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富 《文史哲》2007,3(4):35-41
地藏菩萨之名虽然可能早在三国时期已传入中国,但倡导地藏信仰的经典则是在6世纪初以后才在中国出现的。目前我们所知隋前地藏信仰的资料均出自唐人之手,并不可信;隋及唐初(581650)的地藏信仰状况则庶几可征。从文献记载来看,隋及唐初的70年中已有地藏造像出现,但数量少,并且分布不广,可能是它们今天在石窟遗迹及出土造像碑中不见踪迹的原因,而这又与三阶教人对造像的态度有关。相反,称念地藏名号在当时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信仰行为。故与后世的地藏信仰相比,早期的地藏信仰表现出以称念地藏名号为主的特点。不过这一特点又常常被以造像为中心的偶像崇拜研究所忽略,因而导致人们长期以来对这一时段的地藏信仰状况认识模糊。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方立天 《文史哲》2004,(4):68-72
慈悲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理念,被视为佛道的根本。慈悲理念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慈悲思想的含义简言之为"与乐祓苦",其善行要点为布施、不杀生,其神格形象为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其内在的本质为解脱众生、成就佛果。慈悲理念的现代意义为: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安全、有助于生态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利耀 《学术界》2003,(6):203-210
所谓九华山佛教文化 ,指的是九华山地区以佛教文化为主并为其表征的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域文化。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又以地藏道场文化为其特色 ,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入世和人性关怀精神。九华山佛教以真诚的宗教信仰为特点 ,用佛教哲学启发信徒认识人生 ,要求信徒按佛教的思想体系修炼 ,体现了对佛教人生价值的追求 ,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积极意义 ;这与邪教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宣扬歪理邪说 ,反人类 ,反社会 ,有着本质区别 ,也完全不同于以欺骗和愚昧为特征而与人生信仰无关的封建迷信。  相似文献   

4.
佛教以“无相”为体 ,认为法身无相、般若无相 ,但为化谕众生 ,又权行方便 ,示现种种形象。佛教造像在中国化进程中融入了汉民族审美趣味 ,集中体现为“八十种相好”。佛教“无相而有相”的本体论思想与老庄“有无相生”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它们互相影响 ,共同孕育了中国艺术计白当黑的美学法则  相似文献   

5.
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是人生猪层面中十分重要的两层。把这两层对立起来,或躲在精神蜗壳中修行,或忙于生活表层上周旋,俱非正道。调济两端,使之和谐统一,正是佛教对现代生活的贡献。一佛教由小乘到大乘,解脱的目的和进路,逐渐由个人的解脱发展为众生的解脱,由个人烦恼的断除和生死的了悟,推扩到普度众生,利他济世,帮助众生除去无明,解除痛苦,体证菩提,升华到究极的淫界。这种“慈悲普度”的精神和“地狱未尽,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主张,为中国佛教所推重。大乘佛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把个人解脱推扩到众生解脱…  相似文献   

6.
达波拉杰是达波噶举派的开山鼻祖,如来藏思想是其佛学思想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他认为如来藏即是成佛之因,是众生之所以成佛的根据,然而在其不同的著作中,他对如来藏思想有着不同的表述.为了完整地深入了解达波拉杰的如来藏思想,本文试着从“本元心”说、“俱生心性”说、“自性印”说、“平常心”说、“法身”说和“法性旨趣”说六个方面全面对其如来藏思想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7.
论道教的性命双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命双修是道教修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在道教中,命是指生命,即由形气构成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存在物;性指心性,即心神,也就是人的精神意识.人的命与性是不可分的,性离不开命,命离不开性,人是命与性的统一体.由于人是命与性的统一体,所以修道不能只修命或只修性,而必须性命双修,方能达到形神俱妙的神仙境界.在修道的方法上,既要使用保养形气的修命之术,又要使用炼养心神的修性之法;在修道的程序上,则既可以像南宗那样先命后性,也可以像北宗那样先性后命,但最终都必须以性命双修、形神俱妙为依归.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中的"原生态叙事"为现代生态叙事的滥觞,华夏先民具有丰富的自然知识和开阔的生态心胸,他们把山川大地看成资源的载体,懂得万物相互依存和众生各有其形,并且萌发了资源有限的宝贵思想.在生态文明时代来临之际重温"原生态叙事",有助于我们钩沉业已失落的生态记忆.  相似文献   

9.
道教内丹学追求个体生命的"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在道教内丹学看来,所谓的"形神俱妙"之"化体"是一种形、气、神高度合一的特殊的生命存在形态,合于形则显,合于气则隐,合于神则妙。由此,道教内丹学实现了个体生命长生在理论上的圆融。  相似文献   

