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预科教育为个案,从日常生活方面展现少数民族学生的公民行为(实践行动、公民参与)及其实践方式(社团活动、新媒介使用),并试图从公民行为实践中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身份建构的过程与趋势,认为公民身份和公民意识的获得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与现代社会融合等方面的思考和行动。  相似文献   

2.
田阡 《民族论坛》2013,(4X):28-31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预科教育为个案,从日常生活方面展现少数民族学生的公民行为(实践行动、公民参与)及其实践方式(社团活动、新媒介使用),并试图从公民行为实践中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身份建构的过程与趋势,认为公民身份和公民意识的获得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与现代社会融合等方面的思考和行动。  相似文献   

3.
书讯     
辽宁大学出版社新出版的《社会主义:意识》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社会主义公民意专著。全书4编共30章。其中第三编对担导职务的公民、作为社会主义经营者的公民少数民族公民、信仰宗教的公民等应具有特定的公民意识,作了专论。  相似文献   

4.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实践说明,公民教育要紧密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爱国主义教育要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的历史教育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知识教育,使民族群众了解、熟悉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悠久、辉煌的历史,从而将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国家认同、公民身份认同协调、统一起来.这种做法既能有效激发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和地方性知识不致断裂、消失.现阶段,在我国的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发展观上,坚持"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和"多元一体、多样性共存"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其理论.  相似文献   

5.
沙力 《中国民族》2014,(8):63-63
这两年,在新疆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手机用户中,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普及很快并且普及率很高,同时出现了很多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各类信息。为更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和正能量,引导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和现代文化意识,争做爱国守法的好公民,《民族团结》杂志社新疆分部结合现代通讯业和网络新媒体发展的新形势,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于今年5月19日开通了移动通讯宣传平台——维吾尔文字版微信(微信账号:millatlar56),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呼唤公民意识,本文从发展市场经济、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创新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开展公民教育、淡化民族意识等方面探讨提升公民意识,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居民身份证"民族"一栏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给政府贯彻民族优惠政策提供便利和依据,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造成民族歧视和伤害,不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从民族国家构建的战略高度来看,取消身份证"民族"栏将是世界发展潮流。当然,取消身份证"民族"栏并不意味着取消民族,停止对少数民族的照顾和帮扶,也不意味着要同化少数民族,而是在尊重公民隐私权和族群认同权的基础上,增强其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8.
有效的国家治理既取决于制度与政策的合理,又取决于国家在少数民族认同序列重构中能否聚合起强大的认同力量,引导少数民族多种认同和谐相处。公民教育就扮演着以上的角色,并在不同的途径中得以展现。其中,学校、民族社区以及民族精英路径扮演了不同角色。国家需要采取具体公民教育措施,提升不同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感,全面发挥其认同序列优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张静 《民族论坛》2000,(1):37-39
我国少数民族公民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国家还特别强调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特别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民事权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方针指导下,通过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选举法等一系列立法活动,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得到了充分的确认和保障,并且还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公民的特别民事权利,其确切的含义及法律界线并不为大多数公民所认识、了解。民事权利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包括财产权利和人身权。我国法律赋予少数民族公民的特别民事权利与特定的少数民族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健全领导体制、活化教育内容、创新实现形式以及强化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院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公德意识淡漠、法制意识缺乏、权利义务错位及师资素质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公民素质教育的质量;为适应民族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发展需要,应从强化知识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和提升师资素质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北方民族院校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公民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由 5 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 ,因此 ,少数民族人民的公民教育便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角度思考少数民族公民教育模式 ,探索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公民培养机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工作动态     
<正>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党政领导、民族宗教工作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增强少数民族群众、信教群众和全体公民遵纪守法自觉性,长沙市民宗局确定今年3月至4月为长沙市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宣传月内,市民宗局在全市范  相似文献   

13.
余翔  李敏 《民族学刊》2023,14(3):89-95, 151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广州市创建社区“民族之家”,搭建了政府、社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间的多元交流共融平台。以“民族之家”为典型个案,探索构建三者合一的社会支持网,能有效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的城市融入度。但由于正式社会支持的不完善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力量薄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难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为此,本文提出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构建的有效路径:积极推进政府、社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三者共同发力,形成强大合力,提升社会支持质量,即健全基层民族工作部门组织建设;社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增强社会支持的可持续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动作为,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如此,才能编织好各方期待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越发重视高校公民教育的发展情况。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只有将公民教育落实到实际高校教育工作当中才能够准确有效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加强高校公民教育进行了具体阐述:其一为加强高校公民教育的意义;其二为高校公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其三为加强高校公民教育的路径。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加强高校公民教育,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代表一种新的价值观,其核心理念是可持续性,强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伦理文化优势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优势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研究了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出了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培育"生态公民"意识,发展特色循环经济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公民的政治行为理念直接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民政治行为理念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民族、宗教无小事”。2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民宗委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断建立和完善我省民族宗教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广大干部群众的民族宗教法制意识不断增  相似文献   

18.
法律是构成现代民族和民族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规范存在于《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刑法》《民法典》等法律和法规中。用法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推广宪法中的公民和国民观念,同时用立法促进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公民拥有平等、相互的权利与义务纽带,注重吸收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和习惯进入法律;在司法和执法中应严格遵照法律,在各族人民平等的基础上,保护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实现合法权利,在法定的自由裁量范围内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裁判依据。法律的有效运行,可以让各族人民感受到更多的共同性,再通过法治教育和普法协助,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藏学》2012,(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的自由迁徙日趋活跃,内地的许多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身影,其中藏族以其鲜明的文化特点,成为内地城市中活跃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具有多元性特征.大众媒体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在当前边疆地区特殊的社会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和调整针对少数民族的传播手段和内容,确立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