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八二年国内对世界中世纪史的研究,取得了从未有过的丰硕成果。这一年里,世界中世纪史的《学术论文集》和兼有中世纪史内容的《世界古代史论丛》相继出版;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召开过以探讨东西方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2.
世界中世纪史是高校世界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近年来,高校课程不断进行改革,世界中世纪史也在其列。针对世界中世纪史课程的特点,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世界中世纪史和近代史的分期定在何时?以什么历史事件为标志?这是史学界争论的重大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流行着“英国革命分界”论,亦有人主张“尼德兰革命分界”论。笔者认为,十六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标志着中世纪史的终结和近代史的开端。一探讨中世纪和近代的划分,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将社会生产方式的表征和阶级斗争的表征结合起来考察,以便找出分期的历史界标。人类历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  相似文献   

4.
教授简介     
徐德源同志是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27年10月18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曾先后就读于建国大学和长春大学。1952年冬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他自任教以来,主讲过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日本古代中世纪史、历史教学法等多门课程。现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徐德源教授三十多年来勤备致力于教材建设,已形成系列成果,并在国内各院校广泛交流。其中,早在五十年代与人合写共绘的《世界中世纪史》和《世界中世纪史地图》即已获良好的声誉。  相似文献   

5.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不仅欧美各国历史著作中有各种说法,而且我国世界史学界也存在分歧,但流行的观点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也就在于这一流行观点,即以一六四○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确有再探讨的必要。因为按此划分,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就被硬塞进了封建社会史——中世纪史里。  相似文献   

6.
何兹全先生是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大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其"魏晋封建说(汉魏封建说)",这一学说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其史学研究领域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国古代中世纪社会经济史研究、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和汉唐兵制研究。此外,还有中国文化史。何先生用力最多最深、研究成果甚大的是中国中世纪社会经济史;寺院经济研究和兵制史研究,是其首创,也是其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的两翼:寺院经济属于社会经济史的范畴,研究兵制也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在长期潜心于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其对中国文化的根源、走向、主流、未来等问题的思考也是着实深刻。  相似文献   

7.
1983年我国史学界对世界中世纪史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年内出版中世纪史专著和与中世纪史有关的专著两部:陈小川、吕殿楼等编著《文艺复兴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李春辉著《拉丁美洲史稿》(上、下册,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三部有重要意义的译著:波斯著名史学家拉施特主编的《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德国威  相似文献   

8.
如何确定印度近代史的开端,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在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未见力作问世。本文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对印度史感兴趣的同志们。我们认为,确定印度近代史的开端,有必要弄清下面三个问题:第一,世界史分期与国别史分期的关系;第二,印度近代史的对象;第三,印度社会由中世纪进入近代的标志。 (一) 与世界近代史相吻合,把印度近代史的开端定在1640年,这是印度史分期的一种划  相似文献   

9.
由河南大学历史系、郑州大学历史系和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联合举办的“十六世纪西欧社会变革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26日至29日在河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31名世界中世纪史工作者和研究生出席了会议。河南大学常务副校长申志诚到会致词祝贺。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二:一是十六世纪西欧社会思想变革,二是十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变革。共有11位同志作了大会发言。围绕第一个议题,南开大学于可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的阿拉伯对外贸易史是世界商业史的一个重要篇章。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从世界贸易的角度来看,阿拉伯人经营的对外贸易,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距离之远都是少见的。本文试图根据有限的材料对中世纪的阿拉伯贸易状况、形成原因及其对阿拉伯历史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作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三届代表大会和第六次学术讨论会11月11日至15日在西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五十三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文化单位的八十五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就中世纪向现代过渡诸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会议还选举了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西  相似文献   

12.
世界近代史开端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近代史应以何时为开端?中外史学界看法不一。关于这个问题,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在欧美出版的世界近代史著作中,有的以文艺复兴为近代史的开端,认为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转折点;有的认为1450年的“商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所以主张以“商业革命”作为近代史的开端;有的还主张以“地理大发现”为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苏联中国史学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中世纪史各种问題的基础研究著作。本书评分析其中论述中国中世纪治国学说、17世纪上半叶中国外交政策理论和实践,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中国美学思想和造型艺术、中世纪晚期即明代统治时期(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的封地制度的一些重要著作。它们使人们既能够判断中国中世纪的特点,也能对整个世界历史过程特有  相似文献   

14.
用经济学说史和哲学思想史的观点探讨了《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四个主要特点。认为,起点是最抽象的形式,同时也是最简单的形式。逻辑中所谓简单的东西是指:不消灭研究对象的内在的、本质的特征,就不能再对它进行分割的东西;从研究对象内在的、本质的因素的边际总和的意义上来看是简单的东西;起点是细胞、元素的形式,这种形式必须具备客观的基础、普遍性的形式以及它和特殊性的统一等条件。反对用“逻辑预成论”来解释商品是经济细胞的观点。只有阐明起点和终点的统一,才能从结构的整体上把握《资本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都以春秋时代为中国奴隶社会的下限,以战国时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限。《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一版都没有明确的划定某时代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但都以世界古代史为奴隶制度时期,中世纪史为封建制度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以西周为中国中世纪史的开始,无异于说西周是封建社会。《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  相似文献   

16.
(一)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譬如,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它是对整个世界一般规律认识的历史。而与科学技术史密切相关的科学学则把门类繁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即以认识整体的科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它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研究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它又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来研究,研究科学技术本身的结构方法与功能,研究科学分类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起点问题,理论界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起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是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起点。例如,《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二期发表的雷国珍、黄象品二同志《关于我国过渡时期提法的新思考》(以下简称《新思考》)一文,就认为,“我国过渡时期的起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完整的表述应是:由  相似文献   

18.
鉴于辉格史学传统在中世纪英格兰政治史研究中的进步史观缺陷,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体人物学等理路的借鉴,麦克法兰重构了“变态封建主义”概念,借此系统分析了中世纪的英格兰贵族阶层、社会政治秩序。这促成了西方学界对传统宪政史学的摒弃,以及对这种新范式的接受,进而对中世纪英格兰的政治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表现在十五世纪的英格兰和地方乡绅阶层得到应有重视。但麦氏的史学思想也存在诸如“对思想原则的忽视”“严重的史学碎片化倾向”“以国王为中心的史学观”等缺陷,并为后世学者所延续。随着史学理路的革新,卡彭特倡导的新宪政史应运而生。它要求重新审视中央机构的作用,同时从梅特兰的法律史传统中汲取营养。不过,新宪政史也是麦氏影响力的进一步彰显。  相似文献   

19.
国民经济史,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如中国经济史、日本经济史等。它是介于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关于国民经济史的研究对象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外经济学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为了行文的方便,就从介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不同意见着手。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促使西欧传统社会解体、促使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诞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封建制的西欧有别于东方社会而较快实现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的重要特征.但是,中世纪城市史的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我们作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其中之一就是,正当传统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革的中世纪晚期,大多数西欧城市却经受了不小的危机,许多城市甚至从此一蹶不振.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本文试图作一些初步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