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迷狂说”是柏拉图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观念之一。从古到今,对于柏氏这个基本命题,喝彩和反对的人,多如牛毛。喝彩者——如十八、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者们,为这个命题的神秘和反理性,推重激情与想象而欢呼;反对者——如苏联和中国的学人们,则对这个命题进行批判或指斥;即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学术界解放思想,小心翼翼地重新讨论“灵感”问题(柏拉图“灵感”与“迷狂”紧相联系,甚至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中,作家主体性最集中、最神秘的体现莫过于灵感。在中国诗坛泰斗艾青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中,那些灿若星辰的诗篇,无不闪烁着令人眩目的灵感的光辉。 “灵感”这个悠如飘云的精灵,形诸于文字最早是在古希腊时代,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末,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曾说过:“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其后的柏拉图接受了德谟克利特的观点,并且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对“灵感”的另一种解释为“天才”说,即把灵感看成是超乎常人的天才所特有的秉赋。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就曾说过:“诗人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一种天才和灵感。”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的灵感论是对古今艺术创作中的灵感现象的揭示,但对这种艺术创造中的至关重要的心理揭示的观点,一直被人们给予轻描淡写的否定,不能说是文化发展中的遗憾。因此,作者认为,柏拉图的“迷狂说”以及心灵的生殖力及其动力的思想,是对诗歌等艺术创造中的非理性与理性矛盾状态的一种揭示,是在神性的外衣下,对审美创造心理过程的正确描述。  相似文献   

4.
由于灵感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自己罩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致使数千年来许多哲学家、美学家作了种种探索和猜测。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等唯心主义哲学家们把灵感看成是神赐天启的神秘物,说它是一种灵气,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直到十九世纪的康德还把灵感看作是天才,是不能靠后天勤奋获得的创造力.中国古代,没有灵感这种名称,一些文学家、理论家一般称为“应感”、“兴会”等。中国的理论没有把灵感同神联系起来,而着重把它看成是先天的才能。曹丕把诗人的才气看作是“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的天赋条件。陆机对灵感的解释也感到无能为力,说“虽兹物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对诗人"迷狂说"和诗人"摹仿说"这两种朴素思想进行了认真的思辨,又在《理想国》中阐发了文艺"功用说"的观念,依此奠定了西方作家论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迷狂说"与诗人能否反映真理,"摹仿说"与诗人的知识是否可靠,"功用说"与对诗人教化作用的怀疑之间,也留下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和理论空白。柏拉图诗学的矛盾不仅在于柏拉图政治理想与诗人天性的矛盾、哲学与诗的冲突,而且,其核心在于人类追求现世功用与其自然天性的冲突,体现为诗人身上是否分有神性与如何表现人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迷惑于灵感的神奇。他把它描绘得玄而又玄,不近人情,最后奉献给了上帝。其实上帝管不着;灵感这鬼精灵依然在人世间,给创造家的思维添一些异采,给哲学家的世界添一些迷乱。今天,灵感迷狂说不值一驳。站在历史  相似文献   

7.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与严羽的“妙悟说”,都是关于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学说,涉及到了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二者在理论内涵上有相近、相同的地方,体现出了创作心理活动一般特点,但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分野,需要相互吸收和借鉴,才能获得对文学创作心理的最优控制。  相似文献   

8.
“迷狂说”并非柏拉图提出的诗学学说,而是他仅借用的一个古老的宗教术语来谴责某些“非理性”诗歌创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它更不是柏拉图用来弘扬非理性精神的理论支柱。柏拉图的诗思与其哲学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以“理性生存论”为基础,提倡理性调配法规、神性教化人性,强调德性抑制情性、诗性造化德性。  相似文献   

9.
“迷狂说”并非柏拉图提出的诗学学说,而是他仅借用的一个古老的宗教术语来谴责某些“非理性”诗歌创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它更不是柏拉图用来弘扬非理性精神的理论支柱。柏拉图的诗思与其哲学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以“理性生存论”为基础,提倡理性调配法规、神性教化人性,强调德性抑制情性、诗性造化德性。  相似文献   

10.
“道”与“理念”分别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庄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两者有相通之处 :本体论与价值论的含义相近。同时两者是相悖的 :“道法自然”与“理念命定一切”、“心与物游”与“艺术摹仿影子”、“心斋坐忘”与“迷狂回忆”,分别是庄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艺术特性及审美途径。庄子以“游”昭示世界本原、人生真谛 ,柏拉图以迷狂给理念世界寻找艺术的回家之路。  相似文献   

