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陈梧桐《朱元璋功过评估》一文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 :“朱元璋的蜕变 ,则是他在元末农民战争中的主要过失。”“更为严重的是 ,朱元璋的蜕变 ,最后导致了元末农民战争的彻底失败。元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摧毁了 ,但代之而起的是明朝的封建统治 ,广大农民仍然处在遭受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地位。”在元末农民战争时期 ,朱元璋“的主要功绩……推翻了元朝腐朽统治”等等。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
明太祖朱元璋自洪武元年(1368年)南京定鼎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寿终正寝,起讫31年,在治国安邦的宏业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大政方略,其中之一便是兴孝以行养老之政。 一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吸取历代特别是元朝失败的教训,在“治乱世用重典”这一思想指  相似文献   

3.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刊载了张永禄同志的《试论朱元璋的蜕变》(以下简称《试论》)一文。这篇文章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朱元璋由一个反封建的农民起义领袖,“后来逐步蜕化变质,在推翻元朝统治之后,做了明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彻底背叛农民革命”,而成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据说蜕化变质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混入农民起义队伍,以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主要是封建帝王思想和孔孟之道),“对朱元璋进行思想腐蚀和影响”;一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的阶级  相似文献   

4.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亲自参与编纂并以诏令形式颁发的四编《大诰》。这部由案例、峻令、训导三方面内容组成的法规文献,在中国法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思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为什么能够推翻元朝,统一中国,登上皇帝的宝座,并使明初的政治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出现“洪武之治”的盛世?其中有个重要原因便是朱元璋重视教育,礼贤儒士,注重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赢得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拥护和支持。本文试图就朱元璋的教育思想略陈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6.
元朝末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活跃着一支以杨完者父子组建和统帅的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军队,成为这一时期能与朱元璋、张士诚、徐寿辉等元末诸雄相抗衡的重要武装力量。这支军队,见诸史籍,除称“苗军”外,也  相似文献   

7.
再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明太祖朱元璋有不同的评价 ,本文认为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 ,统一全国 ,加强中央集权 ,稳定政治局势 ,调整生产关系 ,恢复发展经济 ,弼成“洪武之治” ,为明朝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所制定的一套典章制度 ,还为明朝的长治久安提供必要的保障 ,并多为清朝所继承 ,对此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元璋的历史功绩 ,远远超过此前的历次农民战争后那些新王朝开国皇帝 ,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 ,也难分轩轾。  相似文献   

8.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为了完成全国的统一,巩固明朝的统治,制定了“威德兼施”的政策,力图运用军事征服即所谓“以威服之”与政治怀柔即所谓“以德怀之”相结合的手段,来解决蒙古问题。本文拟就朱元璋这一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及其成就与不足,作些探讨。 岭北之役的失败与“威德兼施”政策的确定 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在出兵北伐时,就注意运用他在兼并战争中利用军事打击与政治招抚相结合来消灭敌对势力的经验。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一月,他命徐达、常遇春率师北伐,即发布檄文,宣布:“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濠州(安徽凤阳)钟离人。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不久就成为这支起义军的统帅。但是,后来朱元璋却逐渐蜕化变质,在推翻元朝统治之后,做了明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我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农民起义领袖质变为封建皇帝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农民起义的领袖为什么会质变成封建皇帝?朱元璋又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蜕变的?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对此进行具体地考察和分析研究,对于我们批判和肃清“四人帮”在“农民的局限性”问题上散布的种种右的和形左实右的谬论,深刻理解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两重性,进一步认识农民战争的特点和规律,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明对北元策略的变化 元朝至正末期,内讧日炽,统治阶级内部分裂为两个集团。朱元璋利用这个时机,完成了东征南伐的战略目标,扩大了地盘,充实了军力,开始北伐。确定了建立全国政权后与元朝蒙古贵族残存势力间斗争的基本策略。这个基本策略的指导思想是:洪武元年北伐行前朱元璋谕徐达“元运已衰,不烦穷兵,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侵轶可也。”①但明王朝在北伐节节胜利的头五年就已违背了既定策略,特别是错误地估计妥欢帖木儿卒去之后北元形势的恶化,离开事实做根据,陷入盲目主观臆断,放弃“君主漠北,朕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中朝两国历史文献中的记载,论述了朱元璋在鸭绿江东设置铁岭卫的全过程,分析了明朝被迫将铁岭卫内徙辽东的客观原因,并揭示出朱元璋收复元朝故土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编纂的四编《大诰》,是研究明初法律实施状况和这位开国皇帝政治法律主张的珍贵文献。《大诰》中反映的朱元璋的法律思想,内容相当丰富,但贯穿全文始终、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明刑弼教思想。《明实录》等官修史书为尊者讳,对他的这一重要法律主张极少涉及。这样,《大诰》便成为集中记述朱元璋的明刑弼教思想的稀见史料。 “明刑弼教”是朱元璋颁行《大诰》的基本动机,也是他大搞律外用刑和重典治吏的理  相似文献   

