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苏、皖两省的839份实地调研数据,结合环境素养理论和行动阶段理论,将行为意向分为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两个阶段,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环境素养对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环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环境价值观、环境责任感、环境问题感知和环境行为技能,均通过绿色消费意向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符合行动阶段理论的影响机理。其中,环境价值观通过绿色消费执行意向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责任感、环境行为技能通过绿色消费目标意向和绿色消费执行意向两个中介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并且绿色消费目标意向显著影响绿色消费执行意向;环境问题感知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则遵循“环境问题感知 绿色消费目标意向 绿色消费执行意向 绿色消费行为”的路径,且对绿色消费行为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为进一步促进绿色消费行为,文章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反讽话语说话人的意向及其常规推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话人意向是言语交际的目的,也是构成话语意义的基础和核心.以"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为理论框架, 通过分析反讽话语说话人的意向及其常规推理的机理, 认为反讽话语说话人的意向及其常规推理是人们对语境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即相邻/相似关系的认知加工和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否定性行动”的存在性在行动哲学中一直备受质疑。以克拉克为代表的否定派宣称它不可能是行动,而以摩塞尔为代表的肯定派则认可它的存在性。梳理和分析两派的观点与论证,可以发现争论的焦点在于“否定性行动”能否指称外在事件。通过反驳否定派的两种典型论证,对“否定性行动”的可能性问题作出如下结论: 如果坚持行动的事件因果论进路,那么“否定性行动”只能退化为一种指称肯定性行动的否定性描述; 若允许基于意图因果的心理行动,则“否定性行动”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行动类型而存在。  相似文献   

4.
以现象学意识分析的方法 ,从第一人称视点对死亡意识进行分析 ,将死亡作为自我存在的否定来处理。现象学的分析表明 ,“自我”属于意识所构造的意向对象之意义;自我存在的观念是作为意向对象之意义的原信念而得以确立的;而自我存在的否定,即“我”的死亡观念则是这一原信念的变样。这意味着 ,“我”的死亡观念奠基于自我观念 ,后者对于前者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是在先的  相似文献   

5.
对团购网站而言,提高网络团购消费者的网站忠诚度能够使团购网站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社会性因素影响着网络团购消费者的再购意向,文章以阶层反应理论的门德尔松模式为理论基础,研究社会性因素对网络团购再购意向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证明,社会临场感通过两条路径影响网络团购消费者的再购意向:一是社会临场感直接正向显著影响网络团购再购意向,二是社会临场感以情绪维度的愉悦度为中介变量间接正向显著影响网络团购再购意向,情绪维度的唤醒度对社会临场感与网络团购再购意向之间的关系无中介作用.团购网站可以通过设计网站的社会性要素,改善消费者的社会临场感来提升消费者的再购意向.  相似文献   

6.
专名指达对象何以可能,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经典理论都着眼于通过对“专名”本身的界定来寻求这个“可能”的合法性,但是这样的努力却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在该问题的探究中引入行动理论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专名与对象之问运用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对专名的摹状词理论和因果链条命名理论的整合。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创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创业行为理论和创业事件理论,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建立失地农民创业的“意向—情境—行为”理论模型,挖掘失地农民创业行为产生的影响机理,并通过样本数据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内驱因素,主要通过渴求知觉和可行知觉起作用;征地情境调节着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间的关系,征地区位、创业政策对创业意向与行为关系的调节显著,安置方式对创业意向与行为关系的调节不显著,补偿金额对创业意向与行为关系的调节呈边际递减趋势。因此,应培育失地农民创业意向,引导其创业行为;同时制定失地农民创业政策,促进其创业行为。  相似文献   

8.
不自制是一个古老而又艰深的哲学问题.戴维森的研究为不自制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可贵的进路.不自制是非理性的两大情形之一,它与戴维森的合理性理论、行动理论、意义理论和真理论都密切相关.戴维森通过引入行动哲学中的因果解释理论来解决不自制问题,从而一方面拓展了当代分析哲学的问题域,另一方面也消解了一个似是而非的非理性悖论.  相似文献   

