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货币流通量规律?学术界观点各异。在设计货币流通量规律公式时,许多论著(包括一些权威性的工具书)都避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的“最后减去”这个重要补正。本文以《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为依据,按照马克思的原意,详尽论述了对货币流通量规律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2.
2010年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进入通货膨胀阶段已是不争的事实.古典货币数量理论认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影响物价水平的两个核心变量主要是货币流通量和商品交易量.有鉴于此,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是基于混合型货币超发和缺口型商品交易的缘故.因此,走出当前通胀,不仅要善于灵活运用货币与财政政策、调整投资策略、平衡和扩大国内需求,更要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很多同志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物价关系时都运用了货币数量公式,认为它同样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货币流通规律。从理论上讲,货币数量公式以价格的自由变动为前提,反应的是静态均衡经济中的货币流通规律,显然同社会主义经济现实相去甚远。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货币数量公式出发,给合社会主义经济现实考察其特殊的货币物价关系。本文打算先引进价格刚性和经济短缺,考察货币数量公式的变化,随后考察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影响,最后考察动态时间过程中货币、物价及国民收入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货币流通量的正常与金融物价的稳定,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市场货币流通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通过什么方法来衡量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怎样测定市场货币流通量是偏多还是偏少呢?多  相似文献   

5.
凯恩斯早期的货币理论,属于价格货币论的数量说,其核心在于用货币数量解释物价水平的变化;后期的货币理论则着力于解释就业与实际收入的变化,属于产量与就业货币论的收入支出说。凯恩斯货币理论的转变是在他的3部代表作:《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完成的。本文试图以这3部书为线索探讨凯恩斯货币思想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夏慧玲同志在题为《相对剩余价值和货币流通量规律之我见》(以下简称《夏文》,《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3期)一文中,对姚正学同志发表在《经济学周报》上的题为《对货币流通量规律补充公式的质疑》(以下简称《姚文》)一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看后,在某些问题上颇受启发,但同时感到《夏文》的基本观点似难成立。  相似文献   

7.
在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波动影响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货币供应量的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导致了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另外从交易方程式推导的函数可以看到,货币供应量增量才是影响物价波动的重要因素,而不是货币供应量本身。因此,本文采用1997—2013年的月度数据,以逻辑型函数为转换函数的STR模型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物价波动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和物价水平波动之间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滞后期的货币供应量增量对物价波动的影响程度比当期货币供应量增量对物价波动的影响要大许多。同时,当货币供应量增量大于和小于某一临界值时,物价水平的波动呈现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有效地控制物价水平,成了理论界热心研究的课题。由于物价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供给总量与货币投放总量两者的比例关系,无论是消费过度或投资失控,不经过货币的过多投放和信贷环节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人们注重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可以说是抓住了物价水平的关键。但是,从两个总量:商品供给总  相似文献   

9.
胡月晓 《南都学坛》2011,31(6):122-124
货币供给变化如何通过资产组合效应对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影响,历来是金融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货币数量发生变化后,股票价格如何变化,深刻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和实体经济中的实际经济行为。货币数量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有两条途径:直接途径和通过实体经济部门发生作用的间接途径。货币变化对股票价格影响是应时、应地而变化的,并无定势,不同经济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表现。在货币变化没有引起通货膨胀变化或通货膨胀变动预期,其他资产在无通货膨胀变化和变动预期下是一种稳定的基准资产情况下,如果股票与货币之间关系是替代性的,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为互补关系,那么货币数量变化将引起股票价格的反向变化,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引起股票价格的下跌;除此之外,货币数量变化引起的股票价格变动则是不定的,它取决于货币、股票和其他资产相互之间的替代性,以及原股票价格和投资者持有财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壤壤 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先后爆发了两场货币大论战:“金块论争”与“货币论争”。两场争论的实质都涉及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物价水平(或币值)究竟是由货币数最决定的,还是由真实经济活动决定的。每次论争结果均以货币数量论者的胜利而告终。  相似文献   

