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之洞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要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改造旧式书院、创设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而且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初,我国有许多中上层知识分子商人,掌握了摄影技术,他们把照相术从照相馆中解放出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摄影创作和研究工作。组织摄影社团,举办摄影展览,出版摄影书刊,把我国摄影艺术从萌芽状态,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部门。业余摄影爱好者组织的摄影社团,对我国摄影事业的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上海近代摄影团体的兴衰过程,反映着上海近代摄影事业的发展与消沉的历程。对上海近代摄影事业发展过程的分期,至今尚无人研究过。本文试就对上海近代摄影团体的分期问题,作一探讨,望求熟悉海上摄影事业发展的前辈及同好指正。  相似文献   

3.
“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把原子的特性作为一切物质的特性。”这一结论似乎早已成为定论。我国解放后出版的哲学教科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认为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是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一些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果真如此吗?只要认真地翻一翻哲学史,就可辨明是非。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年,职业指导传入我国。1927年上海职业指导所成立,它是我国近代第一个面向社会的职业指导机构,它的活动内容包括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升学指导、生活指导、委托代理等。上海职业指导所的成立和运作把近代中国的职业指导由理论变成了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以个案的形式反映了中国近代职业指导运动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折射出当时职业指导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金融业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我国近代金融业开放的历史告诉我们,虽然近代金融业开放对现代金融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与演进、中国的金融思想、金融制度的转化与质变以及促进中国近代金融市场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加剧了近代中国金融体系风险、迫使中国政府丧失了部分金融主权、影响到了中国的政局变化。以史为鉴,当前中国金融业开放尤其应该注意加强政府在金融业开放中的作用,维护我国金融主权和金融安全,避免金融自由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领导人,洪仁玕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思想启蒙者。在他向洪秀全呈交的资本主义施政纲领《资政新篇》中,他提出了诸多特殊教育的思想,如把残疾人的教育纳入和谐社会体系、制订相关的法律、开展职业教育等。这些思想对我国近代以来的特殊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1873—1929)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他从维新改良的政治需要出发,在许多学科领域作了大量的启蒙工作。在文学上,他竭力提倡“小说界革命”,把西方新的文学观念引进中国,对中国小说由古典发展到近代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程绍珍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著名的实业家,又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大声疾呼:“忧国者以为救国之策,莫急于教育”。并且把他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为开创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教育救国...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是在近代科技提供的科学知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创立的。近代科技推动了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使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理论学说的过程中,自觉地把科技纳入到分析框架,从中吸收有益成分。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由于前苏联史学界的影响和我国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翻译状况的局限,人们对于马、恩关于欧洲近代上限的历史学说缺乏全面的了解。深入考察马、恩的欧洲近代上限说,就会发现,马、恩是把15世纪下半叶做为欧洲近代史的上限,并因16世纪已是“资本主义时代”而将其划入近代史的范畴。马、恩并不主张以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为欧洲近代的上限,更没有主张以英国革命做为世界近代的上限。因此,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欧洲近代上限说,必将促进我们对马、恩原著的理解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期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把16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视为一个发展着的整体并对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考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中日益兴起的一种趋势。多年来,武汉大学夏诚教授以极大的热忱,在教学科研中力图把握和反映这一趋势。最近,由成都出版社推出的《近代世界整体观》,就是他在长期勤奋研究中获得的一项学术成果。