13.
伍后正 《可乐》2011,(2):78-78
元朝末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进驻太平道,一天偶然动兴,带随从来到般若寺。寺僧向他请教姓名,朱元璋不屑作答,只执笔在壁上题诗一首: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面,妄自哓哓问姓名。寺僧方知吴王(朱元璋时称吴王)驾到,不胜惶恐。  相似文献   

14.
元朝末年,党派斗争激烈,帝位之争残酷,贪官污吏恣意妄为,农民起义蜂起云涌,终使腐朽的元朝统治政权溃亡.继之而起的朱元璋,建立了新的封建政权--明朝.为使明朝长治久安,免蹈元末覆辙,朱元璋采取重典治吏的新举措,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重刑来控御刚刚建立的明朝.  相似文献   

15.
加快完善反腐败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是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一体推进“三不腐”的迫切要求。要切实践行习近平关于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战略思想,把握历史机遇,直面难题挑战,针对反腐败涉外法治建设的“短板”和“弱项”,创制反腐败涉外专门法律,反制国外跨境腐败案件长臂管辖,强化跨境反腐败执法司法职能,规范跨境企业廉洁合规主体责任,加强“自洗钱”犯罪的惩治、监测和防范,破解涉外反腐败制度障碍,为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务实管用的法律资源。  相似文献   

16.
明太祖朱元璋是“崛起布衣”而“奄奠海宇”,①他出身贫农,做过和尚,后由农民起义军领袖转化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皇帝。在君临天下后,他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总结了历代封建统治经验,因而十分重视法制的建设,“盖太祖之于律令也,草创于吴元年,更定于洪武六年,整齐于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始颁示天下。”②上面所说的“律令”是指《大明  相似文献   

17.
<正> 朱元璋是一位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在取得反元斗争胜利后,吸取历代法制经验,即着手制定法律,以巩固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过去对朱元璋的法律思想研究不够,今写此文,试加探讨,以就教于法学、历史学界诸同志。一、立法定制宜贵简要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制建设,主张用法治手段来维护极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他在称吴王时曾提出过“纪纲法度,为治之本”的主张,他把“制礼定法”作为“急务”,不事推托。明朝建立后,进一步申述了他的观点,“礼法,国之纲纪,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后来回忆群雄并起时的形势说:“有心于建功立业者,往往无法以驭下,故皆无成”。欲开创新的局面,稳定人  相似文献   

18.
加快完善反腐败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是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一体推进“三不腐”的迫切要求。要切实践行习近平关于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战略思想,把握历史机遇,直面难题挑战,针对反腐败涉外法治建设的“短板”和“弱项”,创制反腐败涉外专门法律,反制国外跨境腐败案件长臂管辖,强化跨境反腐败执法司法职能,规范跨境企业廉洁合规主体责任,加强“自洗钱”犯罪的惩治、监测和防范,破解涉外反腐败制度障碍,为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务实管用的法律资源。  相似文献   

19.
朱元璋的治国方略中矛盾之处甚多 ,有君主中央集权与分封宗藩的矛盾 ,有用人方面的矛盾 ,有法律自身的矛盾。这些矛盾一为巩固集权统治 ,维护皇权之需 ;二为朱元璋“圣人与强盗兼而有之”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写春联春联在民间普及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据记载,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士,须加春联一副”。从此,春联一词正式出现。朱元璋不仅为春联定名,而且为春联的普及作出了贡献。号称“对联天才”的朱元璋,一道圣旨,就把“题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