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蓬溪宝梵寺壁画艺术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巴蜀地区蓬溪宝梵寺壁画造型特征、用线特征、用色特征、技法特征的提炼与分析,探索宝梵寺壁画独特的艺术风貌、地域特色以及象征意义等,挖掘其深层次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藕益智旭作为弘扬菩萨戒思想的积极推动者,特别推崇《梵网经》。从他的著述也不难发现,他对中国弘传菩萨戒的两大主流,即鸠摩罗什的《梵网经》和昙无谶的《菩萨戒本经》给予高度的评价和重视。智旭在道窻邀请下,开始讲解《梵网经》,随笔撰出《梵网经合注》。以《梵网经合注》的科判架构、注释体例为研究路径,从中挖掘智旭的论述态度及注释方式,藉此彰显智旭对《梵网经》内容做出的全新解读和别具一格的义理诠释。  相似文献   

3.
梵澄与尼采     
二十世纪前期关于中国出路的思考从各个方向汇成两股合力,那就是西化与保守,尼采学说就是这西化力量的重要一支,它以个人主义和价值重估为支点,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另一种经典价值尺度,与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等一道共同承担起“五四”以来的现当代文化话语权.徐梵澄在鲁迅直接影响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首译了《苏鲁支语录》等四部尼采著作.本文从四个方面首次梳理了“文化大家”梵澄与尼采的密切联系:梵澄翻译尼采前的国际尼采热和中国学界对尼采的初步介绍;梵澄翻译尼采的具体事因,尤其是来自鲁迅的督促;梵澄对尼采学说的认识和辩护;最后亦包括梵澄所译印度哲学思想对尼采的超越.本文意在阐明梵澄所译尼采对中国思想史乃至时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拓荒意义.  相似文献   

4.
“每当我独自面临绝望,不见一线光明之际,我便回到《薄伽梵歌》中去搜寻那些诗句。虽然置身于压倒一切的悲剧中,我们会微笑起来。我生命中满是外在的悲哀,但它们却未曾给我留下明显的或是不可磨灭的创伤。我以为这都得益于《薄伽梵歌》的教诲。”  相似文献   

5.
以李欧梵《上海摩登》为叙述资源,从都市文化的现代性想象、上海现代性的文学阐释和特立独行的批评风格三个方面阐述李欧梵文化批评的现代性,引导研究者对现代性构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王富仁、汪晖、钱理群等人超越了建国以来的经典鲁迅研究纲领。海外学者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呼应了这个更新,并揭示了一些从前较忽视的问题,包括鲁迅的“传统与‘抗传统’”,以及《野草》的形式创新。然而,无论是海内外学者的新尝试,还是近年来对鲁迅研究的整体性挑战和质疑,都反映出当前鲁迅研究仍缺少开拓,缺少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在古印度的《奥义书》中占主导地位的存在论是以大梵为本体的世界整体统一性理论。不仅所有事物都由大梵按其意志创生,而且大梵又是主宰万物的永生者。大梵通过自身内在矛盾的运动、调控多因素聚合,从而创生出万事万物。在相关论述中体现着深刻的矛盾论、构成论、生成论、整体涌现论的复杂系统论思想。  相似文献   

8.
美籍华人、芝加哥大学教授李欧梵博士,为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他的专著和论文,曾多次被翻译和介绍到我国。今年五月十三日,李欧梵博士应邀到我校中文系作了题为《美国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现状与方法》的讲演。 李欧梵博士认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视野要广,要形成一个“十字架”:纵向的,从传统到今天;横向的,从中国到两方,或者从西方到中国。为此,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人应该非  相似文献   

