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叙事文学批评观念不断演进,经历了从"道统"到"悲剧"的转型过程.时至近代,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促成了中国叙事文学批评观念的现代性转型.对《<红楼梦>评论》"悲剧"批评观念出现的前因后果及其现代性转型的意义与影响的论证,需要从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在历史与文化的语境中加以考究.  相似文献   

2.
选择与会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文化的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转型伴随着文化自觉,这是文化现代性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主体和客体会通重构、整合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蕴,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制度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文化传统的消极方面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曲折坎坷,留下了思想文化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的大变局过程中,近代西方文化大举"东渐",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濡化。这一文化背景对近代救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使近代救灾思想具有了某些现代性特征。文中从近代救灾思想的现代性特征、近代救灾思想的形成原因以及局限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粗线条地勾勒出近代救灾思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妇女社团从萌芽出现到成立发展分别经历了:萌芽胚胎期、生长繁荣期、趋近大众期及曲折奋斗期等不同阶段。其中,五四时期的妇女社团处于趋近大众的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本文拟从经济基础形成、社会思潮渲染、妇女运动影响及社团文化熏陶等四个主要因素,对五四时期妇女社团的兴起及其条件作具体考察,并分析其在近代中国妇女运动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对社会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以来的对外开放,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炮舰淫威的压力下被迫开始的。150多年来,中国从封闭到半殖民地性质的、被迫的、不平等的对外开放,到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开放,到如今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中国近代以来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基督教是在西力东渐的背景下传入近代中国的。因此,宗教文化与政治成为近代中国人看待基督教的两个重要视角。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曾国藩对基督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卫道"对抗到正视其宗教地位的过程;从政治的角度看,曾国藩主张承认传教特权、限制基督教约外侵权,最终希望修改传教条约。总体而论,曾国藩的基督教观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存在自身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现代性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指出了现代性是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全球化特性.从狭义上来看,它主要是指自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到20世纪中叶的现代性,其本质是追求一种统一、一致、绝对和确定性,一言蔽之,就是追求秩序,反对和抵触混乱、差异和矛盾;而从广义上来看,由于"现代"和"现代性"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现代性"并非只有在"现代"才存在;虽然"现代"是包括近代、现代和后现代,但"现代性"却早在封建社会(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的母体内已经孕育成长.所以,"现代性"应当包括封建社会后期(包括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近代、现代、后现代和现代化五个方面.它们既有相互独立、断裂的一面,又有相互继承、互渗的一面.现代性具有一个不断敞开的视界,是开放性的.它是瞬间性、流动性、未定性、水恒性和不变性的对立统一的、丰富、复杂、多样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在探索国家、民族出路的过程中,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之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现了转型。其转变经历了鸦片战争后的起始阶段,太平天国开始至辛亥革命期间的进一步转变以及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的最后整合阶段,并呈现出四个特点: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民族文化心理经历了由内超越到外超越的转变,生命意识经历了从保守到知性的转变,思维方式经历了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争”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的现代化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来看都是由两条基本线索构成的:一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和超越;一是现代性精神内涵的获得.本文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及"现代性"的精神实质进行了理性的考察与分析,揭示出现代性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异质冲突,以引起人们对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作更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在形式上将我们从封建王朝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崭新的共和国形式,中国社会自此开始从形式和内容上向现代性的转变,其意义不能低估。民族国家是近代新出现的国家形式,建立民族国家是我们面临的历史任务。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从排满到五族共和的曲折,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民族认同与现代的“民族意识”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意义不在于破坏旧秩序,而在于它能否以民族国家的形式使中国进入现代国家之林,从而将中国的抗争汇入到20世纪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潮流,将中国变成世界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辛亥革命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1.
近代翻译对中国现代观念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翻译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总体上是沿着科学技术翻译、社会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线索而发展.这一阶段纷繁的翻译活动书写了中国现代性源起的轨迹,引发了中国现代性中地球模式、民族协同观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制度转型、道德规范与价值体系重构、人权观念革新、中国旧文学思想颠覆与新文学形式生成以及现代白话文建立等中国现代性的核心元素和特征.翻译的这一历史渐进性书写,发生在中西占今的交叉坐标体系上,经由全球现代化趋势和中国特定文化本根性共同作用而完成,塑造了中国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船政文化的开拓者们曾经造就亚洲最先进的近代造船基地和近代海军,培养出许多近代新型人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然而,由于清朝政府未能及时进行全面深刻的体制改革,中国近代船政创新惨遭失败;由于许多中国人深受君主专制主义观念的束缚,中国文化转型之路曲折漫长。认真吸取中国近代船政文化历史所提供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尽快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论钟馗形象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馗形象是横跨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连接古代和近代社会文化心理的重要的文学形象,它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从神化的人到人化的神两大阶段.钟馗形象的演变过程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学价值,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魔形象的发展形成过程和中华文化中的社会文化心理、文化内涵、文艺审美的演变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在教育领域,由于封建教育的巨大传统影响和西方文化所裹挟着的炮火硝烟、宗教信息,使中国教育的发展走上一条缓慢、曲折的近代化道路.概观近代中西文化教育结合的形式不外附会调和,模仿搬用和渗透改造三种情况.反映到课程方面,课程科目的变化,由增添“西艺”到“政艺兼收”到建立完整体系;课程设置结构由单一化到随意化再到趋于合理的结构体系,从而形成我国近代课程发展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大致经过了戊戌变法前的物质层面的变革、戊戌变法后的制度层面的变革和五四运动时期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变革三个阶段,但是,都未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渐探索到了发展中国新文化的正确途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形成并在此后不断丰富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文化的精神旗帜和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并经党的十五大系统阐发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文化的精神旗帜和前进方向.这是中国近代先进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次重大的历史性推进.中国近代史表明,作为中国先进政治力量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也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历史也是现代性生成、扩展和完善的历史,期间也经历着对现代性的不断反思.社会理论家们创造了把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思考人的命运结合起来的理论传统,即以人的方式理解现代性.了解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独特性和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本土性,是反思中国现代性问题的首要前提.以人的方式理解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性理论建构的有效途径,也是分析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80年中,文化变革作为中国社会总体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层面的演进过程.近代中国文化变革是在中西文化彼此冲撞而又相互交融的过程中进行的,是在外力的直接作用下被迫启动的.由于近代中国文化变革始终与救亡图存的政治主题紧密相连,因而其自身始终充满了浓重的功利情结和爱国主义精神,也由此决定了这一变革既空前激烈和急剧,同时又带有不彻底性,从而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是来自欧洲启蒙运动并迅速全球化的哲学理想,现代化是其社会图景。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初期的启蒙救亡、中期的政治遽变、"文革"后的经济建设,至今仍在现代化过程中努力前进。然而中西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形态,决定了现代性进入中国后的曲折与变形。20世纪的中国文学被捆绑在现代化之路上,其审美特质与自主精神都必然受到特定时期历史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进化论在近代传入中国时,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新文学先驱们的救亡情结使得西方进化论的渐变思想发展成了近代中国"单向直线的一元整体思维".在这种新胜于旧、"后胜于今"的思维模式之下,五四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文学都染上了浓重的激进色彩,其中文学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作家到作品,从理论到实践,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我们都能感受到新文学激进昂扬的主旋.  相似文献   

20.
先进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经历了起步、物质文化传播、制度文化传播、精神文化传播、民族化等五个阶段,凸显了文化即传播、循序渐进、民族化、时代化等基本规律,引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