10.
元氏墓志为北魏时期的皇家墓志,形成于北魏汉化的关键时期.由于墓主人的地位显赫,使得元氏墓志书、刻俱精,代表了北魏时期的书法水平,可与南朝书法相抗衡.元氏墓志在整个北朝书法中特色鲜明,与同一时期的造像记、摩崖等有较大区别,点画圆润,结构精整,用笔方圆兼施,其俊美秀逸的风格显然受到了二王行草用笔的影响.北魏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汉化政策,造就了元氏墓志在书法艺术、型制及文体方面新的成就,其书体风格在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大变革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隋唐书法艺术走向辉煌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北朝造像记是北朝石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朝散文的重要形式.北朝造像记具有不同于碑、墓志的独特体制,它的语体特征在语音、语义、句法方面都有明显特点,尤其在其语义方面,以用典和比喻为主要特色,具有与其他文体不同的宗教文化色彩,它的审美特征也因此具有玄远神秘、超逸瑰丽的特点.这些特征使得造像记成为北朝散文中与碑、墓志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文体.  相似文献   

12.
黄家章 《学术论坛》2012,35(12):1-4
死亡作为一种不可回避的事实,每每给我们的主体自主意识带来最深刻的恐惧。因此带出了诸多问题:死亡是否就表明着一种永恒的沉寂?如何超越死亡而获得安身立命之所?等等。由佛陀创发的佛教,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解释模式,进而开出了异于常识的特殊理路。文章结合印光的三幅书法作品,阐述了印光依据佛理对死亡所进行的思考,他明确地指出,佛法教人了生死,不是只当一种高超玄妙话来说道的,众生在世间的生老病死之苦,正是众生成佛之本。他依据佛典,通过对"北俱卢洲"与"南赡部洲"的比较,说明现实世界时时发生的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正是众生追求脱苦出世的必要导引,故提倡学习诸佛以八苦为师,将苦难当成学道的最直接契机,成无上道。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能使念佛之人,不贪生,不怕死,是确当的了生死之法。这也就是印光整体思想中的核心点。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中期的佛教造像流行一种"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这种造像特征来源于南朝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它表现的是当时玄学清谈家所崇尚的道骨神韵.这个时期正是南北朝佛教与玄学合流的重要时期,在理论方面,佛学的玄学化表现为"六家七宗"的形成,在佛教造像方面,玄学化的影响以"秀骨清像"佛像为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样式,这并不是因为当时佛教造像中,弥勒菩萨的造型只有交脚坐姿一种.而是因为弥勒菩萨的这种艺术形象中交脚坐姿、狮子座椅、仰月或日月宝冠都与波斯萨珊王朝的帝王们有关,弥勒成佛下生的条件又与转轮王的出现联系在一起.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圣君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动荡社会使得人们对圣贤君主的企盼更为迫切,这种情绪与愿望落实到佛教的未来佛弥勒菩萨造像上,便形成了交脚弥勒造像的兴盛.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的思想观念,在鬼话中可以得到展现,从中可以得到各种启迪。 (一)地藏菩萨信仰 在日本,佛教中的地藏菩萨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孩子和出门在外的人的保护神,而且还能消灾去病,延年益寿,救苦救难等等。据说,东京一座庙宇的庭院里有一尊地藏的塑像,身上缚着草绳。这尊塑像名叫被缚  相似文献   

16.
倪美玲 《船山学刊》2002,(3):108-112
《世说新语》表现了魏晋人对人格美、人性美和自然美的追求。小说以传神之形刻划人物形象,描容止以现神明,摹言语以传神明,使人物形神俱肖。  相似文献   

17.
大足石刻造像 ,据现存纪年造像镌记 ,开凿于初唐高宗永徽元年 ,然具规模的造像 ,晚唐方渐大兴 ,至南宋更达到鼎盛。今大足石刻名下 ,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唐、宋、明、清各代石窟 75处 ,像约 5万余尊。造像内容 ,儒、释、道“三教”并臻 ,而以佛教为最 ,佛教造像中又以密教为特色。大足石刻铭文 ,包括刻在大足石窟、古塔各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不同质地上的各类、各种内容的文字 ,概略而言可分为四大类。这些铭文 ,为大足石刻研究 ,乃至为中国石窟建设史、艺术史、宗教史及地方史的研究等 ,都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继魏晋南北朝、唐朝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宋代佛教造像以其世俗化的题材、儒道释三教合流的造像仪轨、清新自然的表现技法鲜明地体现出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神性的人性化,神道的世俗化特点,奠定了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佛教在北朝盛行一时,民众对于佛教的追求近乎狂热。与之相随而来的是大规模的佛教造像活动,打破了阶层的限制,使得贵族、平民都参与其中。从北朝流传下来的造像记来看,以女性为主体的造像占了一定比例,女性在造像活动中的表现是非常积极活跃的。这一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她们可以自由地信奉宗教、参加社会活动,还能较为自主地追求爱情,甚至出现了女子掌家、阻止夫婿纳妾的现象。这些都是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与鲜卑政权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女性在社会生产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胡汉文化的互渗作用密切相关。本文拟通过北朝佛教造像记管窥女性的造像活动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0.
4龙鹄山     
龙鹄山为道教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丹棱县县城北5公里处。其山腰共有道教造像数十龛,据龛内题记载系唐代开元年间(714-741)丹棱女道上成为无营建。造像风格多受佛教思想影响,除“汉武帝望山祀年”等故事外,多仿佛教设像规制。造像最大者约一米,小者仅0.3米,共有造像数百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