9.
敦煌p.4978《王道祭杨筠文》自1958年公诸于世,即受到海内外王梵志诗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许多学者均肯定它是辨明王梵志信有其人的珍贵资料,对弄清诗人之生平与时代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在爬梳中国古代俳谐文的源流和演进轨辙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王道祭杨筠文》为一拟体俳谐文,它在摹袭祭文的体制形式同时,又赋予作品同文体要求毫不相干的滑稽嘲讽内容,遂而与所拟文体之应用目的实现了完全的隔离。故它绝不是一条史实材料,若拿来考订王梵志的生平、时代,就难免会进入与探涉目标暌违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戏场”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 ,却最早出现在建安初的汉译佛经中 ,并在晋、唐之际的佛经中多次被使用 ,指印度的歌舞、百戏、戏剧演出场所 ;隋唐时期汉族文人的著述中多用以指与佛教有关的场所 ,宋代始用以指优戏演出场所 ,完成了它“出口转内销”的过程。汉译佛经中保存了一些梵剧史料 ,对于研究早期梵剧及其与中国戏剧的关系 ,弥足珍贵。梵剧中的“引线匠”与南宋杂剧中的“引戏”、安徽贵池傩戏中的“报台先生”酷似 ,说明梵剧对南戏进程已构成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古印度的《奥义书》中除了占主导地位的以大梵为本体的世界整体统一性理论之外,还提到或论述了世界统一于极微、"空"、风和气、"六大"和"三界",以及生命统一于气息等理论。对这些理论的挖掘,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的把握《奥义书》之后的印度哲学发展起来的种种多元实在论学说的深厚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2.
宫廷戏曲既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宫廷戏曲的研究,无论是从中国戏曲史领域还是宫廷文化的范畴,都有着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但是,宫廷戏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重要问题还远未达到全面深入。故宫学的提出,为宫廷戏曲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结合古代戏曲史和宫廷文化,论述宫廷戏曲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2009,(2):32-33
康熙年间,江西一个古老的手工艺家族前往京城谋生,凭借超凡脱俗的技艺,成为辉煌的建筑世家,占据皇家首席建筑师的席位达260年之久,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百分之二十五均出自这个家族,它成就了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段佳话。 ——世界文化遗产网  相似文献   

14.
心灵的圣殿     
以抒写劳动和爱情的赞歌步入新中国诗坛的闻捷,其力作《天山牧歌》渗透着作者对新时代、新生活,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的爱。诗人抓住了性格、情感、心灵这三个平面,水乳交融地反映了这一层面,并同诗的思想美、感情美、意境美结合起来,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丰富的情感和美好心灵。从诗歌作品中仍可看到作为新闻记者身份的诗人过于拘泥于生活真实的一面,诗作带着“新闻性”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九成宫诗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成宫为隋唐皇家离宫,自唐宋以来,历代诗家多有题咏,或描画九成宫雄峻幽秀的景色,或叙写上皇巡幸游乐的盛事,或抒发古宫荒废的悲凉。这些均反映了湮没在岁月波涛之中的王朝兴废的时代风云和中古历史的化信息。对于我们认知历史,鉴往思来,增益心志,开拓艺术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晚唐时期咏史怀古诗十分发达,这些诗中有一个明显的热点,即咏叹华清宫。检视这些诗歌,一方面可以从那些对盛世不再的惋惜中,读出诗人们浓浓的怀旧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从那些吊古讽今的警刺中,读出诗人们强烈的政治热忱与责任感;同时,随着时光的流逝,从诗人们对李杨爱情的复杂情感中,又可读出他们对人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宋朝御容供奉自太祖开始,与佛道关系极为密切,实为追荐祈福。到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祭奠御容采用国家礼仪形式,列入国家礼典,但它与原庙性质不同。神宗元丰五年(1082)按照原庙之制,将景灵宫扩建成十一殿,施行朝飨之礼,使景灵宫演变为原庙。宋代供奉过御容的宫观还有太清宫和玉清昭应宫。御容奉安仪式与朝谒仪式不同,奉安仪式采用较多佛道仪式,一般委派大臣主持;而朝谒则少量采用佛道仪式,大多是皇帝亲自祭奠。大中祥符九年(1016)仪制是最初的荐献仪制,相对简单,而徽宗政和时期仪制十分繁杂。宫观中供奉御容用素洁之馔,这与其他国家祭祀礼仪用馔不同。  相似文献   

18.
根据Mcluhan的媒介理论,建筑物作为一种媒介,是人类表现自我的一种延伸,能影响并重塑人类群体生活模式。故宫建筑自身成为一个媒介,传递着维护皇权统治之下的社会格局的信息。它体现并实施皇权统治模式,是建构和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手段。故宫建筑的视觉效应影响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心理,其空间布局具有行为规范效应。故宫建筑作为一种宏大背景,突出了统治者的中心形象。  相似文献   

19.
作为十月革命的高潮部分,攻占冬宫这一历史事件为学术界关注的程度非常之高。长期以来,国内几乎所有关于十月革命的论述都会提及这一事件。但是,冬宫究竟是如何被攻占的?相关论述的矛盾之处甚多,也不乏不够严谨的表述,而理清攻占冬宫的相关问题对于全面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夜对,指的是宋代君主在夜间于宫城中,召见某些文臣,与自己讨论各方面事务的活动.夜对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君臣交流场合,君臣双方都利用夜对来实现自己的意图.透过夜对,我们可以对宋代皇权政治形成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