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余素娟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5-17
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就离不开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观。文中从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各自涵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由此证明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消费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桂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7-9
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运用经济、法律和政策外,还丛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将生态文明的理想性化为现实性,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阐释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多样化表现形态、鲜明的自身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热爱自然、与动植物平等共存的宽广情怀对培育新疆生态意识文明具有感召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规约权威、普遍约束的实际效果对新疆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有效保护、节制利用自然的宝贵经验对新疆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具有启迪作用。如能在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加以继承、吸收、借鉴和洗炼,才能实现其创造性的现代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观,它不仅蕴含着关于生态文明的信念与理想、价值哲学、伦理道德关系转型和思维方式转变等道德哲学问题,也对推进人水关系的道德建设提出了多层次的伦理诉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水伦理既要在原生自然之水、社会生活之水和理想信念之水等三个层面上追求人水和谐的三重境界,又要在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束缚的同时,确立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统一的水伦理价值观,通过多形态水伦理的融通共进和水伦理研究范式的转变,建构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水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余谋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4):1-5
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宣扬伦理道德,以新的价值观———生态伦理的价值观,重新认识并构建人与河流的新型关系,唤醒人们自觉呵护河流、关爱河流的意识;实施河流伦理的主要原则、水利工程生态伦理的原则和规范,提高我们水利水电工作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这对于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王斌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9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通过批判机械自然观和追溯反生态观念的文化系谱,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正确生态观不断被科学革命的新成果所印证,并为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经济增长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科技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正能量;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核是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8.
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谋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23
当今的时代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中叶,工业化先进国家首先暴发全球性生态危机,掀起环境保护革命风暴,提出生态文化的重要观念;但是,由于工业文明的道路惯性,没有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这时,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虽然取得伟大成就,但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应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中国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环境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理论支点,现在它只是一种初步的形态.中国环境伦理学将在促进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服务中,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扬弃既往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蕴含着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包括人类对自然的认可性尊重和评价性尊重,前者指人类要科学地承认自然的形而上地位;后者指人类要形成对自然的积极评价;此外,还包括人类在实践中要遵循、践履关爱自然的行为规范。生态文明时代的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将规约和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促成人与自然共荣共生。 相似文献
10.
屈振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3):164-168
已敲响于虚实之间的生态文明警钟,预示着生态文明对人类幸福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法律是人类幸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支撑生态文明的两大支柱。而作为道德与法律在生态文明中的暗合,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在保障当代生态文明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给予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尚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3):139-144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灾难般的破坏。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我国先后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此前提下,十七大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表明了我国改变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黄志斌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21-25
生态文明的价值生态是建立在对生态之理性综合认识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可以展开为三态和谐,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人与社会(人)之间的人态和谐、人自身的心态和谐。三态和谐作为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赋予了人本理念新的理解。它吸取了物本理念的合理内核,在重视"人"的同时也重视"物",光大了原有人本理念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将人不仅视为责任主体,而且看做创新主体、享用主体。 相似文献
13.
杨岚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3-27
在生态文明时代,科学发展观不仅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将生态平衡观念贯彻到社会文化领域。生态伦理原则向人文文化领域的推扩促进了文化生态审美标准的形成;文化竞争的优胜劣汰的丛林原则逐步过渡到文化生态审美的共生互补原则,产生了基于文化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平衡及文化系统间的相互制衡衍生的文化生态审美范畴系统,为多元化的人文世界的审美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社会和谐包含消费和谐,消费和谐是一种科学、人文、协调和健康的消费理念,它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伦理问题。构建和谐消费伦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教育引导,树立和谐的消费理念;制度约束,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科技支撑,引导合理的生活消费,规范生产消费等。 相似文献
15.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以整体主义为主要构建原则,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主张将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存在物,试图寻求人与自然理想的共存模式。但由于其过分强调整体的优先性忽视个体存在的价值,使大地伦理思想的发展陷入困境。克里考特在继承利奥波德大地伦理主要思想的同时,深入思考了其困境的来源,提出两条二阶模式对利奥波德受到的“环境法西斯主义”的质疑进行辩护。克里考特将“生态系统健康”作为大地伦理学的实践判据并通过“生物圈保护模式”进行实践论证,丰富发展了大地伦理思想。研究探讨这些现代西方的环境伦理观点对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成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6):142-146
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形成新的生态伦理。“仁爱万物”、“天人合一”、“取物不尽物”和“取物以顺时”的儒家生态理念,以及道家主张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价值观、“自然无为”的法则、“无以人灭天”的态度,对于增强全民族的生态环保意识,构建现代生态伦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程燕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9):17-19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系统地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学思想进行梳理,以期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学思想的研究,用以提高对现代社会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和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