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半年来,江苏、广东、湖南等地已发生多起基层干部“跑路”“失联”事件,背后隐藏着干部违规经商、“隐形经商”等屡禁不绝的顽疾.目前,虽然多地对干部违规经商开展专项清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完善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等监管措施,让“权”“利”彻底分家.  相似文献   

2.
湖南汨罗湘语的持续体标记极为丰富,多达22个,可分“状态持续”“事件持续”两种,其用法存在交叉,但各有独特的使用环境。其中,“事件持续”标记语义上还存在“使然”“非使然”之别。这些标记遵循东南部方言的演化规律,“状态持续”标记“起、到、得、住”由同形动词经动相补语或实现体助词阶段虚化而成,“起个、到个1”则是持续体助词“起/到”与量词“个”发生词汇化的结果;“事件持续”标记结构上类似于唐宋白话中的“在里”,由介词结构语法化而来。  相似文献   

3.
由《反抗者》的发表引发的“加缪事件”,是20世纪思想史上的核心事件之一。它围绕着如何评价历史主义及如何看待道德相对主义这两个问题展开,反映了萨特阵营的虚妄,折射出20世纪思想界歧异、纷争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4.
湖南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公共政策体系较完善,金融体系特色明显,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多层次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但针对“两型社会”和“两型产业”金融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不规范不健全,“两型产业”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聚集效应不明显,据此提出了成立湖南两型科技金融服务专职领导机构,打造“两型产业”科技金融池,健全“两型产业”科技金融库,完善“两型产业”科技金融网,丰富“两型产业”科技金融链的对策建议,以此激活湖南科技金融体制,汇聚湖南科技金融资源,统领湖南科技金融信息,联通湖南科技金融平台,从而全面促进和加速湖南“两型社会”和“两型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第一落中的“邓、毛、谢、古”事件,标志着邓小平成为拥护、捍卫毛泽东正确路线和思想的代表人物,奠定了两人长期而巩固的政治关联;“邓、毛、谢、古”事件后,在毛泽东的影响下,“第一起”的邓小平迅速成为人民军队的重要将领;毛泽东的“邓毛谢古情结”成为邓小平“第二起”的关键因素。“邓、毛、谢、古”事件契合了邓小平和毛泽东在革命实践、政治经历和思想路线等方面的一致性,在毛邓关系史上起着助推器和润滑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冲突最为剧烈的表现形式,其成因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曾是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但近年来国内研究对此领域的关注度有所降低。为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结合现代风险社会特点,从微观角度探赜其发生的成因要素,这包括事件参与者的形成、共同理念与行动目标的确立、普遍情绪的产生、共同行为方式的选择、诱发因素、社会治理效果等。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对各成因要素之间的演化过程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群体性事件是一个社会矛盾积累并经由冲突各方不断采取不同策略组合进行博弈导致最后事件爆发的动态过程,“黑天鹅”与“灰犀牛”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风险比喻,虽然其发生概率大小不同,但我们均应谨慎待之。应围绕“事件参与者的形成”这一核心要素,从提高“社会治理效果”的向度继续深化相关研究,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7.
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的角度看,“9.11”事件的发生是由国际政治权力结构的失衡以及美国和伊斯兰世界之间巨大的国际政治权力落差所导致的。那么,是什么造成美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这一权力的落差呢?本文对此进行追问,认识到伊斯兰教和西方基督教新教之间的不同物质财富观念是这一权力落差的重要历史根由之一。而这两大宗教又是这两大文明之所以成其为自身文明的内在核心要素,所以这种国际政治权力落差又表现为以宗教观念为基础的文明之间的冲突。从“9.11”事件可以看出,美伊之间的“文明冲突”有着坚硬的宗教内核。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一九三一年春至一九三二年冬,闽西苏区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肃反”运动——“肃社党事件”(“社党”指社会民主党)。近年来,党史学界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也发表了一些评述文章,但对这次事件发生的根源则较少涉及。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试作粗浅的分析。为了阐明这一问题,我们先简述这次事件的始末。一九三一年一月初,红十二军召开纪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卜克内西、卢森  相似文献   

