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经营形态,如果以固定生产要素与变动生产要素的对比关系为尺度,可以划分为粗放的经营形态与集约的经营形态两类。相对地说,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少量的劳力与资金,称为粗放的经营形态;而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大量的劳力与资金,则称之为集约的经营形态。如果按照农业生产方向,按照农业生产部门或经营部门的位置配设,又可以把农业经营形态,区分为不同的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2.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外部经济环境的要求,也是农业自身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驱动型要素变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秘密.河北农村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处于机械化阶段,现实中的土地、劳动生产要素相对减少,资金、机械化技术相对增加,在农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并成为驱动型要素.目前,农业发展方式向更高阶段转变所需的技术、知识等新型驱动型要素尚未形成.由此得出,河北农业发展方式要实现由资金驱动型传统农业向技术驱动型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打造相应的生产要素基础,塑造以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科学理念为标志的新型驱动型要素.而对制度要素和创新要素进行探索研究是课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部分林业生产要素出现错配与效率损失的现象。在社会分工深化背景下,要想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不断增强集体林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必须促进林业要素市场发育,激发农村生产活力。研究发现,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林业要素市场发育,能不同程度地激励农户家庭提高经营林业的要素投入水平,有助于提升农户家庭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这种激励效应对购买生产外包服务、部分成员外出务工以及户主从事林业相关行业农户家庭的影响更为明显。为促进林业要素市场发育,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培育、构建“数字林业”体系、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林业要素市场监督与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在最近的15年间,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得以不断深化。在新时期下,应以科学发展观予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实践。本文从投入要素出发,探讨要素选择偏好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制度变迁偏好问题,从而可更清晰地描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图。  相似文献   

5.
一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农业按照生产力要素最佳组合的科学规模进行生产和经营。这里的生产要素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即土地、劳动力和资金。土地从广义来说,除土壤外还包括自然森林、矿藏、水、野生动物以及阳光空气等。劳动力包括劳力、管理、技术等。资金作为人类过去劳动成果的一项要素,内容繁多、范围广泛。如农业中的建筑、水坝、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种子、肥料、饲料等均属资金的范畴。农业中的现实生产力:就是土地、劳动力、资金这三类不同质的要素,在特定组合方式和数量对比下所形成的生产力有机系统。也就是说,生产力诸要素必须组合成一定规模的有效运转整体,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伍开群 《学术界》2012,(6):29-39,282
运用Hansmann企业所有权理论规范分析农业合作社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将所有权赋予社员组成农业合作社,意味着外部交易内部化,极大地节省了市场交易成本和减少了市场风险.同时,由于社员具有高度利益同质性,其所有权成本较低.因此,农业合作社制度成本较低,具有制度效率,农民应当组建合作社.进一步运用卢周来讨价还价模型实证分析农业合作社制度安排的现实性.各类要素市场供求状况,导致农业合作社对各类投入要素不同程度的依赖,从而各契约方形成不同的讨价还价能力,进而获得相应的所有权.此外,如果面临的制度环境发生变化,那么,农业合作社将可能转变成农业资本公司.运用两个模型从实证与规范两个角度分析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安排是本文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7.
简论中唐以来传统农业的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庆峰 《文史哲》2002,3(6):100-107
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与否的标志是要素生产率水平 ,传统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畜力、农具及技术、水利灌溉等。中唐至清代要素生产率和产品剩余率的变化轨迹 ,表明我国的传统农业在明代发展到一个高峰。在没有新的要素注入而生产技术又长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传统农业很难再有实质性的进步 ,因此农业作为最基础的产业部门 ,需要从制度到技术进行根本改造 ,才能有出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长期延续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长期延续的主要表现是 :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较少变化 ;地权配置在权力干预下循环进行 ,经营效率指标长期停滞甚至倒退 ;耕织牢固结合 ,独立手工业的发展始终受到严重制约。其重要原因是人口和耕地等要素供给比例失调 ,而根本原因则是技术尤其是制度变迁缓慢。  相似文献   

9.
王爱民 《兰州学刊》2007,(11):55-56,26
笔者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从分析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投入方式的关系入手,解读土地整理产生争发展的制度背景.结论是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下会导致不同的对土地的投入方式,从而诠释为什么在目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下要由政府投入开展土地整理.  相似文献   

