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人口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到第四次人口普查八年间已有较大的变化,人口数量从1982年普查13081633人增加到1990年普查的15155778人,比1982年增长了15.86%,其中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由7795101人增加到9460152人,比1982个增长了21.36%,新疆汉族人口由5286532人增加到5695626人,比1982年增长了7.74%。然而总体上看,新疆人口的增长势头在下降。1982年人口普查出生率为29.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86%,到1990年普查出生率为24.67‰,人口自然增率为18.28‰,出生率下降了4.42个千分点。新疆人口增长势头的减缓是各种控制因素和人口学自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正确估价各种因素对出生率下降所起的作用,本文采用标准化分析方法对新疆人口以及新疆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的出生率下降成因作一定量分析,并且间接评价新疆人口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年龄移算方法进行队列对比对2010年的分性别分年龄人口的漏报或者重报进行了评估,发现:在0~9岁人口按1990年普查漏报率为底线的情况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年龄人口漏报率为0.75%,重报率为0.55%,合计误差率为1.30%。采用布拉斯逻辑特生命表系统对低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做出测度,2010年低龄人口的死亡漏报非常严重,漏报率超过60%,男性婴幼儿漏报更为严重;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也平均在5%以上,不分年龄达到20%。出生漏报和育龄妇女重报带来生育水平的失真,经过漏报回填,2010年生育水平应该在1.52以上。由此显示,在运用2010年普查数据时需要进行质量评估。  相似文献   

3.
周皓 《人口研究》2003,27(2):36-41
文章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调查时点进行调整以后,重新估计了我国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漏报率,结论认为,1990年四普的漏报率远高于四普公布的漏报率,其中低年龄段的漏报非常严重.因此四普数据的质量并没有我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好.  相似文献   

4.
<正> 一、80年代四平市人口增长的回顾与思考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0年7月1日零时,四平市总人口已达3020165人,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2737432人相比,八年间共增加282733人,增长10.33%,平均每年增加3534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2.4‰。8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我市的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与70年代相比,我市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及反映妇女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都有明显的下降,据统计,1981年至1989年八年间,我市因实行计划生育而减少了10%的出生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在假设2010年普查漏报率与1990年普查漏报率相同的条件下,再次估计了2005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普查同队列人口的比较计算表明,1990年0~5岁人口漏报率高达7.7%。以此漏报率调整了2010年0~5岁人口,进而推算相应年份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同时,又通过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率,间接估计了2005年以来的生育率。这两种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虽有差异,但可以认为存在一致性,也进一步证实了以往一些研究使用不同数据和方法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估计结果表明,中国近期的生育水平不会低于1.5,很有可能在1.6左右的水平上。文章亦对研究假设和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近期省际人口迁移的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人口迁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迁移量的多少或人口总迁移率的大小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有关省际人口迁移的数据,我们看到:我国在八十年代后半期的省际人口迁移与八十年代前半期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90年7月1日进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在我国的人口普查史上第一次设立了有关迁移的项目,为研究我国从1985年7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的人口迁移状况提供了比较翔实、可靠的材料。这次人口普查所统计的省际迁移人口是指在这五年间离开了1985年7月1日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常住地一年以上、在1990年6月30日时的现住地居住了一年以上或不满一年的人口。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次人口普查对5周岁以下和普查时已死去的人口的迁移状况均未进行统计,这就造成了对这五年间省际迁移人口的低估。  相似文献   

7.
数据一致性是反映人口普查数据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人口死亡因素,比较同一出生队列人口在不同普查年份的人口规模,以此对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进行检验。研究中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分时期进行分析,在"三普"至"六普"的28年间,九成以上出生队列人口存活率大于1,发生正偏离现象;二是对四次人口普查中的相邻两次普查依次进行比较,普查时处于0~90岁的91个出生队列人口偏离量逐渐增大,偏离率渐次上升;三是分性别来看,1982~2000年出生队列人口偏离程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相当数量的出生队列人口出现系统性正偏离,表明在人口普查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漏报、人口重报或死亡漏报。  相似文献   

8.
<正> 一、人口出生水平的现状和历史发展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汇总结果,吉林省梨树县33个乡镇和梨树农场,1989年共出生人口17,194人,出生率为21.32‰。这个水平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的1954年49.00‰降低了56.50%,比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1964年45.11‰降低52.74%。降低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是少有的,它鲜明地反映着梨树县人口出生水平随经济发展和实行计划生育而逐步降低的过程。40多年来的人口发展,经过了“两高、两低”的过程。五十年代前期,由于从长期战争转入和平环境,经济恢复并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生率升高到40.00‰左右,并持续5—6年之久。五十年代后期,国家开始提倡计划生育,出生率逐渐下降。1959—  相似文献   

9.
<正> 年龄是人口普查中的重要指标,也是误差率较高的一项指标。建国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中,只有四项指标是每次普查都对外公布结果的,即总人口、分性别人口、分年龄人口和分民族人口。而对外公布普查误差率釣只有总人口、人口性别和人口年龄三项。在第一次人口普查时,重报人口占1.39‰,漏报人口占2.55‰,重漏相抵、净漏报人口1.16‰。到第三次人口普查时,重报人口0.71‰,漏报人口0.56‰,重漏相抵净重报0.15‰,可见我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地区最早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城市,几十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在成都的不断深入开展,到90年代初期,该市就达到了低生育水平。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成都市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28;199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92‰,死亡率为6.33‰,自然增长率为5.59‰;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成都市妇女总和生育率为0.90;2004年底,据成都市计生委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27‰,自然增长率为0.27‰,计划生育率95.65%。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计划生育率一直稳定在95%左右,目前全市1孩妇女占已婚育龄妇女的比例达82%。实行计划…  相似文献   

