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立场的继承与发展,又是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始终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理论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永远代表并最终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
人民性标识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党品格."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历史密码、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动力,铸就出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的磅礴伟力.领导人民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理论逻辑;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历史逻辑;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认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实践逻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回首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光辉历程,党的领导力历久弥坚正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自信、历史自觉与实践认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实践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雄辩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实现复兴伟业的光明之路,中国革命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就。创新发展、理论先行,“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伟大世纪、伟大时代、伟大变革急需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坚持理论创新,在当代中国就必须根植于时代发展的伟大变化,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的伟大创造。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庄严使命。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接力探索,在深入认识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特色研究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特色研究的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特色研究的科学内涵、研究现状和主要内容。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其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些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时俱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进一步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和影响力。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对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逻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实现科学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从最初掌握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武器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过程,不仅意蕴学习、批判、借鉴的理论生成,更为主要的是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践养成.从中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玉汝于成,是怎样的民族力量聚化为怎样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全面进步,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1.
新批评是20世纪形式文论大潮中一个重要派别,其理论遗产至今影响深远。某些新批评派领袖人物长期居住在中国,与中国知识界关系密切。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论形成时,特别重视新批评;20世纪80年代“方法论热”中,新批评的地位最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批评的研究在中国向纵深发展,渐渐融入中国文论的基矗在当今学界推进批评理论的努力中,重估新批评在中国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调整所面对的结构性矛盾,决定调整的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整.调整的主题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促进产业升级,不仅涉及以信息化为内容的工业化,还涉及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资本和市场向优势企业的集中,优化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按劳分配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按劳分配名义建立的分配制度,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相反,它和信息障碍纠缠在一起,成为体制畸型的一个主要根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马克思的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为依据,在改革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到十六大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十六大概括的分配原则,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对应的,是同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对应的。《哥达纲领批判》为这一发展提供了许多理论上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新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镇化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聚集和扩散效应,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文明的相互渗透,则是城镇化的最高目标。中国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聚集在农村和第一产业,既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不利于工业化任务的完成。因此,中国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既要追求城镇数量的增加、已有城镇规模的扩大,更要追求城镇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应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有计划分步骤的加快"丰"字型的城市经济带的建设,打好生态城市这张牌。  相似文献   

15.
新城市主义是最近20年最具影响的城市设计思潮,它反对城市蔓延、主张回归传统城市形态,注重珍视环境、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有助于实现持续协调发展,这对优化城市规划特别对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具有深远影响。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和策略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我国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在城市群尺度方面,要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之间的关系,增进城市群凝聚力;在新城镇建设中,要遵循多功能、紧凑发展的原则,鼓励步行和公交系统建设,较高效率地创造宜居的城市空间;在新社区建设中,要塑造地方特色,并通过公共空间建设增进居民对社区和城市的归属感,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的扩散和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我国的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主体多元,来源多样,差距扩大,诉求弱化,冲突激烈等一系列新的变化,业已成为我国的重大国情。对于新形势下的社会利益关系,我们要理性分析,高度重视,对各种利益关系力求妥善协调,对各种社会矛盾力求有效化解,对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力争调动充分,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田径运动得到迅速发展.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背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论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的基本战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推进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中国大陆学者们似乎对"新史学"又有了一份新的热情,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每逢世纪之交的一种惯常现象.后学总结梳理前学应是历史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然究竟谁人以及何种史学研究能代表20世纪中国的"新史学",好象并没有达成基本的共识.本文从史学思想、史学方法两大方面,主张20世纪中国的新史学,肇起于梁启超,接踵之人乃王国维,真正成型的代表是钱穆.钱穆的最大贡献在于破除史家门户藩篱,提出贯通诸家的历史研究新路向;同时以独创性的思维,首倡以历史精神研究历史;并且在史学方法上提出"更生之变"与"洗汰传统"的史研新法.这些独具亮色的贡献,不仅领袖20世纪的史学研究,而且也代表着中国新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汉语新词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对比可知,新词语之所以走向隐退既与社会的发展这个外部因素有关,又与语言系统自身特点有关。新词语隐退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词语用法的多样化和丰富化的影响以及汉民族传统习惯的影响等,其内部因素则主要有语言自身的明确性、经济性、规范性等原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