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同胞》是她全面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其抒写"海归派"知识分子的发轫之作。在《同胞》中,赛珍珠再现了两类中国知识分子———理论家和实践主义者———当面临抉择之时,是如何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寻找自己的根源和归属感的。另外,《同胞》也是最早对待美国华裔经历的文学作品之一。《同胞》再一次证明了赛珍珠文学作品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长篇小说《上海》是横光利一在到访中国后的1931年完成的。这是日本作家唯一一次取材于"五卅运动"创作的小说,同时也被誉为新感觉派文学的集大成之作。近代以后的日本知识分子始终没有停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探寻,小说《上海》实际上是日本知识分子从文学角度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和《长河》代表了中国新文学的民间立场和民间审美观念,改变了新文学偏重于知识分子自身题材的"由启蒙到革命"的狭窄性,把文学创作引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由启蒙到民间"的新天地。文章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以说明沈从文对文学史的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4.
张者的新作《桃花》是一部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在如何书写知识分子这个问题上,作者显然处在犹疑不定的状态,从而导致作品出现游离的问题。这种游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主要人物形象在坚守与逃离之间游离,其二是作者在纯文学与畅销书之间摇摆不定,力图兼顾,实则俱损。《桃花》暴露出来的问题的实质是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超拔力量的匮乏。  相似文献   

5.
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是一部揭示边缘群体困境和心声的长篇小说,在J.希利斯· 米勒的重复理论视域下,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鸡蛋""红色"意象揭示了华裔、女性和同性恋缺乏话语权的困境,重复的"落湖""逃离"情节则成为解构连锁的困境和重复的抗争、重构边缘群体身份认同的关键线索.边缘群体要构建身份认同,不在于盲从主流或强行灌输自我意愿,而需要从"真我"和相互理解中寻找力量.  相似文献   

6.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另一部反映"美国梦"幻灭的长篇小说。在该部小说中,作家大量地运用各种象征主义手法来揭示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拟就象征手法在《夜色温柔》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索尔·贝娄的两部小说《晃来晃去的人》和《赫索格》的写作题材 :日记题材和书信题材 ,进行了比较研究。《晃来晃去的人》是贝娄的第一部小说 ,有扭转当时创作风气的作用。《赫索格》是贝娄的代表作 ,其气势恢弘、挥洒自如的写作风格使贝娄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最终适应了城市荒原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赵锐 《金陵瞭望》2007,(10):29-29
5月9日,由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江苏省作协和作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南京作家雪静的长篇小说《旗袍》研讨会在京举行。雪静现供职于南京市文联《青春》杂志社,近年来她辛勤笔耕,创作了《梦屋》、《红肚兜》、《半杯红酒》等近十部长篇小说,均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成为南京作家的突出代表,作品曾荣获中国第二届女性文学奖入围奖、南京市政府文艺振兴奖、金陵文学奖等。  相似文献   

9.
近代小说家陆士谔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的上海,这个时期上海的社会文化环境给他提供了从更深层来观察知识分子的外在契机,使他能够超越同时期知识分子的普遍文化心态,主动地从中心位置向边缘游离。辛亥革命前夕,他创作了被称作“清末十大谴责小说”之一的长篇小说《新上海》,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本人以及当时上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某些超越于同时代的边缘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文学"中,现代历史题材的小说流行一时,受苏联作家的影响,中国作家创作了一系列宣扬革命主义的长篇小说,许多"红色经典"影响了几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这段历史的文艺政策和传播环境也对当时的现代历史题材小说提出了质疑.本文主要从传播叙事学的角度,探究杨沫<青春之歌>的创作目的和作品的传播效应,旨在揭示其前后文本修改的意图.  相似文献   

11.
《心》是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性作品,它通过对年轻时期知识分子的先生、K和“我”的心理描写,反映了处于当时日本社会急剧转型期的青年人对爱情与亲情、对人性善恶,及在他人和自我关系处理方面的思考,和彷徨不安的心理状态.这部作品对当今的年轻人也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教本,其教化和启迪作用值得人们去重新翻阅,从中获得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其成人气质的童话,重归古典的史诗叙述,内涵丰富的象征意蕴赢得了广大读者和社会评论家的广泛认同,并以极高的得票率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许多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的独特,无可否认,作品叙  相似文献   

13.
<上海>是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派"文学鼎盛时期以中国的"五卅运动"为题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关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现代社会,是近代以降日本知识分子从未中止过的步履.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同时成为作家中国认识的一种艺术样态,蔑视中国人与社会的倾向是作品的主调.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和"文革"时期,《林海雪原》的改编及修改,不仅是一个由"红色经典"小说逐渐演变为"样板戏"的典型过程,也反映了政治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核心和无所不在的力量,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对这一典型过程进行详细梳理,可以看出改编者在当时的政治化社会语境中,亦步亦趋、勉为其难的不自由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英国著名政治讽喻作家乔治·奥威尔的长篇小说《1984》与中国最具创造性的作家王小波的中篇小说《2010》进行了比较研究.《1984》作为《2010》的前文本,无疑为《2010》的解读提供了参照;但与此同时,《2010》的出现也丰富了读者对《1984》的理解.文章从反鸟托邦小说、黑色幽默风格和所蕴含的身体政治理论三个方面解读了两部作品的异同,通过多元共生的文本观及文学增值的现象,对比两个文本并弘扬文本所蕴藏的对自由的渴望及对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村官"》是第一部反映执行落实"大学生村官"这个"国家战略"的长篇报告文学佳作,也是傅宁军报告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作家以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捕捉能力,展现了"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事物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价值和作为报告文学创作题材的艺术价值。对于报告题材的深度开掘、报告对象的人文关怀、文体意识的自觉回归三个方面的特征,成为这部作品独特的审美诉求。这成就了《大学生"村官"》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坪往事》是著名红色题材作家张品成新创作的一部儿童题材长篇小说。作品运用全知型叙述视角与内聚焦结合的叙述手法展开叙述,故事内容完整,语言张弛有度。其叙述的突出特点,是历史真实性与小说创作虚拟特性的有机结合。正是这一有机结合,使得《王坪往事》呈现出"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叙述特点。  相似文献   

18.
巴巴拉·贝恩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大利亚民族主义运动高峰时期最有作为的妇女作家,她的作品发出了与当时以劳森和佩特森为首的男性文学主流截然不同的声音,这主要体现在她对丛林妇女生活的关注上。本文通过探讨贝恩顿长篇小说《人类的代价》中的母性主题,从而解读贝恩顿对以"伙伴情谊"为精髓的丛林男性神话的解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不同时期三部雷锋题材的电影作品《雷锋》《雷锋之歌》和《离开雷锋的日子》为个案,通过史料梳理与文本分析,揭示三部作品中不同的主题设置、内容选取和美学风格与其各自拍摄与接受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雷锋》回应了60年代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于艰难恢复之中的历史背景,同时承袭了"十七年"电影中常见的英雄成长母题;《雷锋之歌》回应了"文革"时期阶级话语不断激化以及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的历史事实;而《离开雷锋的日子》则以"仪式化"的文本方式,通过对雷锋形象中助人为乐精神的强调,实现了对文本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想象性弥合。  相似文献   

20.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一种阳刚风格的作品,而《山乡巨变》则体现出一种阴柔的风格。作家的两部长篇小说艺术风格为何截然不同? 单从作品的题材和描写的不同内容来解释是不够的,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自然写作时的心境也不同。其实,从周立波的个性和情趣来看,他更擅长于阴柔风格作品的创作。周立波在艺术创作上坚持不断地探索和追求,《山乡巨变》则是作家艺术风格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