11.
在揭示货币流通量的运动规律及其与宏观经济水平间的内在有机联系的过程中。人们从对有关规律与联系的归纳中能够导出有效管理货币流通水平的总体目标,即货币总量伸缩适度,货币值相对稳定,经济增长稳步发展,应该说,这个总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适度的货币发行水平是货币币值相对稳定的前提条件,而这两者的紧密协同和互相配合又为经济增长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创造一个合谐宽松的环境。一、适度的货币总量与币值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苗文龙《现代货币数量论与中国"高货币化"成因》一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的基础上,根据货币数量理论,从理论上分析我国存在"失踪"货币和"高货币化"的原因,运用GARCH模型再次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外汇储备、银行利率对我国货币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货币化、低通胀并存,即我国存在"失踪"货币,这是由我国高而平稳的经济增长率、低位运行的投资收益率、低位平稳的物价波动等因素造成的,同时,贸易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导致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也使得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加大,提高了货币化水平;我国的货币、产出和物价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汇率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的货币化比率,对抑制"高货币化"具有作用。尽管自2010年7月以来我国出现了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我国仍然存在"失踪"货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比战前有较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周期性经济危机更加频繁,各个国家的物价水平也持续地加速上涨.这三种同时并存的现象,同凯恩斯主义鼓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干预调节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虽然花样繁多,归根到底不外是借助膨胀性的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政策的种种措施,来扩大货币流通量,以增加全社会对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需求.本文试图探索的正是凯恩斯主义这套扩  相似文献   

14.
货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个古今中外经济学家们困扰的问题。作者首先引出马克思对货币的论断,并从社会再生产等角度对现代货币关系进行剖析,最后得出结论:货币首先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是现代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5.
货币经济学中关于物价水平决定的理论包括货币观点和财政观点。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财政当局(政府)、民间部门之间的行为博弈共同决定了均衡物价水平路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组合协调搭配关系可以归结为:积极型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政策;积极型货币政策+被动型财政政策;被动型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政策;被动型货币政策+被动型财政政策。1990年之后中国货币政策属于被动型货币政策规则,财政政策类型属于李嘉图类型。中国均衡物价水平主要是由货币政策决定的;通货膨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财政当局在利用增税方式来平衡债务方面具有较好的控制力。未来中国可以从渐进导入以利率为主要操作工具的通货膨胀目标框架和财政政策债务目标框架、设立财政政策委员会等方面构建保证物价稳定的基本政策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这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表示,在创造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但是,对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和生产力概念的使用,并不是马克思的独创.早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为了研究社会财富的来源,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开始使用生产力概念.马克思在阐明自己关于生产力的科学概念时,接受了古典经济学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人类历史的发展,从而克服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局限性,赋予生产力概念以新的含义,使它成为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一个具有奠基意义的最重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什么是通货膨胀有各种各样的描述。新自由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弗·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一词的原意和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渡增长,这种增长会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现代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指出:物价水平的普遍的上涨就叫做通货膨胀。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保罗·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的意思是指,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等等也都上升。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罗宾逊夫人指出:广义说来通货膨胀意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8.
拜金主义批判的关键是抓住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资本的公式G—W—G和G-W-G’所掩盖,成为目的本身。从资本回归货币,再从货币回归商品。货币的本质在W—G—W的公式中获得显现,货币是物物交换的中介,物物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按照中介理论,中介虽然兼具矛盾双方的特点,具有优势,但是中介可以归为矛盾双方的因素,地位在矛盾双方之下。拜物教是用第二个层次的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第一个层次的人与人的关系;货币拜物教,即拜金主义,用第三个层次的金钱关系掩盖了物与物的关系,进而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货币供给量对物价水平变动的实证分析何丽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伴随这一快速增长,物价水平的上涨甚至通货膨胀也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的重大难题。对于物价水平的上涨甚至通货膨胀的成因,经济学界各说不一。而笔者认为,对于我国物价水平的上...  相似文献   

20.
夏海舟同志对我所作的通货失衡表示异议,认为凡是货币需要量与货币供应量不相适应,都是通货失衡,并不是只有达到了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货币需要量与货币供应量的不相适应才是通货失衡。事实上,在学术界对于通货失衡的表述一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仅仅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观察通货失衡,即从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上观察通货失衡,认为只要货币需要量与供应量之间不相等,就是通货失衡。另一种是从国民经济的整个运行上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