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太仆自周已置,秦时位列诸卿。两汉时期,虽然太仆的职官名称、佐官属官时有变动,但它在朝廷的重要地位一直未变。太仆的籍贯分布值得关注。两汉太仆籍贯明确的有71位,他们在各州间分布不均衡,司隶校尉、豫州、荆州三个州部较多,其中又以这些州部的京兆尹、汝南、南阳等郡为多。这一特征与国家的徙民政策、行政地理、区域开发程度、人口数量、皇帝故里等因素有关。讨论太仆的籍贯分布,对了解太仆的群体特征、不同行政区域与中央政府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均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宗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6):53-55
汉代的画像石与画像砖是汉代独特的造型艺术样式,艺术形式本身体现了鲜明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偶像式与情节式的图像组织方式、表达“所知”、“所感”的造型思维、流动如生的乐舞精神,这些特色使其艺术形式上充溢着张力,体现出宏大气魄和浑厚雄强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
汉代音乐文化不仅汇集了先秦音乐文化之大成,还展现了音乐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雅俗共赏的多元性、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和很高的演艺水平等时代特征,既有对先秦音乐文化遗产的继承,也有对现实音乐文化生活的吸纳、包容。 相似文献
4.
瞿妹亚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3):32-34
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服饰制度深深地蕴籍着封建文化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的等级制度被逐渐强化,服饰的社会功能超越了原始实用功能,为等级功能所淹没,历代相承愈演愈烈.汉代服饰制度已初具规模,从汉代官员的衣裳、冠戴、绶、玉、印等来演示其等级标志,通过比较其中出现的异常变化,阐释被不断强化的服饰等级制度,解析被历代传承沿用的服饰制度形式. 相似文献
5.
瞿妹亚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32-34
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服饰制度深深地蕴籍着封建文化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的等级制度被逐渐强化,服饰的社会功能超越了原始实用功能,为等级功能所淹没,历代相承愈演愈烈。汉代服饰制度已初具规模,从汉代官员的衣裳、冠戴、绶、玉、印等来演示其等级标志,通过比较其中出现的异常变化,阐释被不断强化的服饰等级制度,解析被历代传承沿用的服饰制度形式。 相似文献
6.
秦汉由于家国不分、宫廷政治,致使中央政府体系中的宫官系统权力不断扩张。皇帝身边的官宦和中朝官以侧近皇帝而得政治任用,在中朝发展出尚书机构,逐渐取代外朝公卿机构的职权,进而形成内廷掌决策,外朝掌行政的管理机制。宫宦参政和中朝官用事,突出表现了西汉官僚政府家产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8.
孔德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2):112-114
玉卮是一种器形较大的玉质容器,用一块玉料雕琢成的玉卮,制作工艺复杂,造型优雅,纹饰精美,无论出土物或传世品都比较少见。文章根据近年来考古出土的四件汉代玉卮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从形制、纹饰、玉质及雕琢技术等方面总结了汉代玉卮的工艺特征。 相似文献
9.
李艳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296-298
在中国神话流变的漫长过程中,汉代是中国神话再度活跃的阶段,是其传播流变的黄金时期.文章旨在从历史的整体角度出发,将汉代神话放置于其所在的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中去,通过对汉代神话流变过程中政治功利的时代特征的把握,从而寻求促使其流变的时代动因,充分地论证分析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10.
11.
袁礼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5):63-66
广开言路与畅通贤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汉代上书拜官的重要特征。汉代吏民上书的言事内容主要有自衒鬻、言神仙方术、言便宜、讦群臣之得失等。汉统治者对“言可采取者”的封拜方式为待诏、授官、晋职和封侯。上书拜官不仅为汉代人才的仕进宦达提供了察举、任子、赀选之外的机遇,而且起到了鼓励布衣平民和中下级官吏进言献策以及强化封建监察制度的客观作用。两汉末年,国以言为戒,上书拜官制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2.
汉代宫廷女性与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宫廷女性对汉代文化的丰富、传承和发展起着男性不可替代的作用。她们一方面积极地迎合和接受儒家思想和文化对她们的塑造,另一方面还采取各种教育措施推动和促进儒家思想在汉代的传播和发展。她们创造出以哀感凄艳为基调的宫廷女性文学,与以雄浑博大为特征的男性主流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丰富了汉代文化,使文学内容和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色,还为后世以情感体验为内容的女性文学奠定了基础。她们有不少女艺人投身乐舞洪流,希冀用乐舞实现人生飞跃,对乐舞艺术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14.