10.
农业发展方式是特定的农业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产物,因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大力创新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其现实选择就是集成创新即在现实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基础上集成农业生产的技术要素、主体要素、设备要素、人才要素、产业及行业要素等等,实现技术集成、主体集成、设备集成、人才集成、产业及行业要素集成等从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集成创新必须培养主体的创新意识,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和集成创新的农业载体以及相关部门的集成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前农业发展的十大困局及其突破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绩效,但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同时推进的背景下,当前农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新的发展目标,并在生产要素、市场结构、制度安排等层面表现出十大困局.这些因局是产业缺陷、资源约束、市场缺位和政策失衡等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农业走出困局在发展战略、经济结构和经济实力等层面已具有坚实基础.未来回应农业发展困局必须凸现农民持续增收这个核心,通过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生产组织方式、农业保护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来形成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和农村的长期发展,需要在创新的基础,形成一种具有合力作用的组合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民主政治是这种组合制度中三个最基本的单元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公有和土地经营权私有的有效结合,从而一方面防止了土地的兼并和集中,另一方面保证了“耕者有其田”这基本原则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克服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农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实现了农业制度的再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落实和巩固联产承包制、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政治上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国内农业格局大调整和中国成为WTO成员国的背景下 ,农业制度因素越来越重要。从近期看 ,需要重点突破两个方面的传统农业制度 ,即在粮食流通制度与土地流转制度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从而为 2 1世纪初期新一轮农业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好基本的制度准备。本文跟踪分析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展和土地流转新的形式 ,提出了加速粮食购销市场改革和促进土地流转的制度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命题的提出,源于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出现了整体经济服务业化、要素投入去过密化、农民收入非农业化等若干特征。为了适应这些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而这依赖于农业产品品质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生产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科技支撑创新、经营主体创新等多元化创新。农业发展的多元化创新本质上取决于不同参与者,尤其是微观经济主体和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满足激励相容条件则要求政府-市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关系的持续调整。农业领域中这种"激励相容——多元化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次影响机制,构成了我国实施农业发展政策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5.
贾国富 《社会科学》2001,3(9):23-27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理论(一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涵按生产要素分配 ,是指凭借要素所有者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按要素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要素量的多少及其对生产成果的贡献给予相应的报酬。这个定义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是按生产条件进行分配。劳动力和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最初分散属于不同的要素最所有者 ,通过劳动过程各要素得到结合起来发生作用。按生产条件分配即是依据要素所有者对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配。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劳动力所有者获得工资……如果某要素所有者拥有两种或多种生产…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农业土地制度及其相关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借助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以便对地租、土地所有权及土地价格等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地租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为基础,科学系统地分析了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条件下,地租的产生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关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对完善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改善农民土地经营管理、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要实现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培育和完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实行专业化生产,扩大农业系统的开放性,提供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确定有利于资源配置和使用高效化的制度等等。 1.培育和完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影响着农业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形成了低效率的均衡结构,即过多的劳动力和过少的资金、技术要素的均衡。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打破上述均衡必须将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模型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模型统一起来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由城市转向农村,但是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工业化的速度和进程。农村工业化必须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改变农业的要素投入战略。对改变农业传统性从而改变经济二元结构的途径有刘易斯模型和舒尔茨模型之争。中国二元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改变农业传统性途径必须把两个模型统一起来考虑。在我国原有的体制中,劳力流不出农村,资金流不进农业,原因在于缺乏要素流动的市场。要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结构性优化主要途径是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9.
俞悦 《兰州学刊》2003,(1):53-55
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从研究现行土地制度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阻碍 ,来分析现行土地制度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适应性 ,围绕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土地制度的要求 ,提出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双层产权的土地制度和反租倒包等三种土地制度模式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985—2007年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发现要素配置结构与部门生产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而仅有产出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虽然在短期内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配置结构对生产率都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但无论资本投入还是劳动投入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都不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在改革后,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与部门生产率之间的偏离是持久的,而不是暂时的,表明中国存在的资源配置扭曲导致要素非效率配置的长期性和真实性。从长期看,中国生产要素配置对生产率的贡献效应未来仍有较大的空间,也说明继续完善市场机制,纠正资源配置扭曲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