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一生醉心于"孔颜乐处"的研究。二程"孔颜乐处"理论中所包含的仁者之乐、循理之乐和万物同体之乐思想,体现出个体身心协调成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智慧。二程"孔颜乐处"观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丰富了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它所体现出来的朴素的生态智慧,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谓“孔颜乐处”?按字面解释,是指孔子与颜回的快乐;而在宋明道学家看来,乃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孔颜乐处”的典故出自《论语》,但其被着意渲染和受到重视则是在宋明新儒学。最早把“孔颜乐处”作为教学内容的是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  相似文献   

3.
周敦颐的孔颜乐处可以分为富贵之乐、处一为乐和参同为乐三个方面,并且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他的乐境。周敦颐的乐境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颜之乐"是指高于物质生活的精神追求。历代儒者均以"孔颜之乐"为最高理想境界。元代由于其历史的特殊性,元代儒者如何达到人生之"乐",怎样获得人生之"乐"的问题便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吴澄是元代著名理学家。他通过对孔颜之乐的阐发,使得儒家的理想人格得到了重新全面的肯定,为元代儒者的精神追求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的支柱。  相似文献   

5.
孔颜乐处与天地境界——从“接着讲”看冯友兰的境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颜乐处”是宋儒关于圣人境界的一种学说系统。冯友兰“接着”孔颜乐处开出了“天地境界”。这是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孔颜之乐"是宋明理学幸福观的核心问题,作为人生理想境界和价值取向,它涉及感性自然和道德理性两个方面。程朱理学将孔颜之乐归结为道德理性之乐,王学则注重孔颜之乐中的自然感性内涵,阳明后学更把"孔颜之乐"发展为重视个性自由之"乐"。针对理学和心学的分歧与对立,黄道周对孔颜之乐做了独到诠释,他以"乐性"作为人生之乐的基石,以"知性"作为实现人生幸福的途径。他认为,"孔颜之乐"是有待与无待的统一、道德理性与生活感性的统一、有我与无我的统一。黄道周理论阐释的思想旨归是整合理学与心学分歧,重建理学幸福观。  相似文献   

7.
钱穆从追寻"孔颜乐处"入手,阐发了生生之乐的最高境界之美,在钱穆的人生哲学中,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生的审美境界,对仁心的践履就是对美的追求,人的生命情趣和价值追求完美地融为一体,并在其中体味尽善尽美的人生高境界的乐趣,寻乐就是体乐,可谓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8.
论孔颜之乐     
“孔颜乐处”是古代儒家以安贫乐道和克己复礼为主要内容的仁学思想,逮及现代,人们将之理解为一种积极向上、前进不竭的“正能量”。它不仅对个人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通晓天地自然和谐之道,探寻人与人交流、沟通渠道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已逐渐成为一种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探究“孔颜乐处”,即“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学既已蕴含"孔颜乐处"的思想,然其后儒学内部并未深入讨论,周敦颐以其独特的理论探讨和为人风格,使得此一问题成为理学家的一个重要关切点和重要特征。周敦颐对"孔颜乐处"的探讨涉及所乐何处、为何而乐、如何能乐等问题;而其理论来源不仅直接与儒家相关,且与佛道两家也有一定关系;其对宋明理学及理学家的精神追求、生活境界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孔颜之乐”,仅仅运用精神对于物质的超越关系进行解释,把它理解成为一种基于心灵调适而来的精神愉悦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上,二程、朱熹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们否定了“乐道”说并进而提出了“乐‘只去自家身上讨’”的正面主张。从这一主张来看,孔颜之乐是人生“元自有个乐”的本体和“且就实处做工夫”的工夫的统一。如此理解的孔颜之乐,建基于宋代理学彰显的儒学“万物一体”世界观。“万物一体”的恰当内涵在于它的本体意义,而非境界意义。孔颜之乐与“万物一体”世界观的耦合关系可以从两方面予以说明:一是二程、朱熹对于颜子之乐与曾点之乐所进行的自觉和到位的区分;二是孔颜之乐的话题兴起与儒学的世界观建构在宋代的历史同步。如果把孔颜之乐作为儒学“万物一体”世界观的意义表征的话,那么,它的美学意义在于表明,审美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主观性的精神生活,也是每一个人本体性的在世状态,后者可以概括为“人生本体即是一乐”或“人生即审美”的命题。如此理解孔颜之乐的美学内涵,既可以使中国古代美学研究走出境界论的主流思维,也可以接应西方美学从柏拉图主义美学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新变。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