汉代官吏的优抚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为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4):67-69
汉代官吏优抚制度是汉代官吏管理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包括致仕后的优待和逝世后的抚恤.官员致仕后的优待主要有带俸致仕、遣使存问、奉朝请、赠赐财物等.官员逝世后则有天子临丧和素服、诏书褒奖、赠印绶、荫子、以沙书棺等政治性抚恤和赠赙、赠冢地等经济性抚恤.但不管哪种形式,都因皇帝对死者的器重程度不同而缺乏明确的规范,从而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5.
汉代官吏家庭生活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麦玲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4):86-91
汉代官吏的家庭生活有两大种情况:地方小吏和京师小吏一般情况下在任职期间不能携带家眷,与家人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而地方长官和京师长官则可携带妻子家人入住官舍或公府。在两地分居的小官吏家庭里,妻子在家承担主要的家务劳动及农田劳动。这是其享有一定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基础。在夫妻团聚的大官吏家庭里,妻子随夫赴任,照顾丈夫生活起居,丈夫是其生活的中心。这两种家庭生活模式反映出汉代家庭中的两性关系是一种和谐相助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汉代皇宫宿卫运作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是中国古代皇宫宿卫运作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较为系统、周密的皇宫宿卫运作制度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其中宫省制度严格规定了皇宫宫殿和省中等各处的出入和活动准则,不仅如此,皇帝出行和宿止皇宫之外时,同样需要严格执行宫省制度;符籍制度用查验门籍和合符等方式确保经常出入皇宫各宫殿人员的准确性和正当性,临时出入皇宫者需要有柴传或引籍;更值制度以宫卫令等法令规范宿卫职官和卫士的宿卫时间、宿卫方式、宿卫职责、值卫交接等以保障皇宫宿卫的高度严密性;警跸制度规定在皇帝出行过程中宿卫职官和卫士需要以警戒和清道等方式护卫皇帝及其属车,保持高度警惕,以戒不虞;静室制度规定对于皇帝准备宿止的处所,由静室令负责预先对其进行严格清查,排除一切潜伏的危险因素,保证皇帝居止处所的绝对安全。这些具体的规章制度相辅相成,不仅使汉代的皇宫宿卫更为规范,同时成为汉代皇权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陈新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4):66-71
官吏是封建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因为政策执行情况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着皇朝的长治久安 ,所以治吏便成为治国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汉代诸子通过对两汉各个时期吏治状况的论述 ,深刻揭露了官官相护、贪污奢侈、对劳动人民的中间盘剥等吏治腐败现实。在此基础上 ,他们又纷纷提出相应的治吏主张 ,如打击贪污腐败、加强法律监督、增加官吏俸禄等 相似文献
18.
郭俊然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0-73
印章、封泥、简牍等实物资料含有大量关于汉代军事职官的内容,这修正或弥补了先前关于汉代军事职官研究的诸多内容,如千人、司马及其它属官有很多文献所遗的内容.在对相关文献和实物资料进行认真考察梳理的基础上,以种类的不同加以分门别类地论述之后,发现这些实物资料极大地补充和拓展了汉代军事职官研究的内容,对构建全面、系统、详细的汉代军事职官系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汪荣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1-15
两汉时期,随着儒家经学的发展,在以经治国的影响下,汉代士人和官僚不断晓习儒经,由此开创了汉代官僚集团及汉代政治文化经学化的格局。这对实施经学意识形态的政治、法律实践创造了条件。在经学的侵润和熏陶下,汉代官僚的经学刑德观也不断渗透到汉代政治与法律体系之中,推动了汉代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以及法律经学化。它使儒家经学刑德观成为封建法律的灵魂,对汉代及其后世的立法、司法和狱政等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东汉都城采取南北二宫对峙的建筑布局,具有特殊的形制特点。以往学术界认为南宫的地位更为重要,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东汉初年以南宫为正宫,但在明帝扩建并徙居北宫后,后者的规模与皇帝居住的时间明显超过南宫,其地位应居前列。东汉皇帝在南北两宫间频繁移居,共有11次。笔者考证其中有4次是由于宫廷斗争,1次因为火灾,还有4次是由南宫迁往环境更为优越的北宫,另外2次原因不明。如果政局稳定,皇帝首选居住的是北宫,但在宫廷斗争激烈的情况下,皇帝及所属政治集团会利用南北二宫并立的格局,通过徙居来摆脱困境,获得主动,完成对政敌的打击与消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