高新技术培训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不仅满足了陕西企业的高新技术培训需要,而且也为陕西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强强合作"提供了宝贵的可行性经验。该研究以该"中心"为例分析了"强强合作"中的优势、劣势和机遇,最后阐述了"强强合作"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从实践的层面上为推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操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宋词中有很多的意象",帘幕"是其中之一。虽然学术界对该意象的内涵有很多的探讨,但是把该意象和宋代文化心理进行联系的却很少。本文在探讨"帘幕"阻隔意象的同时,重点探讨该意象所反映的宋代词人自闭、自怜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1.
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该标准是对恩格斯所提出的文艺批评的"历史标准"的发展与改造,同时也是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文艺思想中"文以载道"等命题的现代转化。从恩格斯的"历史标准"到毛泽东的"政治标准",文艺作品的"真实性"被"政治性"所取代;从"文以载道"到"政治标准",儒家之"道"亦被"政治性"所取代。"政治标准"的提出,及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文献及田野调查资料,对布依族地戏的剧目和戏班进行统计,勾勒布依族地戏的分布状况,分析布依族地戏剧目的内容及特征,并从文化接触的视角探讨布依族地戏剧目的形成过程,文章力图展现布依族人民对地戏剧目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回子官学"是清朝内务府设置的旨在培养通晓"回语文字"人才的机构,后来由于加入缅语教习和增加培养缅语人才功能而改称"回缅官学"。文章依据文献资料,特别是清代档案,对该机构的设置、教习和学生来源,考核制度以及清末"回缅官学"筹改学堂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失语"现象的认识并不清晰,原因有两点:一是部分学者谈论该现象时没有对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做必要分期;二是学者对"失语"的类型及性质也没有做必要的区分。就建筑"失语"而言,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可划分为80年代前、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代、新世纪四个不同的时期。前三个时期建筑"失语"的类型多表现为"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15.
译者行为研究是对译者借翻译活动参与社会的社会化过程(角色化)的研究,译者的角色化之于译文上的表现需要通过构建评价模式加以描写和解释,而"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具体化的产物。该评价模式与译者行为的研究和评价涉及一些概念,廓清其中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如"求真"、"忠实"和"求真-务实"、"忠实"和"忠实度(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忠实"、"忠诚"和"原文"、"原意"等,纠正传统认识上的一些偏颇,有益于该评价模式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6.
"纠结"这个词最近经常被人们使用。此前,中国人经历的大概是"浮躁期",从"浮躁"转向"纠结",逻辑上有一致性。可以说,"纠结"就是"浮躁"的二期。为什么浮躁?是因为对未来缺乏足够的自信。又为什么纠结?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正所谓"墨子悲丝染,杨朱泣歧路"。墨子对着白色  相似文献   

17.
尼采提出"基督教的爱理念"为最精巧的"怨恨之花"的断言,舍勒承接并驳斥该断言,提出现代仁爱才是真正的奴隶道德的起义。分析并比较两位哲人的怨恨论,他们对怨恨情感造成价值位移这一看法是一致的,该问题上的分歧在于对怨恨所颠覆的对象作出不同判断,这一分歧源于他们各自对于生命及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湘东北及湘中部分地区"祖母"称谓的生态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生态语言学和地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祖母"称谓在湘东北及湘中部分地区的地理分布和竞争过程,认为该地区较早的祖母称谓是"婆"类称谓,其次是"毑[ia]"类称谓、"妈"类称谓、"妳妳[ni44.ni]"和"爸爸[pa33pa21]",再次是"奶奶[nai55.nai]"和"爹[tia]"类称谓,同时,认为河流对词语的传播与竞争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族群问题,是理论界一个非常热的研究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开始了对"族群"的研究,"民族"和"族群"之争愈演愈烈。这种类似于百家争鸣的学术争论,有利于我国相关学术理论的发展。那么,在民族区域自治角度下该如何看待"族群"问题呢,本文做一浅层探讨。  相似文献   

20.
《砖巷》是英国孟加拉裔女作家莫妮卡·阿里的处女作。该作品使阿里一炮走红而且为她赢得了多个奖项。运用"第三空间"理论来解读该作品中查努、卡里姆和纳兹尼恩对"回家"的不同理解,认为,"第三空间"理论为少数族裔找寻并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指出了该理论在少数族裔找寻并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