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造人术》是鲁迅最早翻译的西方科幻小说之一。2012年,香港《译丛》将鲁迅《造人术》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先驱之作译介给西方读者。《译丛》英语译介的“译作之译作”《造人术》是深度翻译的结果:译文还原了鲁迅汉译文本的语体风格,更在“译者导言”、插图、鲁迅汉译按语等副文本的综合推介作用下,协助西方读者对英译鲁迅《造人术》进行全面认知。经历了美国英语小说原作的日译、汉译,《译丛》又将其回译成英文,完成了小说《一个非科学故事》(《造人术》)的“世界文学”翻译轮回。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词,而这些文化词的正确处理对于小说的英译极其重要。本文旨在以蓝诗玲的英译鲁迅小说《阿Q正传》为例,分析和总结其译者在处理文化词英译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野草》体现了鲁迅的多元文化精神,这些多元文化精神相互之间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这种复杂性是《野草》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笔者尝试借鉴尼采的谱系学方法解析《野草》,认为:在《野草》中,鲁迅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的对立,他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同时又很西化,他按照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各自的特点来接受它们,以至形成了独特的"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4.
杰克·伦敦虽然曾宣称自己批判尼采及其超人哲学,但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在他的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作品《荒野的呼唤》和《雪虎》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不过,两部作品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例如,在《雪虎》中,实际上隐含作者对超人哲学的某些否定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尼采的众多著作中,鲁迅似乎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着独特的偏爱,他对此书的两次翻译便是佐证。鲁迅于1918年以文言文首次翻译了其《序言》的前3节,又于1920年以白话文形式对此进行了复译。前后两部译文各有特点,但都蕴藏着其日后所主张的"硬译""宁信不顺"的翻译原则。此外,鲁迅更积极促成了徐梵澄对此书的通译。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是中国典籍中的一朵奇葩,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90篇《道德经》英译研究的相关成果,对《道德经》英译研究的现状,包括译本的分析与对比、译者视角、关键字词和风格的探索、《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总结,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而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赵歌东 《东方论坛》2008,(5):31-35,82
从创办《新生》到走向《新青年》是鲁迅创作实践的探索期,也是鲁迅创作现代性追求的转型期,从这个时期内鲁迅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及其相应的现代性寻求的历史脉动。  相似文献   

8.
《楚辞》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语言自身的复杂性成为英译的巨大障碍。本文首先描述了《楚辞》的英译历史,简要评述了现有《楚辞》英译研究的不足,认为目前国内外译界对《楚辞》英译文本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存有可以拓展的多维空间,而平行语料库应该是《楚辞》英译研究中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借助自建《楚辞》平行语料库,结合语料库的定量研究法与翻译研究的定性研究法,以《楚辞·离骚》植物词汇为个案,对不同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原文与译文及译文间的差异性,为我国《楚辞》英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相似文献   

9.
邓晓芒的《鲁迅思想矛盾探源》等两篇文章,批评“鲁迅的思想矛盾在《文化偏至论》中暴露得相当多”,是“对西方文化的误读”。邓文引证鲁迅不熟悉卢梭的论据,实为鲁迅的反讽用法,不足为据。邓文认为鲁迅批评法国大革命不妥,是未能理解鲁迅“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方略,因它是为着抵制卢梭《社会契约论》中乌托邦式“公意”说的误导;而“掊物质而张灵明”的方略,则是在价值观方面反“唯物质主义”。邓文所列的多种判断,可一一回复:鲁迅从未追随“霍布斯鼓吹专制独裁”,更多的是接受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中“国群”对“小己”压制的观念;鲁迅从未退缩,不少杂文、小说中充溢、飞扬着尼采的强力意志;鲁迅从未以儒道学说为根本,明确表示过孔孟的书“和我不相干”。邓晓芒以先验的预设命题来框就、评判鲁迅,无异于使用了古希腊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  相似文献   

10.
朱莉娅·罗威尔(中文名蓝诗玲)所译《鲁迅小说全集》是鲁迅小说英译本中最新最全的一部,为鲁迅作品走向世界做出了新的贡献。在充分肯定蓝译的同时,通过分析选自蓝译《狂人日记》、《孔乙己》、《社戏》、《祝福》和《弟兄》等5篇短篇小说中的6个具体译例,深入分析探讨了蓝译中出现的误译。  相似文献   

11.
鲁迅本人深受基督教观念的影响,他《野草》中的哲学思想有基督教因素。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从鲁迅对耶稣形象重塑角度来看鲁迅的描述与《圣经》记载的似与不似;二看鲁迅对地狱的想象和对语言遭扭曲现象的考察背后的基督教因素;三是分析“过客”哲学与天国哲学乃至基督教“过客”精神的关联;四是论述《野草》反抗绝望后重回信、望、爱这些神圣价值之思路及其与基督教观念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探讨,可加深对《野草》哲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过客》是鲁迅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唯一一部诗剧,其体裁独具一格。现代诗剧《过客》内在的核心结构是作者的意念,鲁迅本人的强烈意念取代了戏剧情节与戏剧冲突,成为结构全文的核心;同时,结合鲁迅创作《野草》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诗剧《过客》的语言形式与象征系统也是独异众人的,《过客》的语言形式是一种诗语与剧语的结合;而《过客》的象征系统则体现了鲁迅孤独战士的精神特质,将这一时期鲁迅的心路历程通过独具一格的意象折射在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13.
许渊冲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与英译研究中,他主张应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赏析《长恨歌》的许译本和杨译本两译本,我们发现,杨氏夫妇和许先生以不同的翻译表达,再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美,音美,形美"。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追溯《牡丹亭》英译的历程,对《牡丹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牡丹亭》译本众多、译者名家辈出而《牡丹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的事实,希望翻译界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牡丹亭》的翻译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悲剧的诞生》可从生存论角度解读。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探讨了悲剧的诞生、灭亡、更生;同时,尼采阐发了他的悲剧观,其中包括艺术的形而上学性质和酒神智慧,尼采的悲剧观其实是一种生存论。尼采的生存论不仅指涉个体的人生在世,也指涉民族的生存。尼采揭示了希腊人的艺术化生存,他提出向希腊人学习。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选集》英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强大的译员阵容、精细的翻译过程、缜密的质量标准使《毛选》英译成为中国译学典范。《毛选》英译不仅有效地宣传了中国革命成功经验、有力地指导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而且成功地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许渊冲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与英译研究中,他主张应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赏析《长恨歌》的许译本和杨译本两译本,我们发现,杨氏夫妇和许先生以不同的翻译表达,再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美,音美,形美"。  相似文献   

18.
《论语》英译是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然而文化专有项使理解和翻译《论语》的难度相应加大。讨论《论语》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并对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便使《论语》英译更好地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成仿吾与鲁迅的关系也颇受学者关注。据鲁迅的学生之一荆有麟有这样一段回忆:"先生的第一集小说《呐喊》出版后,(中略)成仿吾一次不很客气的批评,使先生耿耿于心者,达至十数年。无论谈话里,文章里,一提起创造社人,总有些严厉指摘或讽刺。"《〈呐喊〉的评论》引发的鲁迅与成仿吾的论争,以及以1927-28年鲁迅与后期创造社之间的激烈的革命文学争论,是历来研究中的一个焦点。然而本文所讨论的对象,是以往研究中所忽略的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成仿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茶馆》是老舍先生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不管是在语言艺术上,还是在思想高度上都堪称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英若诚先生的英译版《茶馆》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对英译《茶馆》的语言口语性、语言动作性以及语言人物性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从舞台表演性视角下探讨语言的直接效果在英译《茶馆》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