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治道思想中,"用术"是一项具体的治国措施."用术"包含有深藏不露、诡谲多端的阴险手段.韩非的治道思想亦论及"诚信".韩非的"诚信"理论主要包括巧诈不如拙诚、明主积于信、赏罚敬信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一、政府诚信悖论 "诚信"一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己内心的诚;二是对他人的信."诚"是对自己而言的,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1]也就是说,诚信首先是存在于人本心之中的心志形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即"内诚于心"."信"是对他人而言的,《周易》上说:"人之所助者,信也."[2]所以诚信必须对他人严守信用,要言必信、行必果,即"外信于人".所以诚信是内与外的统一,言与行的一致.  相似文献   

3.
理智地对待诚信是孔子诚信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他倡导正确、合理而辩证的"好信",反对不问事理、不计是非而唯信是守的"必于信".在孔子看来,"必于信"会隐伏、滋生诸如"忠君"、甚至"死君"的社会危害,还会酿成一种褊狭、短视和浅陋的心态,曲解事实、遮蔽真相,妨碍正确的历史认知.为破除"必于信"的偏执,孔子提出"好信必好学",以期培植理性与辩证的诚信观.  相似文献   

4.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道德真空论"成为孱弱的伦理学用语中最有解释力、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词语.它的大概意思是说,"传统的道德体系完全崩溃,而新的伦理道德体系没有形成".这种"表述"近年来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但是其核心内容和意思一直没有变化,得到延续.  相似文献   

5.
不说"随便"说"喜欢" 张明带女友曼曼回家见父母,两位老人一个劲地问她想吃什么.曼曼赶忙说"随便吧".后来,张明告诉她,"随便"二字让父母猜测了好久,也紧张了好久.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汉语颜色词"白"的修辞原型讨论 1、古代关于颜色词"白"的修辞原型 <说文解字>"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许慎说"白"是表物的颜色,在阴阳五行中代表西方[1],并没有谈到"白"的修辞原型是什么.许慎说道形体构造时,"从人合二",也就是"白"在形体上是入和二笔画的相拼加.<说文解字>没有说到并不代表没有.  相似文献   

7.
散木 《社会科学论坛》2006,(11):134-142
一 如今,海外学人、大红大紫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已逝)莫过于何炳棣先生了.他的一册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正在大陆读书界"走红".其中讲到了当年的"一二九"运动,他说:当年,"请愿、罢课、罢考,使得任何人都无法专心读书,不幸我也被卷入校内的政治斗争".此后,"1936年初春复课之后,痛定思痛,下最大决心自秋季三年级开始,尽力抽出全学年的课余时间,实现系统自修欧洲外交史的计划,务求能达到为将来留学及学位考试真正奠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李小平 《云梦学刊》2008,29(4):130-133
对话句中的动词今天只用"说"、"对(告诉)……说",口头常用"讲",书面偶用"道".古汉语常用"曰、云、说、道"及"谓(言、语)……曰"等.还有专用的"关……曰","答"、"答(应)……曰"、"答(时、应)曰"、"告……曰"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和用法.先秦一般用"曰"及"谓(言、语)……曰"等."云"用于对话句出现在汉代,"说"在魏晋,"道"直到晚唐五代才出现.到了明清.在白话小说中,"道、说、说道"完全取代了"曰"等,"对(告诉)……道(说、说道)"取代了上古常用的复式形式.  相似文献   

9.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精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有着不可脱离的密切联系.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追求的重要目标.在政治文明体系中,有一种可以称之为精髓的东西,这就是"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意思是说首先要承认不同(差异),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这也就是说,"和谐"是目的,但"和谐"的前提是"不同",是多样性的存在,没有"不同",没有多样性,就无所谓"和谐".由是可知,"和而不同"--堪称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从而也就成为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是诚信行业.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以及与之关联的审计失败案例,使会计行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的挑战,会计行业面临一场严重的"诚信危机".如何重建会计行业的诚信是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阎振民  张红 《理论界》2004,23(6):337-338
2002年<纵横>杂志发表"我在伪满时期的学生生活"回忆文章.文章在涉及"勤劳奉仕"这个伪满洲国所特有的历史概念时出现两个错误其一,"勤劳奉仕"始于1944年;其二,"勤劳奉仕"是当时社会开展的"自救运动".事实上,早在1939年,伪满"协和会"就开始推行"勤劳奉仕".1942年日伪当局已经用"法律"形式加以制度化.从本质上说,"勤劳奉仕"是日本殖民统治者强制东北民众为其充当劳工的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12.
李庚香 《中州学刊》2007,(1):98-103
"法之和谐"是建立在法美学是人学和正义之学这一基础之上的.如果说法美学是人学体现了法律的"合目的性"以及法律的人性诉求,那么法美学是正义之学则体现了法律的"合规律性"及其与生产方式的内在关联,而法美学是和谐之学则体现了人性与生产方式的互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可以说,没有生产方式与人性的统一,"法之和谐"是难以真正成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法之美"的实现离不开"法之和谐";和谐社会的建设也离不开"法之和谐".  相似文献   

