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步走出了过去传统的模式,将有计划置于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使得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就是在改革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消费和积累同时膨胀。中央把“总需求与总供给必须平衡”作为制订“七五”计划的重要原则之一,这是最大的宏观管理,也是目前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自由市场经济不同,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情况下,结构性的不平衡也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结构性的不平衡,表现在不适当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但是,过去我们在理论上仅重视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研究,在实践上对供求平衡的宏观控制也只是偏重于总量平衡控制。其实,要真正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仅在数量上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供求结构上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总量平衡分析和控制,还必须对结构平衡进行分析和控制。 一、供求结构平衡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宏观控制的根本目标 国民经济活动的本质是一个再生产过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也是在这个再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控制的根本目标,应该从再生产过程中去认识。 社会再生产中的供给,是指在既定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可供销售的物质产品及劳务技术的数量;而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需求,则是指社会对物资、劳务及技术等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商品的二重性,产品一经生产出来,便形成社会再生产中和供给与需求相适应的对立统一的两种运动。一种  相似文献   

3.
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新课题,它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中居于核心的地位,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4.
一 需求导向型经济和供给导向型经济是相对应的不同经济发展类型。供给导向型经济,是指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主要受供给的支配和制约。需求导向型经济,是指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受需求的支配和制约。简单地讲,供给导向型经济就是由供给推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发展式经济,需求导向型经济就是由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拉动发展式经济。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经济总量平衡,为保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进而保证经济正常增长和发展,必须使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大致的平衡,这就需要不断的对它们进行调控。调控…  相似文献   

5.
一、外汇平衡与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平衡之间的矛盾在开放条件下,净出口、净资金流入、净侨汇收入、净入境者支出,可以列入总需求一方。它们如果是正值,表明社会总需求增加。从收入流量的角度来分析,如果国内需求和国内供给已经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只要存在着正值的净出口、净资金流入、净侨汇收入、净入境者支出,在同一时期内,国内供给并不因此而增大,但对消费品的需求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却会增大,其结果必定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相似文献   

6.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宏观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应有的主题。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两个方面。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在理论上仅重视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研究,在实践上对供求平衡的宏观控制也偏重于总量平衡控制。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研究,虽然在方法上比我们更为注意进行动态分析和定量分析,但也仅仅局限于总量平衡的描述。其实,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仅在数量上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而想单纯凭  相似文献   

7.
一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可以有不同的组合状态,各种不同的组合 状态所引起的经济后果是极不相同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国民经济运行正常,经济发展稳定;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国民经济运行不稳,经济增长波动。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通常又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在这种状态下,轻则出现经济萎缩,重则出现经济危机;一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这种状态下,轻则出现物资供应紧张,重则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与否,是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可观测变量,关系国民经济运行稳定与否,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首先就在于不断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均衡,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谈到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时指出:“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积累和消费保持适当的比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这是保证经济比例关系协调、社会再生产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明的社会再生产的现实条件,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就是要阐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因此,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理论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中的具体运用,很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一研究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是以顺利通过社会流通过程为前提的。如果在社会流通过程中,一方面社会生产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能够顺利卖出,  相似文献   

9.
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力争社会总需求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给就是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社会总需求就是由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的购买力总量。要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就必须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使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与商品物资的可供量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总供给划分为全总供给、意愿总供给、现实总供给和闲置(过剩)总供给;将总需求划分为全总需求、意愿总需求、现实总需求和闲置(过剩)总需求。论述了各类总供给与各类总需求的相互关系,认为现实总供给恒等于现实总需求,其他类型的总供给与其他类型的总需求则经常不相等。认为应以现实总供给与现实总需求的量,作为判断一国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标准。各国在任何时期里的总供求都是均衡的,但是,存在着高质量均衡与低质量均衡的区别。具体地讨论了判断一个国家的总供求是否达到高质量均衡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货币供应量合理与否,关系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问题。而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与否,又关系到宏观经济能否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问题。基于此,货币发行量的探讨,不能不从社会经济的多元关系中.去分析、研究它们各自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一、货币供应量的宏观系统及其相关系统平衡的关系 (一)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总资金的运  相似文献   

