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同胞》是她全面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其抒写"海归派"知识分子的发轫之作。在《同胞》中,赛珍珠再现了两类中国知识分子———理论家和实践主义者———当面临抉择之时,是如何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寻找自己的根源和归属感的。另外,《同胞》也是最早对待美国华裔经历的文学作品之一。《同胞》再一次证明了赛珍珠文学作品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上海>是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派"文学鼎盛时期以中国的"五卅运动"为题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关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现代社会,是近代以降日本知识分子从未中止过的步履.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同时成为作家中国认识的一种艺术样态,蔑视中国人与社会的倾向是作品的主调.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上海》是横光利一在到访中国后的1931年完成的。这是日本作家唯一一次取材于"五卅运动"创作的小说,同时也被誉为新感觉派文学的集大成之作。近代以后的日本知识分子始终没有停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探寻,小说《上海》实际上是日本知识分子从文学角度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张者的新作《桃花》是一部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在如何书写知识分子这个问题上,作者显然处在犹疑不定的状态,从而导致作品出现游离的问题。这种游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主要人物形象在坚守与逃离之间游离,其二是作者在纯文学与畅销书之间摇摆不定,力图兼顾,实则俱损。《桃花》暴露出来的问题的实质是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超拔力量的匮乏。  相似文献   

5.
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是一部揭示边缘群体困境和心声的长篇小说,在J.希利斯· 米勒的重复理论视域下,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鸡蛋""红色"意象揭示了华裔、女性和同性恋缺乏话语权的困境,重复的"落湖""逃离"情节则成为解构连锁的困境和重复的抗争、重构边缘群体身份认同的关键线索.边缘群体要构建身份认同,不在于盲从主流或强行灌输自我意愿,而需要从"真我"和相互理解中寻找力量.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和《长河》代表了中国新文学的民间立场和民间审美观念,改变了新文学偏重于知识分子自身题材的"由启蒙到革命"的狭窄性,把文学创作引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由启蒙到民间"的新天地。文章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以说明沈从文对文学史的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7.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另一部反映"美国梦"幻灭的长篇小说。在该部小说中,作家大量地运用各种象征主义手法来揭示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拟就象征手法在《夜色温柔》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代小说家陆士谔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的上海,这个时期上海的社会文化环境给他提供了从更深层来观察知识分子的外在契机,使他能够超越同时期知识分子的普遍文化心态,主动地从中心位置向边缘游离。辛亥革命前夕,他创作了被称作“清末十大谴责小说”之一的长篇小说《新上海》,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本人以及当时上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某些超越于同时代的边缘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赵锐 《金陵瞭望》2007,(10):29-29
5月9日,由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江苏省作协和作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南京作家雪静的长篇小说《旗袍》研讨会在京举行。雪静现供职于南京市文联《青春》杂志社,近年来她辛勤笔耕,创作了《梦屋》、《红肚兜》、《半杯红酒》等近十部长篇小说,均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成为南京作家的突出代表,作品曾荣获中国第二届女性文学奖入围奖、南京市政府文艺振兴奖、金陵文学奖等。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文学"中,现代历史题材的小说流行一时,受苏联作家的影响,中国作家创作了一系列宣扬革命主义的长篇小说,许多"红色经典"影响了几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这段历史的文艺政策和传播环境也对当时的现代历史题材小说提出了质疑.本文主要从传播叙事学的角度,探究杨沫<青春之歌>的创作目的和作品的传播效应,旨在揭示其前后文本修改的意图.  相似文献   