11.
试析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理论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是理念论唯心主义著名的代表。他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较完整地创立了美学思想,是西方美学的开山祖。柏拉图美学思想根植于“理念论”和“灵感说”。对柏拉图美学思想理论根源的探析,有利于我们批判吸收西方优秀文化遗产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悲剧在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中占据着比史诗更加重要的地位,它继续了“四因说”的一贯立场,将“摹仿”的对象放在现实的人的层面,突出人在实现活动中的丰富性、具体性;从西方早期特别是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上看,它取消了《理想国》对诗人的消极态度,但并没有和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截然对立,它坚持悲剧要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推进;亚氏对柏拉图的温情超越实现了人学的归趋,厘清这一层关系对于了解希腊文艺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艺术摹仿说”是其理念论与目的论的大一统的产物。但是在其“艺术灵感说”中,诗神仍有着理性神所无法解释的原始宗教风范。他的“艺术摹仿说”与“艺术是灵感说”的相互背离,正是诗与哲学古老争论的投影。亚理士多德为诗辩护的立场是哲学的。他从哲学立场出发构建了目的论的诗学体系。他为诗学所下的定义中,摹仿是艺术之“属”,以行动为主干的悲剧之成分是“种差”,——悲剧便成为一个形而上学小王国。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对“知识就是感觉”的命题进行了五点驳斥:它不能得出普遍性理论知识;它导致人与动物、神的感觉能力没有区分;它导致相对主义;它没有语义结构,不适应理性世界也不能预言未来。进而柏拉图对经验主义知识论的信念背景提出了五个诘难:误辨难题、想无难题、互换难题、蜡板说难题和鸟笼难题。  相似文献   

15.
“不懂几何者莫入”是刻在柏拉图学因门上的一句名言.自古以来,对该名言的解释是从学固教学的角度来进行的,即“不懂几何的人不能够进入学团学习或从事教学研究”.但从学园当时的社会教育环境来看,古希腊的基础教育无几何学的内容,希腊的年轻人没有掌握几何学的知识,很难进入学园学习.另外,柏拉图学园和其他学校如修辞学校之间存在竞争,尤其是在招生方面,若是对几何学知识要求过高,学园无法吸纳学生,所以不能仅从教学的角度来解释“不懂几何者莫入”.如果从希腊语的词源学角度对“不懂几何者莫入”的希腊语原文进行分析,“不懂几何者莫入”应是“不能学习几何者莫入”,这种解读可从学因的教学情况得到佐证.再有,从柏拉图学园成立的社会政治背景来看,柏拉图由于其老师苏格拉底被害而离开雅典外出游历十多年,为实现政治理想回雅典办学,但雅典并没有一个自由的政治环境.为了应对当局的监控,柏拉图需要一种方式掩盖学园的教学目的和政治实践活动.柏拉图及其学园弟子活跃在希腊各地政坛上,为建立理想的国家谋划政变、制定法律、组建政权等,“不懂几何者莫入”成了柏拉图学园政治目的和行为的掩饰.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灵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自从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提出了灵感的命题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柏拉图认为“诗神……给人灵感。”黑格尔则说:“想象的活动和完成作品中技巧的运用,作为艺术学的一种能力单独来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感。”高尔基主张在创作的劳动中“寻求灵感”。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指出:“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象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类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以前,西方美学家联系主体来考察艺术起源和本质的,就不乏其人,柏拉图谈灵感,诗的迷狂,亚理斯多德讲摹仿,求知的天性,狄德罗论天才,维柯说想象律,他们都把主体性的研究放在美学视野之内.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第一次把主体性放在审美创造的首位,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专辟“艺术家”一节集中论述艺术创造的主体性问题.康德和黑格尔对主体性的研究,都远远超过了前人,但二者相比又各有千秋,就精微深细说,黑格尔不如康德,就宏大广阔说,康德又不及黑格尔.黑格尔多方面多层次地探讨了艺术创造主体性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很值得认真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鲍姆嘉通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但有一种说法认为柏拉图才是创立美学的人,鲍姆嘉通只是为一个早已存在的学科命名。要柏拉图还是要鲍姆嘉通,是一个美学史的问题,也是一个美学原理的问题,黑格尔已初步回应了这个问题。柏拉图对于黑格尔只有哲学思维的重要性而没有美学本身的重要性,黑格尔离柏拉图较远,离鲍姆嘉通较近。柏拉图的“以美为对象的学问”其实并不是美学,美学不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而是对它的反叛。鲍姆嘉通所说的“感性认识”,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具身认知”,而柏拉图是“离身认知”的始作俑者。美学是关于肉身的科学,柏拉图褒精神而贬肉体,他的精神哲学是与美学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应当放弃柏拉图而选择鲍姆嘉通。一旦做出“从柏拉图到鲍姆嘉通”的选择,我们便会发现“从鲍姆嘉通到现象学”的通道。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明使人类成功摆脱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进入了相对的“自由生存”阶段。但人类迅速滑入另一个极端——“疯狂生存”,欲望得不到满足感到痛苦,得到满足又感到空虚,人类的心灵始终躁动不安,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现代人应如何“自由生存”?如何走出“疯狂生活”的困境?与作家福克纳希冀用传统美德来拯救现代人的思路不同,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鞭挞了以“假模假式”为核心的疯狂生存方式,向我们勾画了一种“自为自在”的生存方式,启示了另一种自由生活情调的重要性。塞林格比福克纳看得更远,他从东西哲学的交融中获得灵感,向现代人展示通向自由、美好、幸福生活图景应当遵循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对于美的本质,柏拉图提出“美是难的”,而庄子以中国人独有的形象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对“美”作出了不同的阐释。他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描述“天籁”之美,给我们以“美难而不难”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经验的传达,同时也是中国美学重表现特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