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金陵十三钗》明显受好莱坞电影影响。它力求在主旋律电影要素、商业电影要素和艺术电影要素之间求得平衡,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和对人精神、心理、品性挖掘和表现的单一性,在运用画面、声响、情节等手段表现日军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中国人对侵略者的仇恨与反抗,高扬国人团结自卫的伟大精神和自是一家的价值理念时,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却遮蔽了同名小说的文化多元性和精神超越性,使电影的艺术回旋空间明显不足,对人性的张扬也缺乏丰富性和对比度,导致电影的创新性大打折扣,文化审美意蕴也存在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2.
百年中国电影的精神形态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培育的,而中国电影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视听表现,尤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忧患意识或批判精神、道德情怀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最大,是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步入新世纪的中国民族电影艺术面临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挑战,我们该如何在历史语境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中坚持"自我/主体"意识,保持与世界的对话呢?坚持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扬弃,既是民族电影艺术繁荣的必然路径,又是其生产策略的客观要求;成功的电影文本建立在与社会文化、时代背景和民族精神互动的基础之上,而对人性的关注又是所有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之所在。因此,民族电影艺术要善于从传统中继承和批判,以变动的社会历史环境为表现题材,关注人性,积极反映时代精神,实现电影创作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中,张艺谋电影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具有重要铭文意义的视像艺术,这既表现在张艺谋对文化铁屋子的倾力突破上,也表现在他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努力回归,同时在有了对电影艺术本体更为全面的认识之后,他的电影在市场化运作中彰显出特有的意义。因此,张艺谋电影体现了突出的文化、社会和市场铭文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大众媒介刺激起消费思潮,但隐藏着许多社会信息的亿元票房华语电影却显示,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无论具有怎样的娱乐性与消遣性,都实践着休闲的政治文化。从整体上看,内地电影对中产阶层的表现依然贫弱,无论是人物身份、类型还是阶层特有的情调、立场、精神,都缺乏丰富而详实的表达。在艺术选择上,内地电影将历史与文化截然分开,仅选取历史题材与喜剧类型,这种做法无疑是狭隘的。在对外传播上,民族文化的缺席严重影响了电影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赵孟頫的古典主义表现了一种艺术上完美的理想状态--中和之美,其思想的内涵是一种主客观统一的理性精神,具有纯净、优美的表现形态.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品格中的健康因素,也是一种维持民族艺术传统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5,26(3):86-90
电影歌曲是百年中国电影绽放的一朵艺术奇葩。作为救亡战斗之歌,电影歌曲震撼中华,鼓舞全国民众;作为艺术流行之歌,电影歌曲成为人见人爱的抒情乐章;作为文化传承之歌,电影歌曲的品位、格调、精神皆是一流的。如何再创中国电影歌曲之华美乐章,是必须正视和面对的。  相似文献   

8.
尹晓丽 《晋阳学刊》2005,(4):103-106
当代小说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历史关系几历浮沉,由中国当代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曾经创造了"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辉煌.随着90年代以来小说世俗影响力的滑坡和中国电影商业性因素的增强,第五代导演的小说情结逐渐淡化,而第六代导演反求诸己的自传体情绪的表达又使得他们与当代小说保持了某种自觉疏离.另一方面,小说家和电影之间的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共生共长,文学性、商业性、电影性三者的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9.
论电影色彩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人色彩意识的真正觉醒 ,始于 2 0世纪 6 0年代 ,从那时起 ,欧美各电影大国的一些电影艺术工作者 ,努力开掘电影色彩的表现功能 ,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 ,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存在的电影色彩的文化意蕴 ,至今并未为人们充分理解和重视。尤其是中国电影 ,在对色彩的运用上多数仍停留在还原现实的基准线上 ,或仅对局部的表意功能有所发挥。因此 ,对电影色彩的文化内涵作系统的梳理和必要的理论阐释 ,便显得很有必要。时代社会文化神韵的传送以画面图像为负载主体的电影 ,半个多世纪以来 ,虽然也注重色彩的运用 ,然而 ,由…  相似文献   

10.
传神写照美学思想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深具影响,深受传统文化濡染与熏陶的电影编创者,在塑造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人物形象时,自觉吸收和借鉴传神写照的传统美学思想,并在创作中巧妙地加以移植和融凝,以开拓创新精神不断丰富着电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法.编创者采用突出人物个性特征、侧重细节刻画、正反角色对比、重神轻形等艺术创作方法细腻描写人物的容貌秉性、内心情感和精神风貌,彰显人物的气质神韵,在银幕上成功塑造出无数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神完气足的人物形象.传神写照美学思想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艺术表现,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从而造就了一大批脍炙人口、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红色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