我国的世界史整体研究,早已有一些研究者作过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但由于这一研究本身难度极大,加之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薄弱,因而长期未能产生出既反映世界历史全局而又把唯物史观与具体世界历史有机结合起来的论著。这种情况,反映我国世界史的整体研究还处于尚未成熟、未成型的阶段,也是我国世界史整体研究迄今影响还不够广泛和缺乏学术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近代世界整体观》作为一部试图以全球观点对近代世界历史作宏观考察的专著,它的出版,将为克服上述缺陷和推进整体史研究作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高校第一位校长中文速记首创人──蔡锡勇葛继圣[编者按]蔡锡勇先生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中国速记的创始人,而且是西方复式会计科学的引进人,更是我国近代高校的第一位校长。速把学界一直对他十分尊重,每逢8月8日中国速记节,都要纪念这位中国速...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经历了清末传统书院向近代新式学堂的教育组织转型、近代新式学堂向近代大学的教育制度转型,以及近代大学由人才培养向社会服务的教育职能转型。其自觉探索之路在于:高等教育的转型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促使了高等教育的全面革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历史,以清中叶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古典时代与近代,我们把那些古典时代的戏曲形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以及明清的传奇和杂剧统称为古典戏曲,而把近代流布全国各地的花部乱弹诸腔总称为近代地方戏,这两种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后,中国国势孱弱。近代志士有感于中华民族缺乏武德,遂提倡侠义精神。他们首先探讨了近代中国侠义不彰的原因。他们认为近代中国侠义精神不彰,主要是专制王权的摧残、右文轻武的习尚以及缺乏宗教精神所造成。近代志士所提倡的侠义精神包括轻生死及尚力行的尚武精神、勇于急难赴义之精神、重然诺守信义之精神、富有同情心的大爱精神等四方面的内容。近代志士所提倡的侠义精神虽没有完全排除个人间的酬恩报仇,但更看重的是赴国难、赴公义。对于重然诺、守信义,近代志士希望它不仅是侠者的信条,更希望它化为全民的信条。把大爱精神注入侠义精神,更是为侠义精神注入了道德的合理性。把健康体魄作为侠义精神的基础,也反映了近代身体国家化的观念。近代志士所提倡的侠义精神不是古代侠义精神的简单继承,也不是把它当做个人行为,而是希望把这种侠义精神化作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近代志士提倡侠义精神虽切合了时代需要,但也有偏颇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对轻生死、重然诺过于重视,与珍重生命、崇尚法治有冲突。大仁与大勇之完美结合,才是近代志士最希望的侠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论徐光启引进西方科技中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光启(1562年—1633年)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躯。在徐光启等人倡导下,明末我国政府开始引进一些西方的科学技术。在若干欧洲耶稣会科学家的帮助下,明清之际我国在天文、数学、地理、机械等科技领域,曾出现过接近世界近代科学的趋向。这在我国科技史上是值得重视的现象。(一)科学与宗教如果把明末中国放到世界范围内加以考虑,可以看到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处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局面。虽然在若干传统技术领域,仍有一些带总结性的专著相继问世,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在近代科技提供的科学知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创立的。近代科技推动了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使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理论学说的过程中,自觉地把科技纳入到分析框架,从中吸收有益成分。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相似文献   

18.
即使最发达、最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也存在许多混合和过渡性症状。所谓东方社会 ,更是一种混合形态 ,其内部总是不断地产生资本主义因素 ,为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创造条件。在对中国近代社会形态进行概括时 ,有的学者把中国近代社会正常的发展状态看成“畸形”、“怪胎” ,这种看法难以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真实面目 ;有的则把资本主义因素混同于封建因素 ,不利于认清封建主义的本质。其实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种混合型的、多层次的、发展而不发达的社会 ,近代社会的三大阶级结构同样是混合型的 ,这种混合形式正是中国近代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评价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评价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传统观点把它看作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新近又有观点把它看作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篇。两种观点均为笼统分析,难免偏颇。教会学校在近代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有着不一样的地位和作用。与定性分析相比,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教会学校的具体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20.
自西晋苟勖的《晋中经簿》,把群书按学术门类划分为甲、乙、丙、丁四大部类,到东晋李充撰《晋元帝四部目录》,修定四部次序,至清末以前,四部分类法一直是我国传统目录系统的分类标准。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介绍和引进中国,使中国传统的学术门类大为扩展。这样,传统目录系统也就无法反映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和新书的状况,从而开始了向旨在反映近代学术发展的近代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