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加,正是在此状况下出现了是就业优先还是经济增长优先这样的问题。许多学者指出,就业优先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最主要目标,更有媒体称这种就业优先的思路凸现了发展中的“民生信号”。  相似文献   

2.
青年失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成为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的现实课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多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不协调和高校教育模式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成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于就业困难。一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和大学毕业生沦为边缘群体事件频发。2012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步入就业市场,未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90后”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发展问题也就是“90后”的发展问题。因此,要研究“90后”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建立与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就业社会政策和创业教育制度等相关政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解决房地产问题不光是开发商赚钱不赚钱的问题,而是解决对经济的拉动问题,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不是通胀,是就业。过度打压房地产业,首先倒霉的是贫困地区和农民工。  相似文献   

4.
经济和社会发展,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各个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就业率不仅关乎着院校的生存发展,也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就业”看“技能”,“技能”看“做人”,做人的成败缘由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也成了政治任务。所以,“思想政治”亦成为校园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解决房地产问题不光是开发商赚钱不赚钱的问题,而是解决对经济的拉动问题,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不是通胀,是就业。过度打压房地产业,首先倒霉的是贫困地区和农民工。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解决好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心愿,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文中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别从供给、需求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乡镇企业的成长与壮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解决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合理价值取向和新经济结构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寄予了国人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厚望。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愈加成熟、社会竞争的  相似文献   

8.
就业问题正在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关注就业问题的本质就是关注民生问题,而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本质就是维护民生。平等就业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但社会中就业市场的歧视行为大量存在。在认真调查、研究、总结我国促进就业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7年8月30日,审议并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这对于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实现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快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劳动者的就业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必然存在着相对应的关系,而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劳动者是否有更积极的推动效应和意义,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可以说,解决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稳定经济增长,保证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与青年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问题不仅是青年期人生发展特殊课题的一种内在规定,而且是社会的一种外在规定。青年问题不是青年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本文从和谐社会视角来谈青年发展问题,提出青年是社会问题的主体人群,青年发展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议题”。我们必须重视青年问题,如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偏差行为、传媒问题、组织问题等,从认识青年、审视社会对待青年的方式来解决青年问题,从价值与利益“双重导向”促进青年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学生的一大难题,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更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就当前就业紧缩的形势来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当前党和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头等大事。各方面应统筹协调,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郭宜勇 《职业》2018,(10):76-77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政府在培育更多优质就业岗位的同时,重中之重是帮助劳动者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通过就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来实现体面就业、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政府应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相似文献   

13.
职业指导实践的若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琪 《职业》2011,(24):24-25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难成为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做好就业工作,是摆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面前极其艰巨、重要的工作任务,关系到国家的人才战略与社会和谐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和谐、幸福、美满。因此进一步深化职业指导工作,不断改革与实践职业指导工作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辉荣  陈展 《职业时空》2008,4(8):183-183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农民工进城打工后又一社会热点和焦点。党的十七大通过了《就业促进法》,旨在保护社会各阶层的劳动权利,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和谐发展。高校为了应对学生就业危机,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举行人才招聘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学生的就业难症结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企业招人难的“尴尬事件”还在上演。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基础决定了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和就业制度改革则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引人注目。因此 ,对我国就业问题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新经济社会学”学派一直强调个人的经济行动———包括就业和求职活动———都是“嵌入”(embedded)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 ,因此在研究就业问题时不应忽略社会网络的作用 (Granovetter,1 985 )。自从格拉诺维特 (Granovetter,1 973,1 974)创造性地研究了个人社会网络关系 ,特别是弱关系 (weak…  相似文献   

16.
★当生存权和财富权发生冲突的时候,生存权优先。这种“倾斜保护”的取向,是希望以明确的价值偏好来达到实际经济和企业生活中的平衡。当然,“弱者优先”必须有一个度的把握,弱者的生存问题只能伴随发展问题的解决而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的历史面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正面对着一个迫切的理论问题:市场经济是如何形成的?市场经济应该以什么为基础?最近几年关于市场经济的辩论,经常迅速演化为“口水战”,和这一理论问题没有获得解决多少有些关系。比如,一个相当“主流”的论调是:计划经济的后果是相对平等、绝对贫困,市场经济则必然导致不平等,但创造了财富。当今中国的经济成就,是少数“企业家”和“富人”创造的,工人、农民等等“都不算数”,因此要容忍不平等,保护富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样才能发展经济,最后使全社会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中国一个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成为大学生挥之不去的困扰。综合近几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他们对于就业难的原因、解决措施大多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加上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诸多法律问题,如就业歧视、招聘欺诈、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签订中的不公平等。这些问题的背后又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解剖这些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当然,这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公有制企业中女职工的失业及再就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随着企业体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而公有制企业女职工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根据对经济体制改革不同进度地区的城镇女工就业状况的数据分析,表明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就业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是与经济改革的进程同步的。在这当中,体制转换是其深层因素,企业经营和效益是直接因素,女工个人素质则是主观因素。目前解决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就业问题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就业机制的基础上来实现和保障女职工的就业权利。具体包括规范企业的劳动关系以保障女工劳动权益;完善劳动力市场并加强失业女工再就业的指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女职工的自身素质等。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工会三方各负其责并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