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郭文深 《兰州学刊》2006,3(9):44-47
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对宗教的认识与评述,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前期批判并力主废弃宗教,中期倡导基督教,后期批判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本文以《新青年》为主要资料,通过个案分析的方式研究“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宗教观。该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陈独秀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宗教的近现代变迁,及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时期,李大钊和陈独秀在接触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二人的理论虽然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但各有见地。对他们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对我们深入了解二者的思想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论"五四"时期毛泽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毛泽东认为"制度黑暗"、"社会万恶",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目标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认为,民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五四"时期,毛泽东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到马列主义的过程,方法经历了从"呼声革命"到无产阶级专政的过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骤上,毛泽东主张中外同时,中国分步.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是一个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突变的非常时期.经由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心理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五四"时期思想文化意识的突变集中表现在对已往一切封建思想、文化意识的否定、反叛和对人——自我的发现、张扬.这是"五四"时期整个思想文化意识领域内始终回荡的核心主题."五四"的这种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尽管同"五四"时期的文学主题之间并不呈现为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在这种"精神的气候"影响下,"五四"时期的文学不论是问题小说、教育小说,还是婚恋小说、叛逆小说,其内容的深层,都包隐着这种"毁灭精神"和"自我张扬"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正> 无论今人作何评价,社会主义思潮对近代中国人命运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思潮所无法比拟的.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真正传入,始于五四时期.这时期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和介绍,并不仅限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一些国民党理论家就曾一度表现了对这一思潮的浓厚兴趣,并作了如下分工:戴季陶侧重经济学说和劳动运动,冯自由、林云陔侧重科学社会主义,胡汉民则侧重唯物史观.为了把握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全貌,如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他的早期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探讨这一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促使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即民生问题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目标诉求,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杨宏雨 《学术界》2022,(10):177-194
五四时期,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成为五四时期“强有力的社会思潮”,以致时人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感慨。《星期评论》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反抗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的世界性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运动,积极宣传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布尔塞维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并提出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同各国的历史、国情相结合等见解。《星期评论》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一视同仁,均持研究与批评的态度,其设想的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但在当时,它对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分化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青 《东南学术》2004,(3):158-168
本文把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作一整体和社会群体进行考察,在阐述了五四前夕知识分子特性基础上,探讨他们所结成的反对封建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并着重对五四以后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与嬗变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郭秀文 《学术研究》2005,1(9):117-122
陈独秀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对于他在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的演变,论者大多从政治、哲学思想的角度予以探讨.本文则尝试从另一角度对这一转变做出概括,即认为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在五四时期经历了一个从专注个人到重在社会的演变过程.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二是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三是与新文化运动的转向有关.  相似文献   

10.
齐卫平 《江淮论坛》2001,4(2):39-47
五四时期是以思想解放的显著特征耀眼于近代中国的历史。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形成应当归功于五四时期的文化变革。 1915年 9月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 ,率先举起了文化变革的大旗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它表明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动与文化密切相关。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帅将 ,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化变革无疑起着引领航向的作用。研究陈独秀的中国先进文化观 ,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五四时期中国的文化变革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4.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5,(11)
"周公梦"和"蝴蝶梦"既是孔子和庄子曾经实际做过的梦,也是他们梦想的体现。前者渴望某种成就,后者渴望某种自由。借助精神分析的释梦理论可以挖掘出两者深层次的共通之处,都反映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抉择。深受其影响的后世学者也常常借助梦境展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既要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追求充分的自由,张扬个人的特性。这种融"周公梦"和"蝴蝶梦"为一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深化,并已渗入到中国人的文化无意识层面,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