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杨权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4)
清初遗民僧今种(屈大均)在番禺员岗村雷峰海云寺出家,拜函里为师;后又到南京天界寺转礼道盛禅师,受菩萨戒.他所以转换门庭,是因为与天然及其法嗣有矛盾.而矛盾产生的根源,又在于他与函呈等人只是政治上的同道,而不是思想上的同志.这位"僧服儒心"的袈裟遗民还俗后,曾大张旗鼓地辟佛.他这样做,在思想根源上来说是因为受到了其所持的儒家本位主义立场的影响,他与大汕和尚的交恶,可能也强化了其辟佛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李建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儒生,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最佳的做法莫过于舍生取义了,但是面对明清之际的历史大变动,屈大均和大多数士子一样茫然无措,只得逃禅求生。这和平常老百姓眷顾生命,追求善果的做法是一样的。不过他能交游志士、凭吊故垒、追怀先贤,进一步形成了儒生气质并弃禅归儒,积极参与抗清复明的活动,最终能忍受生活的煎熬以遗民终老,维护了一个士子的完美形象。其一生许多难解之谜多可以从他的儒生角色形成过程中的气节变化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钟新果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4):110-113
明遗民屈大均在明清之际的动荡社会中,弃儒入佛,后又弃佛归儒,并成为遗民中辟佛的代表人物之一,演绎了一道乱世文人的独特人生轨迹:因父亲生前不仕异族的教导和满族薙发令的逼迫而弃儒出家;后又因事亲和认为儒优佛劣而弃佛归儒,并提出和采取了正本清源、以儒易禅及抨击“忠义佛门”等辟佛主张和措施;有意思的是屈大均生前已弃佛归儒,死后人们却不许其归儒,构成了特定时期一种奇特的遗民命运,从中可以管窥明遗民命运的坎坷与悲辛。 相似文献
4.
章玳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78-81
屈大均多元化人格思想形成了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又因为他在创作上的自觉追求,诗歌具鲜明的审美特征:蕴藉深厚,寄托深远;奇幻万千,纵横恣肆;以俗为雅,自然浑成。屈大均诗歌充满“雄直气”。“雄直气”在于诗人强旺刚健的生命精神,体现在他对生命意志的自觉磨砺,对自我人格的顽强坚持上;“雄直气”也来自于诗人充沛的感情,体现在他人格的真率上。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艺术散文而言,唐宋并不是高潮期,作品也没有达到至高境界。唐宋只是艺术散文成型期。唐宋艺术散文各有优长和不足。唐代艺术散文的特点是:情感的个性化和深邃性;寄情怀于实用文体;情与景结合,意与境融汇;语言以散为主,杂以骄语;重于载道,理念性强。宋代艺术散文的特点是:创作主体基本形成;以自然平远为主调的形式美确立;审美鉴赏的愉悦功能有所凸显;有冗繁的议论和明显的“做”文之迹。 相似文献
6.
陈锦荣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3):103-105
龚自珍是近代文学的开山者,其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特征.他吸收庄子寓言奇想的精神、屈骚比兴奇诡寓意的表现手法,追求不恒常的构想、不恒常的描写、不恒常的表意造语,形成了作者含意深隐曲折、表现诡异奇特的独特散文风格. 相似文献
7.
张晓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3-14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遗民。他曾在山西大同一带从事抗清活动,并留下了很多佳作。这些作品或奇崛,或深沉,或悲壮,不仅以诗为史,真实地反映了清初清军在山西的暴行,表达了对清统治者的强烈痛恨,以及为恢复故国奋斗终身的决心;而且作品中蕴含的那种永不屈服、永不言弃的爱国热情,也感动激励着无数后人。 相似文献
8.
