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从美国城市郊区化看中国城市郊区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本文从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已有的郊区化理论成果,分析了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过程、驱动机制和郊区化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城市郊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朝阳 《理论界》2006,(2):11-12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本文通过解释城市郊区化的含义,比较中外城市郊区化的异同,剖析了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及在我国城市郊区化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和制度改革所起的重要导向作用。指出中国应走出一条不必照抄西方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郊区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 192 0年到今天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发展 ,经历了波动式加速发展、爆炸式发展、后郊区化这样三个阶段 ,使美国逐步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 ,郊区人口的异质性不断增强 ,郊区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城市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黄国华 《南方论刊》2010,(11):44-46
城市郊区化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因有经济基础性动因、人口导向性动因和制度支持性动因。在这三类动因的促使下,我国城市郊区化呈现出被动郊区化、市场运行力谁动、工业郊区化先于人口郊区化、城市郊区建设无序蔓延的特点。基于以上特点,本文总结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城市郊区化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发展阶段。本文将教育公平问题放在郊区化这样一个动态视域下予以考量,从布尔迪厄的社会区隔理论出发,论述城市郊区化进程产生的动力机制和"意外后果"对教育公平获得的影响,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对郊区化进程的回应。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郊区化主要约束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立波 《齐鲁学刊》2005,(6):154-157
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后期进入城市郊区化一样,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逐渐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现象。中国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市郊区化面临着许多约束,集中体现为土地约束、交通约束和环境约束。弄清这些约束因素,对于寻找中国特色的城市郊区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州城市郊区化发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州正处在城市郊区化的阶段,郊区化的发展已对其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本文就广州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相关研究,以其有助于对广州城市发展规律的了解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其出现既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也给城市现代化建设带来许多问题。在我国当前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科学审视住宅郊区化现象,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视角出发,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审视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住宅郊区化现象,分析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郊区化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郊区化发展现状分析(一)郊区化在我国的初步发展郊区化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于战后的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郊区化现象大约出现于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中城市向郊区的平面扩张和城市功能的多样化。据国家计委对156个城市的统计表明,从1994年到1996年,我国大中城市的规划面积扩展了86%,中心区的家庭、工企业、学校、办公机构等不断迁向城市近郊,部分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速度已减慢,甚至已出现负增长,郊区化现象越来…  相似文献   

10.
美国城郊化与城市社会空间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颖 《江淮论坛》2004,(3):72-77
美国城市郊区化开始于19世纪后期,上世纪20年代形成趋势,二战后进入大规模扩展阶段。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最为显著的是由于郊区化的大发展所引发的城市社会空间的失衡。  相似文献   

11.
美国城市郊区化简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城市郊区化,指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郊区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本世纪初,战后进入大规模扩展时期,70年代初这一过程完成,即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重心已移到郊区。70年代以后,这种趋势仍在继续。美国成为典型的郊区化国家,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是最基本的条件;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白人新中产阶级成为移居郊区的主力;联邦政府的政策是战后人口和经济活动移往郊区的关键性因素;美国人对城市的矛盾心理是城市郊区化的社会心理因素。始于本世纪初的美国城市郊区化,真正显著的变化发生在战后,这既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后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玉平 《理论界》2010,(8):202-203
按照人口统计标准,美国1970年完成了郊区化过程。在美国郊区化过程中许多因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三方面的因素引人注目。物质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发展很大程度地便利了城市的扩展。文化方面,在花草簇拥的郊区拥有一套住房的美国梦想甚至可以追溯到欧洲。美国政府的不同政策也在客观上对于郊区化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性出发,论证了新的商业业态与立体的交通体系对城市人消费出行呈现“中心地化”所发挥的功能性作用,并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现代家庭消费日益“郊区化”与“都市圈化”正是“中心地化”具体表现形式的新命题,强调此举能有效地传播现代消费文化,提升整体区域的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区域空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球城市产业转型推动城市空间重构,城市经济服务化推动中心城区重新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张.目前我国国际化城市产业结构正处于优化升级之中.在地区性首位城市如上海、北京与广州等城市,服务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正在逐步取得主导地位,成为城市主导产业,从而推动城市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重新布局.国际化城市郊区化进程正在加快,城市建成区不断从中心向外围扩张,近郊成为人口密度增加最高的区域.中心城区成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的聚集地,在中心城区居住密度下降的同时,其产业密度却在上升,中心城区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进一步密集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北京市居住郊区化进程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以通州区住宅建设现状为例,参照国外解决郊区化问题的成功案例,分析得出解决居住郊区化对住宅建设消极影响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必须把集中型城市化作为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方针。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过小、人口众多,在基本食品必须主要依靠国内解决的前提下,不走集中型城市化道路将产生一系列严重问题。就此,作者从世界城市化的经验、中国城市化的历史经验、中国走集中型城市化道路的利弊分析、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市圈建设、提高容积率、大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论证。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房地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当前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市郊区化的不断发展使农村房地产业的发展具备了有效的供给和需求条件,同时日益明晰的宏观政策环境和不断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为农村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我国农村房地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农民失地、土地浪费、市场混乱等诸多挑战。因此,应从农民利益保障、土地制度、审批管理体制、金融制度及政府管制等方面,促进我国农村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加速都市圈建构与都市圈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林飞 《学术界》2003,(6):36-47
都市圈建设是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都市圈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积极推动都市圈建设 ,加速行政区经济向都市圈经济的转变。实施多中心城市扩展模式 ,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区扩张。正确实行“经营城市”的政策 ,企业是经营城市的主体。积极培育与治理房地产市场 ,面向中低收入者平抑房价。实施郊区化与快速通道战略 ,建构新一轮发展的交通平台。解决“城市化不足”、“老城区过度开发”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城市化空间阶段理论,采用人口普查数据,以上海为例并与伦敦比较,分析了大都市人口城市化空间格局的演进。研究揭示,1950年代以来的近60年中,上海处于人口郊区化过程当中,但1990年代之前的郊区化以行政力量为主导,之后则以市场因素为主导;1990年代以来上海的郊区化进程主要由外来人口迁入带动;相较于伦敦,结合面积的可比性等因素,上海的人口总量容纳能力并不逊色,但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太高而郊区人口密度明显偏低,郊区化进程还有待深入。建议通过规划措施和公共服务引导大都市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疏解,以解决外来人口市民化问题推动大都市城市化的空间优化,并通过加强中央政策的统筹和引导,促使人口城市化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均衡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与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相比较,我国的城乡结合部——郊区的发展又是另具一番特色。西方发达国家是富裕阶层由城市向市郊转移,市中心留下的居民多数是穷人、黑人、老人与未婚的人,城市人口的增长低于非城市人口。而我国由于还处于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第一次城市转变”过程中,因而城郊的发展一方面受城市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开始出现一些“准城市化”现象;另一方面又受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约束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仍然保留着与城市文化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