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由此产生的近期和长期经济以及社会影响应高度关注,及早绸缪。经济奇迹的背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之久,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大量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奇迹与先前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经济奇迹的共同点都在于“劳动力无限供给”,即有着相对劳动生产率而言的过剩劳动力。  相似文献   

2.
观点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 《人民日报》7月12日的文章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总体小康成为现实,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国奇迹”、“中国速度”、“中国道路”等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刻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明显加大。于是,各种揣测和议论也时有出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奇迹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经济奇迹似乎成了某种流行语,反正时不时地就会听人提到。在我看来,这不是最“奇迹”的,因为所谓类似中国奇迹式的经济奇迹是早有过先例的。例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奇迹,稍后的韩国奇迹、新加坡奇迹乃至台湾和香港地区奇迹,这些经济奇迹都曾发出过很耀眼的光芒,也曾刺激和促进了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数字     
《职业》2013,(31):29-29
1000万人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透露,中国有信心实现全年就业超过1000万人。朱光耀说,中国将应对挑战,以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有充分的信心,201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7.5%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是有质量的增长。”他说,中国经济正在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增长模式转向和发展,相信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一定能够不断推进,使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GDP年增长速率每年都在两位数以上。最近,从各种渠道传来的信息均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速正在放缓,以至政府决策机构也调整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把2008年的GDP年增长目标定为8%。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其他一些国际机构最近也都降低了对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率的预期。  相似文献   

6.
三、以自主创新推进西部新型工业化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必须看到,西部的经济发展中仍面临着不少现实困难和突出矛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维系了多年后已难以再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向前,区域内部的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增长质量较差、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正阻碍着西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再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沿袭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构建和谐西部,无疑是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7.
韦森 《科学发展》2014,(2):26-29
从经济的投资、消费和出口数据看,中国经济增速确实在下行。为了保持中国经济8%的增速,我们已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经过35年的高速增长,在各行各业产能基本过剩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速正在下移。观察1950年代后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其经济高速增长后,也是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地下来。中国不能再靠高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填补了美国经济中一个由华盛顿制造的大缺口。变幻莫测的世界再次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相对于呆滞的全球经济,中国以前的增长奇迹普遍被认为走运。今天,中国却被视为威胁,并已成为失调的世界经济无法解决的众多棘手问题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9.
给社会成员每人发放一个“千元红包”的意义,并不在于每个人能获得一个“千元红包”,而在于提案认识到“在经济高速增长,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全国人民并没有同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果实”这一严峻现实。  相似文献   

10.
臧学英  王坤岩 《城市》2014,(10):14-19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对于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京津冀区域内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有目的地选择和培育若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的增长压力,有利于推动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目标。笔者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对京津冀若干城市潜在增长能力进行了现实考察,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京津冀区  相似文献   

11.
考量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必须用一种更细致的分析、更关注区域和社会发展现实的观察方法,才可能得到较为精确的判断,避免被统计数据和平均值所欺骗,也不会随便就用国际惯例或中国国情来任意概括。目前主流的“中国居民消费率太低”、“不能支撑经济高速增长”、“投资占比过高”等等观点存在着明显的统计误差或逻辑扭曲。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中国这样一个后进国家利用"后发优势",以出口导向型的赶超战略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但从增长方式来看,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这种模式所依赖的就是低成本优势,实施能源价格补贴从而扭曲能源价格就是例证。然而从200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开始,能源价格已经受制于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而且,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模式,使得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度与日俱增,可以说中国经济对石油价格非常敏感。而2008年能源价格飙升,必然造成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冲击,甚至会减缓中国经济的增速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不可否认,在中国原油进口依赖度和国际能源价格来断上涨的背景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中能源利用的低效率,严重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讨论能源问题与中国经济增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讨论外部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动物精神”驱动股市暴涨暴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半年的股市兴旺是靠一路讲鼓舞人心的“故事”讲上来的,而不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新一轮让人信服的增长模式的出现所推动的。因此,这一轮的暴跌也只是一种技术操作的结果,与中国经济基本面以及政策导向无关。  相似文献   

1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要的是深化改革。收入分配、腐败、消费比重过低、外贸不平衡等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如果将双轨制改革遗留的弊病革除掉,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经济增长会很快,产业也会继续升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作用,经济增长是可以持续的。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潜力很大,而且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收入分配会持续改善,消费比重也会提高,投资比重则会下降,并且生态环境也会随着我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结构向服务业逐渐转型以及实施环境治理而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5.
经济高增长未能带来高就业之现状,在中国已持续演绎了近20年,部分国内学者称其为“奥肯悖论”,经济高增长时就业情势都不乐观,遑论经济形势恶化时,就业形势又如何能让人乐观起来。  相似文献   

16.
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令国人振奋的消息,2007年GDP增长11.4%,国内生产总值为历史新高,同时预测2008年经济发展态势仍然是看好的。 在我们这样大好形势欢欣鼓舞的同时,在国际上有另一个声音,那就是中国的经济高增长势头还能维持多久,这种疑问频繁被国际媒体所提及,虽然没有人直接断言说中国经济可能崩溃,但是国外经济学家都善意地建议,中国的经济增长必须改变。  相似文献   

17.
改革三十年,带来的变化有多大? 对于亲身走过这三十年的国人来说,它不仅仅表现为GDP增长了14倍、平均年增长率近10%的经济奇迹,表现为从“万元户”到“万元贫困户,十万刚起步,百万才算富”的财富变迁,它更表现为我们自身,变化已经根植到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8.
郑春勇 《城市》2011,(7):68-71
相关统计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处于500美元~3000美元时,社会容易变得不稳定。但是,对天津的实证研究却并不支持这一观点,近年来天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有效地保持了城乡社会稳定。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笔者拟在分析“天津模式”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郭鸿懋 《城市》2008,(1):3-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城市化与工业化加快步伐向前推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已经步入刘易斯二元经济的转折期。然而.近30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是来自投资和净出口的推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消费率的下降固然有其发展阶段的客观原因.但毕竟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如投资增长过快、国际双顺差巨大、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等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肖林  王丹 《科学发展》2016,(4):30-37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源的劳动、资本、技术以及相关产业结构、制度环境等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不断被论证.资源要素供给质量提升、效率改善、结构优化以及制度创新将对经济增长潜力产生较大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仅反映在提高资源要素的有效供给,而且反映在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以及结构优化等方面.因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将有效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