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旅游审美知觉体验是旅游审美认识论的一种重要方法.诞生于20世纪初的格式塔心理学是知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观点是强调知觉经验的整体性、异质同构和"动力场"理论.在旅游审美心理层面的知觉过程中包涵着诸多格式塔要素.通过对这些格式塔要素相关特性的分析,旅游规划工作者可以在规划过程中更好地处理局部与整体、节奏与景点、个别感官与综合感官等多项关系,从而帮助旅游者达到旅游审美体验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情感性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性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都不悖于此。当代的体验美学理论是对审美活动的情感性解释的最深刻也最充分的理论。然而 ,东西方的艺术花园何以摇曳着它们各自独特的风姿呢 ?从东西方艺术理论的阐释中 ,从东西方艺术文本的存在体式中 ,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东西方审美体验方式的不同。把审美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较时 ,情感性与形象性不仅是审美活动最根本的特性 ,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鲜明的特性。当把东西方传统审美文化活动相对照时 ,“悟”与“思”这两种审美体验方式就成为东西方审美活动相区别的鲜明特色。就…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为什么需要美”作为文章的出发点,论述了审美功能和审美的自觉目的性。作者通过分析人类审美历史即早期人类的审美,自然向人生成的审美和按美的规律生产这三个阶段,阐明了审美活动的价值属性,认为,审美活动的最直接的意义在于使个体人格的感情、意志等心理活动从日常的功利性、工具性的约束中解脱出来,升华到一个独立的、更高的境界;通过分析审美活动中的情感启示、感觉体验和理性渗透,阐明了审美活动的价值构成。总之,审美活动的价值属性和价值构成的分析充分地揭示了审美活动与主体人格自觉建构的内在逻辑性。  相似文献   

4.
在"强制阐释论"与"公共阐释论"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这就是审美活动作为流畅的时间意识或时间视域。在这一前牵后挂、晕圈化的愉悦过程中,审美主体始终指向审美对象,且这一时间意识是由审美主体与特定的、高度固化而不可能进行化约、改易的构成艺术作品诸因素之间的空间性关系所奠基的。西方当代文论中的"强制阐释论"倾向就是以科学主义的无时间性、非时间性来僭越审美活动的时间性,取消了审美活动作为时间意识的流畅性及其空间构成的固化。就"公共阐释论"而言,不管是个体的还是群体性的针对文本的审美活动,都会呈显原发性的、前反思的、前理论的公共状态,而且这一公共状态的内在机制正是"同时性",也就是高度固化的、时间意识相位完全一致的审美活动作为域状时间在不同审美主体之上的演历,文本自身的意蕴与阐释活动自身的意义皆然,审美共同体的产生正是审美时间视域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体验经济中的体验设计理念运用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强调对旅游主体的知觉特性研究,提出"旅游景观体验式规划设计的主题化设计方法".试图扭转原有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仅仅关注客观物像与开发商意图的模式,拓展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试论当前中国影视文化的"消解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中国影视遵循"消解"的后现代主义精神,站在"看客"或"记录者"的位置上,采取复制、蒙太奇拼贴、网络综合等多种手段解构传统,消解理性意义,造成了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大众化、身体化.这种倾向既破坏了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又加剧了后现代人群堕落为"单向度人"的趋势,迫使中国影视界开始思考影视文化负载的真正使命,注意协调古典美学理念和后现代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4,(4):109-115
在康德《实用人类学》中存在着极为丰富、深刻、透辟的时间性美学思想,他不仅认为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开启并完善地持存着人类的兴发性经验,而且从内时间意识是否流畅的构成角度对比了审美活动与科学认知活动的区别。康德还把审美活动置于"生活-之中",为审美价值在时间性的绽出上觅得坚实之所,并把这种时机化实现于流畅的审美活动所呈现的内时间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8.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与社会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岳川 《求是学刊》2001,28(6):21-28
文章通过对法国著名思想家梅洛 -庞蒂哲学和社会理论的阐释 ,指出其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 :将“知觉”和“身体”概念上升到存在本体论地位加以界定 ,从而使“身体”成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的重要话语 ;对社会文化中的“语言”、“我思”、“自由”的开放性描述 ,使其哲学成为吁求人道与自由、博爱与民主、尊严与公正的社会实践理论 ;他的审美艺术理论深刻解答了审美超越性和现代艺术的社会价值归属问题 ,对艺术真理性也做出了有相当深度的阐释 ,受到学术界的全新关注。  相似文献   

9.
论旅游审美与导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维珍 《学术交流》2007,(1):122-124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审美文化包括自然审美文化、社会审美文化和艺术审美文化三种类型。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旅游审美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旅游审美实质和旅游审美价值的差异。导游员在旅游活动中是审美信息的传递者和审美活动的调节者,作为沟通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的服务中介,对于提高游客旅游审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嵇山 《学习与探索》2007,2(3):178-184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有其逻辑起点,确定这一逻辑起点是决定某一学科理论建构的成败的关键之处。艺术形象的创造是文艺审美这一运动形式的逻辑起点,但并不是说它是文艺理论研究的全部内容与唯一形态。中国现代文艺审美活动的逻辑起点是代表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象,对"社会主义新人"等艺术形象的创造、欣赏、批评等是中国现代文论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在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借鉴、综合,以扬弃、转化为必要环节,创造感人肺腑、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1.
张器友 《唐都学刊》2007,23(1):102-109
在贺敬之近七十年的创作道路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大体表现出结合状态,就整体而言,更多地倾向于革命浪漫主义。他立足民族的土壤,置身于世界范围内的“底层潮流”,在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思想和感情相融合前提下的主体性张扬;以“大我”主导审美倾向,努力创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的抒情形象;熔过去、现在、未来于一炉,并且倾向于未来的思情取向,等等,都表明他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杰出的革命浪漫主义歌者。  相似文献   