9.
个体之间形成的集体意向引起了集体行动.但仅用个体意向间结成的特定关系来解释集体意向是不够的,还需说明个体在不同选择面前为何愿意调整自己的个体意向去参与集体行动,而不是选择单独行动.通过对个体决策过程的分析,认为集体意向是个体在博弈过程中实现的均衡状态.实现均衡的同时,个体之间也产生了交互知识,并构成了集体意向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将意向性刻画为意识的本质特征,并对意向性结构进行了详 细分析。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进行了区分,从而为我们理解现象学的 “存在论” 与 “认识论”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线索。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中的 “本质直观”的方法及其理论困 难,体现在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的分析以及意向对象的分析中。而这样的困难使得胡塞尔在 《大观 念》(《纯粹现象学通论》的简称)中重新对意向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意向行为 (Noesis ) -意向 对象 (Noema)结构,其中将意义与存在问题相关联,深化了现象学的关键主题,从而为我们理解胡 塞尔的存在论与认识论 (存在与意义)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论“意志”概念的不适宜性及“意向”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心理学中,一般将心理过程划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迄今为止,心理学对认知过程及情感过程都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而对意志过程则没有确定的研究成果。究其原因,就是将意志作为与认知及情感相并列的三大心理现象之一存在着不适宜性、对此,我们应从深入剖析“意志”概念入手,将“意向”定义为个体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心理反应倾向,用“意向”概念替代“意志”概念,并且根据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把意向视为一个系统,分别从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考察意向、内驱力、动机之间的关系,同时构建意向系统的基本结构,以期使意向也与认知、情感一样是一个丰满的机体。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能动者的人机合作是当前人机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人与机器作为能动者能够实现交流、协同与合作。为了实现更加有效和优质的人机合作,应当建构集体能动性。这种建构是可能的,因为人机合作满足集体行动、集体意向和共同结果这三个建构条件。人机合作中集体能动性的建构包括认知维度和行为维度。认知维度借用“我们-模式”和“共享意向”理论内在解释人机合作中的集体能动性;行为维度借用联合行动模型和随附关系理论观察和模拟外部行动从而建构人机合作中的集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意向性是人的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意向联系着言语与现实世界,人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意向,反映自己的意识活动。意向性首先是精神哲学研究最为深入的哲学概念,后来被语言哲学家用到语言哲学的研究之中。通过对于意向性和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状况的介绍,分析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提出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理论得以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进而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4.
斯金纳的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核心观念是由柯林伍德首倡的“问答逻辑”。“问答逻辑”认为,答案和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理解作品的前提是理解著作家的问题即意向。借助乔治·J·E格拉肖的现实文本和意向文本区分理论,指出关注意向文本及相关元素是解析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基于变量操控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探讨了卷入程度、感知可获性、确定性/不确定性、消费者感知效力和社会规则对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态度及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卷入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及消费者感知效力对消费者对于购买绿色产品的态度有强烈的正向影响,并依次与购买意向强相关;低水平的感知可获性则解释了为什么尽管消费者态度可能是积极的,但购买意向保持在较低水平;而社会规则解释了尽管个人态度是消极的却仍可能产生购买意向的情况.政策制定者应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类群,有效弥补“态度一行为意向”差距并促进绿色产品消费.  相似文献   

16.
感知价值是行为意向的关键前置因素,为促使游客表现出更多的环境负责行为,缓解日益凸显的生态景区环境问题,研究生态旅游景区游客的感知价值对其环境负责行为意向的影响意义重大.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地,构建了游客感知价值对其环境负责行为意向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1)生态旅游者的环境负责行为意向包括知识支持、一般负责、经济行动和主动保护四个维度.(2)生态旅游者感知价值中的服务价值、环境价值、情感价值和成本价值均直接显著影响其环境负责行为意向,而功能价值除外.(3)依据路径系数大小,对生态旅游者环境负责行为意向影响程度最高的是服务价值,其次是成本价值和情感价值.基于上述结论,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应将生态旅游者的感知价值作为突破口,以改进景区“服务”为工作重心,切实提升服务质量,从而以上升的感知价值促发游客表现出更多的环境负责行为.  相似文献   

17.
在行动理论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困难,即给出一种对于行动的分析以使行动在这种分析下既是有原因的,同时又可以被看成是行动者自己的行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尝试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即按照"自己运动"来分析行动。就是说,一方面,把行动看成是某种运动,以使行动可以在因果语言中获得表述。另一方面,把这种能够作为行动的解释参照的运动,限定在"自己运动"这种特殊形式上,以此来保证行动者在行动分析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行动”意识之于教育实践的根本旨趣在于消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张力,还教育以创造生成的本性。基于行动理论的内涵,反思教育行动的发生机制——行动与实践是“互感”的人类创始性活动,教育行动与教育实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需要将教育实践统合于行动的“范畴”,从而打破教育实践的唯理论惯性,将教育实践看作是人与人直面相对、相互影响并具有创新精神的行动过程。〖JP2〗同时,教育行动兼具主体性、交往性、生成性和公共性等属性,因此,基于“行动”的教育实践的建构策略在于以批判反思、探究创新和智慧建构行动规约,凸显教育的个性化培养和创造性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城市老年人居住意向的问卷调查 ,归纳出老年人的理想居住模式 ,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设想”,以此探讨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以人为设计的主体 ,以人的需求为设计的依据”是本文试图传达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除了意向主义解释,集体意向在非意向论、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现象学中展现出了多幅面孔,它们对集体意向相互印证。在广泛的意义上,集体意向可被分为为四种类型:累积型集体意向、弱规范性集体意向、非规范性集体意向和静默式集体意向。集体意向是人们在生活世界中必然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