12.
对一国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总需求和总供给状况的判断,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依据。所以,考察我国现实条件下需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可以认识我国现实经济状况,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 我国社会总需求的状况及其成因 我们首先考察社会需求总量的主要特点。一般而言,总需求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两种状况,一种是总需求膨胀,即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另一种是总需求不足,即总需求严重小于总供给。从理论上说,由于总需求的膨胀与不足反映着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总需求的状况可以用供需差额或供需差率来表示。但事实上,供需差额或供需差率作为经济运行过程中多种矛盾互相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中,“投资”具有“二重性”,即同时具备需求和供给的属性,因此供给侧问题和需求侧问题交织在一起。分析宏观经济结构,不仅关涉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结构演变,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两者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我国宏观经济问题的复杂性所在。本文将投入产出分析改造为一种新的结构性分析,以增加值的形式表示经济联系,从而直接建立了总需求结构与总供给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使生产技术结构隐含其中,为研究宏观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总需求和总供给结构的平衡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结构性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获得高速的增长,但同时也导致了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结构的形成。在需求侧,投资和净出口的比重上升,消费比重下降;在供给侧,部门内以及部门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且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正相关。所以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问题从结构意义上而言是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改善经济增长质量主要是改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投资需求是构成社会总需求的重要宏观经济变量。投资需求虽然在数量上小于消费需求,但它却是总需求中最易变动并且波动很大的部分,它的波动会通过乘数过程而引起总需求乃至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的巨大波动。因此,作为调节投资需求的投资政策,是稳定总需求增长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投资政策通过对投资总量的约束和调整,可以有效地保持总需求稳定增长,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一般来说,总需求的过大波动如果没有投资政策的作用,是很难稳定下来的。因此,为了稳定总需求增长和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必须要制定和使用科学的投资政策。  相似文献   

15.
一、宏观控制的实质宏观控制的重要任务就是调节和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也就是要搞好国民收入总供给同由积累资金和消费基金所形成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平衡问题,包括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四大平衡,也包括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一般地说,财政平衡是信贷平衡的基础。物资供求平衡是财政、信贷平衡的物质基础。财政、信贷之间的平衡,反映的是资金内部平衡关系;财政、信贷、外汇之间的平衡,反映的是财力平衡关系;财政、信贷、外汇  相似文献   

16.
一、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关键在于控制货币供给量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匀速发展需要以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为前提条件。在社会总体供需均衡与失衡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在社会总需求上,如何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来保持社会总体供需的均衡,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经济问题。社会总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量,它直接由政府或银行提供的货币形成。货币一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中,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是并存的。因此,在控制总需求规模和提高总供给水平的同时,还必须对总需求结构和总供给结构进行调节,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的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于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在总需求膨胀的背景下,增加总供给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提高积累效果而不是积累率,从而一方面有利于对总需求规模的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促进总供给水平的提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经济体制转轨为前提条件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找到一条合辙的轨迹,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制度要有创新。对我国当前极具现实意义的制度创新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机制和转变政府经济职能。  相似文献   

18.
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强化我国财政宏观调控力度刘邦驰,梁宝柱财政历来是世界各国政府干预经济,影响社会经济活动,调节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矛盾的最基本手段。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财政的职能作用,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一、保持社会总需求同社会总供给之间相适应乃是宏观经济实施有效控 制的根本性措施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平衡问题,而计划需要解决的平衡问题,首先而且主要是保证总量平衡,即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相对平衡,使社会产品的总供给量同社会总需求量之间相适应。要保持总量平衡,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必须与我国国力相适应;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与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4,(9):55-59
价格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经济能否健康运行的重要指标。价格水平过高或过低,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因而,稳定价格水平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之一。通过分析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并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管理历史,不难发现:"政府作为"对于价格水平问题往往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影响价格水平高低的原因很多,但价格水平出问题,实际上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所致。因此,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平衡,是长效解决价格问题的不二法门。而供需平衡是通过市场均衡实现的,因而在处理价格水平问题上,政府应从自身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着眼,进行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