12.
审美物化论     
张晶 《求是学刊》2004,31(3):89-94
"物化"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渊源有自又有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的范畴,对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和理论都有深刻的影响。"物化"与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有接近之处,却又有其不同的美学内涵;与中国美学中的"感物"、"感兴"等范畴有密切联系,但又并不等同。"物化"是指主体进入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高峰时,在感觉和意识中与客体完全融合为一、无法分辨物我关系的至高境界。在中华传统艺术领域中,"物化"是诗词书法艺术家审美体验中物我两忘、而将主体的灵性和对象的物性化而为一的极致之境。  相似文献   

13.
艺术直觉与艺术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炳社 《唐都学刊》2005,21(1):151-155
艺术直觉就是主体不借助于逻辑思维程序和经验积累 ,直接洞察某一现象的社会涵义、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能力。艺术家具有这种特别敏锐的生活洞察力。艺术直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感性性和情感性、模糊性和转化性、直接性和整体性。艺术直觉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在艺术创造的实施阶段 ,艺术直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艺术活动过程中 ,艺术直觉是在隐存状态中协助艺术家进行理性认识的。艺术直觉能够以“思维的感觉”帮助艺术家迅速准确地把握审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 ,并能够以“直接领悟”审美客体本质 ,帮助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4.
王世海 《唐都学刊》2014,(2):114-119
真趣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美学内涵及审美特征也有所变化.真主要指真实、真诚以及因真反假的内涵.真趣概念起初指诗文反映出的真实义理,物象中存有的自然道理,宋元逐渐突出了本真性情的义涵指向;明代李贽、三袁等主要论述并建立起真趣概念的理论内涵,强调了真趣概念的本真性、自由性和灵慧性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 suggest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risk perception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 There is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perceived risk is generally biased and that perception of risk influences behavior. Perception of risk can be endogenous. It is therefore more appropriate to instrument risk perception.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perception of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driving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predicted risk perception and driving behavior. We survey a sample of license-holders, half of whom are drivers with a past conviction for impaired driving, the other half or control group without such conviction. Predicted perceptual biases are shown to influence actual driving behavior.
Georges DionneEmail: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n explanation of the role of aesthetic patterning in human action needs to be part of any “qualitative” social theory. It urges the social sciences to move beyond contextualism and to see art as visual, acoustic and other media that lead to heightened sensory percept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feelings through symbols. The article surveys the argument that art provides a basic model of how the self learns to interact with external environments; and the complementary thesis that art could be seen as integral to the emergence of systems of human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and economy. Ornamentation and stylization are advanced as two concrete devices through which human attention is captured and experience is ordered through aesthetic patterns.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art offers the social sciences a meaningful account of the perceptual or “qualitative” dimensions of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that this is much needed today.  相似文献   

17.
对民法"物"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艳琴 《学术交流》2003,5(1):29-33
以罗马法、法国法为代表的采广义“物”的概念和以德国法、日本法为代表的采“物必有体”的看法各有利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物”的概念已呈明显的扩张趋势。因而现代民法上的物应采广义之概念而物权法上的“物”特别是所有权应以有体物为原则 ,无体物为例外  相似文献   

18.
魏玉川 《唐都学刊》2002,18(1):104-106
在叙事文本中 ,“照应”的写作方法具有“双质同构”的美学特性 ,一方面具有结构文章的意义 ,另一方面还具有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意趣 ,有着美学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宋世明 《求是学刊》2006,33(3):120-124
“为艺术而艺术”观念在发展流变过程中表现出了审美现代性的努力方向和内在矛盾性。它首先是在艺术自律过程中出现的,具有艺术的独立性精神和否定立场;其次它是在反抗资产阶级日常生活中提出来的,其对应面是为艺术而生活,因此体现为一种艺术的实践方式;最后,它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审美观念。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语境里,重提“为艺术而艺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02,(1):141-148
陈寿的《三国志》不仅求真兼善 ,还有追求奇美的倾向。他通过以奇语评奇人 ,以奇貌显奇人 ,以奇言写奇人 ,以奇事状奇人等艺术方法 ,再现了三国时代纵横天下、建功立业的奇人群象的奇美光彩。这种奇美追求对后代三国题材作品的审美倾向影响颇为深远 ,更成为《三国演义》奇美艺术风格的史传渊源。探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奇美风格源流关系 ,可突破以往只关注二者人物、事件相关性的局限 ,而从思维方式、审美理想、美学风格等层面探讨《三国演义》乃至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