9.
耿克险 《社区》2004,(14):43-46
据权威部门调查统计,物业管理是2004年百姓关注八大焦点之一,过去的一年,业主与物业部门这对“天敌”“斗争”最为激烈。全国震惊的“2003福州海景花园维权事件”因为事件的缘起极具代表性,它的走向,必将对日臻完善的物业管理法规等产生影响。本刊将告诉大家这起波澜起伏的“维权飓风”背后那撼人心魄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还开展了一些具体的革命活动,策划湘东三县“驱罗”就是其中一件重要的事件。毛除直接策划、指导外,还做了重要的诸如争取派军援助之类的实际工作。这一事件对于丰富毛泽东农民运动的理论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永女书及其女性文化色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女书在湖南江永县及其毗邻地区的出现和发展是当地独特的女性文化背景孕育的结果,同时它们也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文化色彩.要对女书进行有效地保护,首先就应当注意保护当地独特的女性文化.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为世人第一次完整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神奇、浪漫、多情的湘西世界,从而也为中国的新文学开辟了一个新声部。湘西的文化特征和沈从文的文化秉赋是一种杂糅了当地的多种文化因素而又以楚巫文化为主的文化。沈从文的作品之所以至今仍“缺乏应有的理解”并且“始终与并世同行成就少共同处”,就因为他以现代的美学观念对家乡的独特的人生形式和生命形态作出了苦苦的追寻与思索。  相似文献   

13.
清嘉庆年间 ,岳麓书院创建屈子祠 ,改变省城无屈原专祠的局面 ,使“湖南乃屈贾之乡”得以名实相符。此举的文化意义有二。一是将湖湘忠诤爱国的优良传统由北宋上溯于楚国与西汉。二是将岳麓学术由朱熹、张木式向上溯于周敦颐 ,最终确立了湖南学术道统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风气变异蕴涵着许多积极革新的文化因素 :“重家族 ,轻君臣”成为士族官僚们共同的价值选择 ,它最积极的意义就是把族姓阀阅放在与皇族分庭抗礼的平等位置上 ,甚至是凌驾于皇族之上 ;追求放荡狂达的行为方式 ,引发了由“分餐”、席地跪坐向“伙食”、垂足而坐等新生活方式的转型 ;聚敛财富、夸富斗奢 ,不仅强化了官僚们的经济创收意识 ,冲破了“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的传统禁区 ,而且推动了中国衣食住行等大幅度的更新 ;妇女们对礼教的蔑视和发泄 ,创造了相对宽容的文化氛围 ,改变了一个时代妇女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湖南得以迅速传播,是与新民学会的努力分不开的。新民学会的会员们通过各种渠道接受马克思主义后,通过创办刊物、成立进步团体、开办文化书社、创办新式学堂,以及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战等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在湖南传播开去,使马克思主义在湖南这片热土上扎下根,开花结果,使湖南成为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有成效、也最富有朝气的省分。  相似文献   

16.
湖南卫视新综艺的文化转型是以“青春中国”为基本语境,围绕电视“文化综艺”的话语体系而展开的视觉符号使用与意义生产实践。这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接合实践。为了规避“泛娱乐”全民狂欢式的市场文化危机,湖南卫视新综艺善于激活、征用一系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公益、乡村振兴符号与“新综艺”话语之间的勾连,构建“弱娱乐、强价值”的“话语性场域”,以及“娱乐话语”与“主流话语”互动式的接合关系。这种意指实践不仅增强新综艺“新主流”文化话语的价值赋能,重塑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激起人们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和文化共鸣,凝聚社会力量的共同信仰,重塑“想象的共同体”,而且通过与主流价值观相勾连的视觉修辞策略来强化节目的正当性,赋予新综艺改版行为一种合法的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17.
当今许多区域文化研究都是基于"文化自觉"而展开.但近20年来,学界对"湖湘文化"的研究,有渐被模糊化、功利化和庸俗化的趋势.因此,我们应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在研究领域上将其分为"湖湘学派"、"湖湘精神"与"湖南文化",并在深化研究的同时,去除某些庸俗因素,使其精神内化为湖南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方言文化资源与影视创意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能发挥深刻的社会纽带作用,有助于区域文化形象的建构,有助于作品审美价值的提升。相对于东北、河南、四川、上海等地,湖南方言文化资源和影视创意的融合方式比较单一,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明显不足,应该从挖掘湖南文化的独特性、丰富创作类型、突出湖南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差异性、凸显湖南方言与影视时空的一致性等方面发力,对其进行拓展、提升。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从文是一个具有土家族血统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土家族文化传统的作家,他以湘西民间优秀文化精神及城市下层民众的优秀品德为参照观察"现代"文明,从而发展了自由主义的保守性,成就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家。他虽然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传统具有一致性,但更多的是基于救亡与启蒙的使命而"退返民间",从民间优秀文化精神中探索中华民族的活力与重造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此观点现代学人多有论述。但人们对此时女性意识的觉醒很少予以关注。《世说新语》记载了女性大量的逸闻趣事,一改此前史书等对女性惜墨如金的状况,表现了此时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在对女子才能的肯定和赞美、女性对异性容止的欣赏以及当时文学作品中大量女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