13.
论反腐败斗争中的"惩防并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惩防并举".其中,惩"是要害,"防"是基础,"并"是纽带,"举"是关键.要以查办案件为中心,坚决惩治腐败;以源头治理为支点,加大预防力度;以构建体系为契机,推进"惩防并举".  相似文献   

14.
巴金曾经说过,"在中国,我属于这样一种作家,即从事翻译和创作的一种作家".他还说,"在所有中国作家之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他的整个文学活动,既植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土壤,受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熏陶,又向外国进步文化、文学吸取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养料.当然,巴金对外国文学的借鉴,是从"为我所  相似文献   

15.
当今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文学理论学科中的"显学".不可否认,"西马"作为影响巨大的哲学、社会、政治、文学思想流派,在整个20世纪,乃至当前享有巨大的声誉.这种声誉源于这个"流派"对马克思的思想的继承、发展以及"重写".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自20世纪初从卢卡契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仅就其文学批评理论来说-就表现出了从"重写"到"改写"马克思本文意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徐刚 《天府新论》2008,4(2):144-148
"五四"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中国的思想元典,是对后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时刻".由于历史书写的权力运作,对"五四"的阐释和评价显得岐见丛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五四"这个现代中国的本源性事件不得不遭受不断被"当代人"根据自己的"意愿"重新叙述的命运.大致而言,存在"文艺复兴说"、"破坏传统说"、"资产阶级启蒙说"和"新民主主义说"四种关于"五四"的主要话语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乐论与性恶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荀子认为,"乐"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古代的"圣王"制定了"礼".广义的"礼"就其不同的功能侧面言之,分谓之为"礼"、"乐"."乐"的目的,不是表现内心的感情,恰恰相反,它要根据"圣王"的要求改变人们的内心感情,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那些表现普通人感情的"乐"不是真正的"乐",它们只是"邪音".因为从道德上说,人的本性是恶的,顺着这样的本性,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要避免混乱,就要对本性进行改造,所以"礼"非常重要,"乐"也非常重要.反之,如果人性本身是善的,则"礼"与"乐"的重要性就会降低.思孟学派相对轻视"乐",道家学派干脆否定"乐",都同其价值立场上对人的自性的坚持有关.  相似文献   

18.
"说部"考     
"说"的本义为"解释、说明",可引申为"讲述、叙说",由"说"之本义衍生出论说体,由"说"之引申义衍生出叙事体.早期的"说部"概念既包括阐释义理、考辨名物的论说体,如论、说、议、辨、诗文评、说书体、学术性笔记等,也包括记载史实、讲述故事的叙事体,如史料性笔记、故事性笔记、说话、小说等,是众多文章、文体、文类的汇聚与集合,而非单一的文体概念.晚清以来,随着以小说为主体的叙事体地位的提升,"说部"逐渐将论说体排除在外而专指叙事体,并最终成为"小说"之"部".  相似文献   

19.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德性"、"道问学"之说源于<礼记·中庸>.就"尊德性"而言,它首先是指一种关乎伦理道德的"践履性"说教;同时,"尊德性"必然地、内在地规定了"尊德性"之"学"的形上思辨的哲学发展路向.就"道问学"而言,其初旨也带有强烈的实用性、践履性;道问学通过读"经"而"明道",其内在规定性指向考据实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尊德性"就是"道问学","遒问学"就是"尊德性".前者是说尊德性所涉对于诸"哲学"问题的探讨,其本身是一种"学";后者一方面是指学者一秉其"良知"而治学,另一方面则是取尊德性的"价值评判"之特质而正面肯定"道问学".  相似文献   

20.
<山海经>中比喻原始而独具.<山海经>中的喻体主要是动植物名词,这是人们认识之需要,也是生存之需要.从语义上来看,"人面而龙身"类喻体是人类中心说的反映.<山海经>中出现两三个比喻连用来说明一个事物不同方面,这是为了把这种陌生的事物解释得更加清楚,使人愈加明白.<山海经>中比喻词有两个,为"若"、"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