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在我国公务员制度中,不少工作表现出色的公务员不满工作现状而盲目地想往上爬,最终被晋升到一个不胜任的岗位上,导致组织效率低下,这是典型的彼得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在公务员晋升制度中,通过分析公务员晋升机制中的"彼得困境"的原因,完善相关公务员制度,是破解"彼得困境"的关键。"彼得困境"产生的原因公务员晋升机制中"彼得困境"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迟有飞 《决策》2012,(10):116
9月5日,由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发起的第七届中国彼得.德鲁克高层管理论坛在北京隆重举办,彼得.德鲁克的女儿塞西莉.德鲁克、中国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创办人邵明路及现任院长杜绍基出席论坛并先后致辞或发表演讲,来自全国的500余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了论坛。宣酒集团董事长李健作为特邀嘉宾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同时参  相似文献   

3.
蔡子强 《领导文萃》2011,(18):41-43
1969年,彼得博士发表了《彼得定律》,主旨是:在一个有一层又一层不同职级和岗位的科层组织里,很多人往往由原本轻松胜任的岗位,晋升到无法胜任的岗位,最终以失败收场。  相似文献   

4.
别傲 《领导文萃》2012,(2):53-56
前驻阿富汗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原本计划在阿富汗度过整个夏季,为美军撤离阿富汗做准备,但他突然接到奥巴马的新任命,接替帕内塔出任中央情报局局长。9月6日,结束长达37年的行伍生涯后,彼得雷乌斯在白宫宣誓就任。自此,彼得雷乌斯正式从军界转入情报界。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能岗匹配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本人的朋友郭某在企业里发生的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分析企业在员工的升职问题。郭某在企业里由于业绩突出而得到升迁,却因为能力不足以胜任新职务而困惑,陷入了彼得陷阱。本文从岗位分析.彼得陷阱.因岗选人还是因人设岗几个角度分析了郭某的处境,并对企业内部如何提拔员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彼得原理     
正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机关与机关管理的定义,简要介绍了彼得原理的内容,并且运用彼得原理从不胜任和晋升的角度对我国政府机关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彼得原理"是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员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具体点讲,就是每一个职员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得出的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员所占据。而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职员完成的"。"彼得原理"被《行政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等研究  相似文献   

9.
启事     
《秘书之友》2012,(4):38
现有少量2011年《秘书之友》精装合订本,售价每册100元(含邮资),需要者请直接从邮局汇款到编辑部邮购。  相似文献   

10.
吴莎莎 《管理与财富》2008,(12):127-127,129
彼得&#183;圣吉与学习型组织 彼得&#183;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而“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最早由他的老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佛瑞斯特教授提出。1970年在斯坦福大学获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彼得&#183;圣吉进入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理论,认识科学等融合,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组织概念。  相似文献   

11.
今后你到风景名胜区旅游,拍下照片,只需轻点手机“E邮局”,就能把照片制成明信片,寄给亲朋好友;  相似文献   

12.
创业母子     
<正> 凯伦·戴维斯希望她的孩子们了解如何经商,所以他们就开始经营了一个自己的企业。 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凯伦开始销售三种小型金融出版物,其中包括《公司金融》杂志。1990年她和她的第二个丈夫——作家兼电影制作人——彼得·戴维斯移居到缅因州海岸的卡斯廷来抚养她的孩子们.随着孩子们的长大,戴维斯夫人认为她们孩子的教育将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意义深远,然而不少基层部门的一些职位被不胜任的人员占据,加剧了基层人才的流失。彼得原理的视角下分析基层部门人才流失,就是挖掘"彼得高原"现象造成基层公共部门人才流失的原因,并分析相应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4.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 "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  相似文献   

15.
彼得原理     
《领导文萃》2011,(10):39-39
彼得原理又称“向上爬”原理。它是指人们处在某个等级制度中时,每个职工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例如: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时,却没有取得过任何成绩。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经理人》2006,(7)
《巨变时代的管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大作。过去50年来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管理假设、规律和惯例已经发生改变,管理者必须思考和利用已经发生的变革! 作者:彼得·德鲁克,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38元  相似文献   

17.
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门前,有一个阿特拉斯的雕像,落成于1937年.而这座雕像,正是纽约的企业家们的自我期许——我们就是承载美国经济与社会的巨人. 从安·兰德开始,美国社会建构起一套有关企业家的英雄叙事,这套思想的源头来自于熊彼得:企业家精神的创造性破坏才是创新的来源.而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这种英雄叙事和道德勇气,才使得美国的企业家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到各种公益事业中去,并赢得社会尊重.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管理世界》杂志全年12期,每期定价50元,订阅全年为600元。1.通过邮局订阅台订阅:邮发代号:82-203。2.通过关注管理世界杂志微信公众号(managementworld)订阅。3.通过邮局汇款订阅:请将订阅款汇至:北京市朝阳门外红庙金台里2号院1号楼4层东段,邮编:100026,  相似文献   

19.
在17、18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和俄国几乎同时(从历史的眼光看)出现了两个名彪史册的皇帝。一个是中国的康熙,一个是俄国的彼得。然而,康熙与彼得对后世的影响却大相径庭。正所谓,英雄是社会的镜子,而未来则是英雄的镜子!  相似文献   

20.
记住7条定律     
<正>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一些我们不可不知的法则。这些法则都简单明了,却是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应时时关注的,但往往被我们忽视。 [彼得原理]每一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一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一级。彼得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