两汉散文艺术嬗变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礼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5)
两汉散文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汉初到宣帝时期。其散文艺术,主要是在继承先秦散文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自出变化,显现出逸气纵横、个性突出的特点。二是从宣帝以后到桓帝时期。这是汉代新儒家散文艺术的发展期,成熟期,诸多散文都有依经立义、典雅深厚、茂密阐缓的特点。三是从桓帝时期到汉末。其散文艺术的发展,主要是在继承先秦散文艺术传统和吸纳前二阶段散文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自出变化。抽心作论、清峻通脱为其突出特征。两汉散文艺术的嬗变,与两汉思想文化和辞赋艺术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撇开这一点,简单地以朝代为界区别两汉文风,用盛、衰二字分辨其特点,并不能正确地揭示两汉散文艺术嬗变的规律和评论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柳华琴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43-45
清初遗民文人周容在入清后始终坚守遗民志节,并结合其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创作了大量反映明清之际遗民情结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或表达由故物故人故景引发的故国之思,或表现亡国之恨,或展现坚韧不拔的守节之志,在同时代的遗民文章当中,周容身体力行的散文创作无疑具有深刻的代表性。深入分析周容散文中的遗民情结,对理解明末清初知识分子的思想精神状况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熊礼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两汉散文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汉初到宣帝时期。其散文艺术,主要是在继承先秦散文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自出变化,显现出逸气纵横、个性突出的特点。二是从宣帝以后到桓帝时期。这是汉代新儒家散文艺术的发展期,成熟期,诸多散文都有依经立义、典雅深厚、茂密阐缓的特点。三是从桓帝时期到汉末。其散文艺术的发展,主要是在继承先秦散文艺术传统和吸纳前二阶段散文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自出变化。抽心作论、清峻通脱为其突出特征。两汉散文艺术的嬗变,与两汉思想文化和辞赋艺术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撇开这一点,简单地以朝代为界区别两汉文风,用盛、衰二字分辨其特点,并不能正确地揭示两汉散文艺术嬗变的规律和评论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屈大均杂体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举英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
屈大均的诗歌创作在明末清初的岭南诗坛独标高格。其杂体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深刻反映了民生疾苦,表现民众哀乐,展现岭南民俗风情,显示诗人的平民本色,也反映了诗人思想的局限性。但瑕不掩瑜,此局限性未能掩盖其整体上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刘雪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16-19
屈大均不仕清廷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吸取历史教训、对清廷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受儒家"道"等思想的影响等。他的经济思想可以总结为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农产品贸易,重视养殖业和水果种植。 相似文献
13.
祝德纯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4(2):71-75
立意是写作主体的思维情性与客观外物撞击而迸发出来的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主体的情性素质构成主体的自身强度,客观世界是立意形成的信息源泉,立意的过程,是一个写作主体与客体外物磨砺撞击的过程。主、客体本身的强度以及撞击过程中的力度,是决定立意强度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杨权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64-70
屈大均原名邵龙,复屈姓后则叫屈邵龙(或作屈绍隆)。他顺治七年庚寅(1650)弃诸生出家,十二年之后还俗归儒。多种文献资料均说他是还俗归儒后才更名大均的,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其实他还俗前四年已得名大均,此名是他从曹洞宗华首台系转投曹洞宗天界系后所新取的法名。屈氏在为僧期间自称“屈大均”,友人亦有从之者。所以如此,是因为佛门本有以俗姓加法名称呼僧人之先例,而此种称法在清初也很常见;另外屈氏本人亦喜欢屈姓,排斥释姓。屈氏还俗后叫大均,是以僧名为俗名。 相似文献
15.
秦海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56-59
"大散文"与"艺术散文"是当前散文领域中颇有影响的两大理论主张,它们的观点大相径庭。虽然如此,它们却也有相通之处,即它们都重视散文的艺术魅力。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优劣参半,为了共同的目标,它们理应并存,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6.
皮传荣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沈从文的散文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在文体方面,他熔游记、散文、小说于一炉,表现了在创作上的文体独创性;在抒情方式上,他的散文荡漾着浓郁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诗情汩汩;在情感方面,情感深沉丰厚,又蕴含着淡淡的孤独悲哀;在语言方面,风格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是卓越的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17.
吴道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4):134-138
杨盛龙是当代土家族著名散文作家,他创作的民族风情散文不仅以描写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地域风情、挖掘各民族文化精神而凸显民族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内涵,而且以绘画美和意境美、诗歌美和小说美、象征美和哲理美等多种审美品格显示自己散文艺术的独特个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丰富散文艺术表现技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邹小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2-15
宋初名臣张咏创作的84篇散文,初步彰显出宋代散文的艺术气质,具有独特的艺术精神:一是文以助治,彰显尊主庇民之道;二是健而有骨,彰显自然流畅之道;三是长于议论,彰显汪洋弘深之道。其独特艺术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金振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63-66
黄庭坚的散文是黄庭坚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他的许多重要的诗文理论和文艺思想大都散见于散文作品中.谈艺说文,评诗论画,是其散文创作的主调,但也不无反映社会现实之作;洁净简放,纵横疏朗,是其艺术风格的特征,但更有饱含深情而发出的激愤之旨、缠绵之音. 相似文献
20.
徐中原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7-71
本文提出北朝散文的总体特征,并侧重于其表现及其成因两个方面加以探讨。北朝散文与南朝散文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总体特征。概括说来,有两个方面:第一,质朴刚健的艺术风格;第二,以政治功利为中心的实用性。这两大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