11.
所谓统计信息失真,是指统计数据失去真实性,有虚报、瞒报、漏报、少报的情况存在。在计划生育部门,人口统计信息普遍存在着失真的情况。 某报在1987年5月4日报道某省“六五”期间的出生人数,计划生育部门的统计数字是531.1万,比统计局抽样推断数少76万人,漏报率为12.5%。其中1985年少报了23.9万人,漏报率为20.6%。 1988年9月14日,《湖南人口报》报道,××镇1987年实际出生数是502人,只  相似文献   

12.
计划生育公开信发表后,湛江市委、市政府便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仍不尽人意。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全市普查前累计一年人口出生率达25.32%,自然增长率为20.37‰,出生率比全国高出4.34个千分点,比广东高3.36个千分点。例算十年的平均人口出生率亦达25‰左右。因此,有必要分析影响生育的因素,抓住症结,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控制人口。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出生人口登记质量的初步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7月,中国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于1990年10月30日起陆续公布了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手工汇总数据,并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计算机汇总数据公布后不久,于1991年底向国内有关单位提供了1%抽样数据带,及时为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表共设了21个项目(西藏自治区使用的普查表仅19个项目),其中  相似文献   

14.
对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 ,2 0 0 0年 1 1月 1日零时 ,大陆 3 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 1 2 65 83万人 ,漏报率为 1 81 %。意味着普查直接登记人口只有 1 2 43 3 7万人 ,比公布人数少 2 2 46万人。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普查直接登记的 1 2 43 3 7万人进行了评估 ,指出普查登记人口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 ,漏报人口超过 2 0 0 0万。  相似文献   

15.
一、80年代北京市人口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结果表明,1990年7月1日北京市总人口已达到10819407人,比1982年人口普查的9230663人增加1588744人,平均每年增加198593人,增长率为17.21%,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05‰。这样高的速度,在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次于宁夏回族自治区(22.53‰)而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16.
1990年代中国出生性别比:究竟有多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1990年代各种人口调查"过低的"生育水平难以置信时,其"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数据却被广泛接受。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数据漏报的性别差异的分析,利用教育统计数据,重新估计2000年及90年代的出生性别比。结果表明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并不像2000年普查数据反映的那样严重偏高。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和低年龄组性别比要比普查反映的水平低5~9个百分点。1990年代在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部分中,女婴漏报的作用高达50%以上。本文还根据2000年普查千分之一抽样数据,考察了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漏报评估及年中人口估计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王金营 《人口研究》2003,27(5):53-62
20 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称普查漏报率为 1 81 % ,据此推算漏报人口 2 2 91万人 ,然而 ,这些人口的性别、年龄等人口特征不祥 ,这给人们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带来非常大的不便。本研究就是在准确估计 1 990~ 2 0 0 0年分性别、年龄死亡概率的情况下 ,利用年龄移算方法对 1 990年和 2 0 0 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漏报率给予评估 ,并对漏报人口进行年龄、性别拆分 ,从而较为准确地估计得到 2 0 0 0年年中年龄性别人口 ,以为科研或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状况之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口普查、人口经常登记或专门调查,可以得到某一日期或某一段时期的各种人口数字。如,1982年7日1日全国人口为103,188万人,其中,大陆共有10.08亿人;29个省、市、自治区1981年出生2069万人,出生率为20.91‰;死亡629万人,死亡率为6.36‰等等。这些数字或者反映某一日期(1982年7月1日)的人口状况,或者反映某一时期(1981年)内发生的人口事件的规模(出生和死亡人数)及其水平(出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寿光县位于渤海湾南畔,1990年底,总人口数已过百万。该县是全国闻名的蔬菜基地,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居第46位。寿光县经济的巨大发展格外引人瞩目,而他们的计划生育工作也在短短几年里取得显著成绩。 1985年,寿光县计划外生育多达5700余人,人口出生率高达22‰。自然增长率为14‰,计划生育率仅64.4%,在潍坊市倒数第二。1990年,全县出生率控制在14.2‰,自然增长率为7. 98‰,计划生育率达到92.6%,计划生育工作一跃而为全市第二。从1985到1990年,仅仅5年时间,寿光县的计划生育工作翻了身。1991年他们的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年底全县出生率下降到9.47‰,自然增长率3.61‰,计划生育率96.3%,晚婚率80%,晚育率87%,为此,寿光县已连续两年获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等奖,跨入山东省先进单位行列,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这个百万人口大县快速由后进变先进的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中国人口总量和妇女生育率水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2000年中国的人口总量和妇女的生育率水平是20多年来人口学界一直关注的课题。2000年普查登记人口为124 261万,比1999年和1998年年度统计公报的人口还要少,说明人口漏报问题已经达到中国人口统计体制无法包容的程度。文章按照中国历年小学招生数计算出2000年普查时0~16岁人口漏报5 378万。据此,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时的总人口应是13O 885万(假使存在1.81%漏报率)或者129 889万(不存在1.81%漏报率)。按照2000年普查公报人口126 583万计算,1982~2000年中国妇女平均生育率接近2.3;如果按照文章中提到的13亿左右的人口计算,同期妇女则平均生育了2.3个以上的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