11.
《浮云》是日本作家二叶亭四迷的小说作品,作者通过明治初期的一个小人物文三丢了工作、失去恋人,小小的愿望被无情地粉碎后,成为了社会上多余的人的遭遇,反映了明治初期日本知识分子的苦恼,揭露了明治时代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单纯模仿西方社会的种种浅薄的所谓"文明开化"的现象。小说的写作深受俄国文学的影响,运用了追求内容与表现一致的言文一致体,以及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是近代文学作品中第一部反应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既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也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及性格特征。《四世同堂》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作品,表现了众多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在抗战中的不同命运,深刻地折射出传统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英国著名政治讽喻作家乔治·奥威尔的长篇小说《1984》与中国最具创造性的作家王小波的中篇小说《2010》进行了比较研究.《1984》作为《2010》的前文本,无疑为《2010》的解读提供了参照;但与此同时,《2010》的出现也丰富了读者对《1984》的理解.文章从反鸟托邦小说、黑色幽默风格和所蕴含的身体政治理论三个方面解读了两部作品的异同,通过多元共生的文本观及文学增值的现象,对比两个文本并弘扬文本所蕴藏的对自由的渴望及对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其成人气质的童话,重归古典的史诗叙述,内涵丰富的象征意蕴赢得了广大读者和社会评论家的广泛认同,并以极高的得票率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许多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的独特,无可否认,作品叙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村官"》是第一部反映执行落实"大学生村官"这个"国家战略"的长篇报告文学佳作,也是傅宁军报告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作家以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捕捉能力,展现了"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事物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价值和作为报告文学创作题材的艺术价值。对于报告题材的深度开掘、报告对象的人文关怀、文体意识的自觉回归三个方面的特征,成为这部作品独特的审美诉求。这成就了《大学生"村官"》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和"文革"时期,《林海雪原》的改编及修改,不仅是一个由"红色经典"小说逐渐演变为"样板戏"的典型过程,也反映了政治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核心和无所不在的力量,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对这一典型过程进行详细梳理,可以看出改编者在当时的政治化社会语境中,亦步亦趋、勉为其难的不自由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7.
王尔德是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作家,受东方文化影响很深,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里面充满了对东方不同国度的想象,比如把中国和日本当作他的审美乌托邦,把印度和澳大利亚当作淘金和罪犯的天堂,中东等国家充满异域情调,犹太人依然被鄙视和嘲讽。这些想象或者是为了批判当时的实用和功利主义,或者是为了彰显宗主国文化的优越性,让作品充满东方浪漫异域情调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作为宗主国文化的对立面"他者"的东方是如何被审视的。  相似文献   

18.
威廉·福克纳与阿来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作家,《喧哗与骚动》与《尘埃落定》这两部著作既有诸多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两部著作都运用了"傻子"视角,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两位作家对情欲主题作了不同表达,最终都通过一个家族不可阻挡的败落反映时代的风吹云散,成为文学经典。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叙述视角、人物设置、宗教因素、情欲主题、故乡背景等角度进行比较,解析两部作品如何运用这些因素营构出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的庞大家族故事,可以看出福克纳对阿来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短篇小说《姚内奇》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高峰长期的作品。在契诃夫描写知识分子和揭露庸俗习气为题材的作品中,它完全可以与《套中人》、《醋栗》相(?)美,是颇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作品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显示出作家成熟时期的光辉。  相似文献   

20.
《现代》作为1932—1935年上海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期刊,在坚持"非同人"立场的同时,又总体向左倾斜,故不看好自由主义和右翼作家的长篇小说。在传播接受左翼文学创作时,《现代》的传播接受者们着眼于作品的题材意义、阶级立场和创作思想,放逐对小说艺术的构思、审美价值的探讨,显示了很强的现实功利性;对于自由主义作家的作品,也以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出的立场、态度、方法作为评判的标准,以"阶级论"作为审视的标尺,认为作家的作品并不合乎时宜,接受呈现错位;对于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则演绎为文艺上的相互责难与攻讦,文本的政治视角被放大,主题与艺术价值被曲解,误读也就在所难免。这一传播接受生态反映出左翼接受者们在小说传播接受的过程中为争夺文学话语权所表现出的功利性与现实性,而非文学审美意义上的传播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