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马克思自己回答的斗争.斗争的幸福观是马克思基于生存而建立的.首先,这个幸福观是建立在劳动学说基础之上的,此外,这个幸福观是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拓展和深化.个人的为实现人的本质的斗争和阶级为实现阶级的个性的斗争就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容和本质.马克思的幸福观与各派幸福观的区别明显地表现在两点上.其一,马克思的斗争幸福观是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剥削阶级谋求解放的幸福观.其二,马克思的幸福观指出了无产阶级和无产者的幸福在哪里.在派别林立的幸福观领域,马克思的斗争幸福观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是科学幸福观的创立者,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幸福观。马克思幸福观具有四个基本哲学维度:幸福的概念确证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幸福的根本基石是"唯物史观支撑的现实生活世界";幸福的实现路径是"人的全面发展";幸福的终极目标是"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实现"。马克思的幸福观对当代人树立正确幸福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人的理解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科学精神与人道精神的统一。青年马克思在人的问题上的心路历程是从黑格尔主义的抽象的人过渡到费尔巴哈的形式现实但内容抽象的人,进而过渡到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的人,再发展到阶级逻辑中的具体的人,这个过程也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到费尔巴哈哲学,进而到一般唯物史观,再发展到具体唯物史观的思维模式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4.
李庆钧 《学术界》2005,1(5):190-196
费尔巴哈把人仅仅看作是对象性存在物,马克思从对象性活动视角探讨人的本质.马克思运用辩证的总体性方法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的理论创新,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思辨逻辑转变为立足现实分析的科学逻辑.  相似文献   

5.
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第一主题,也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幸福观就是关于人类幸福实现问题的系统理论。在马克思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幸福论中,人类幸福的思想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成果的具体名称,采用"人类幸福理论"这一表述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人类幸福理论"是对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内容的一个总体性概括。马克思将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其中包含了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的蕴意。在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理论,或者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被赋予了无限丰富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这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作为人类幸福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及其本质、规律是马克思幸福观所要阐释和涉及的重要内容。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过程内在矛盾和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也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幸福实现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早期通过批判利己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他分析了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的二重化,进而阐明了人们的阶级差别和对立。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人固有的社会本质来批判以货币为中介的异己交往关系,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阐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是对利己主义的人的理论抽象。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孤立化理解,马克思强调,利己主义的人处于社会联系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既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了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熊芳 《江汉论坛》2004,42(9):81-83
人的本质是指人作为人而存在的根据和原因,马克思把它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本文试图从毛泽东的文本出发,去解读毛泽东人的本质论的独特视角:社会实践角度、社会关系角度及阶级关系角度。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哲学中,劳动既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又是一个体现一定价值旨趣的哲学范畴.特别从黑格尔、马克思的关系看,我们更是能体认到马克思劳动概念深刻的哲学意蕴.劳动不是抽象理性的自我运动,而是人和自然界双重生成的物质活动过程.借助劳动概念,马克思通达了我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现实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旨趣孕育在现实的历史过程中,从而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9.
刘建新 《江汉论坛》2008,46(2):69-71
马克思是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揭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的.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洞察了市民社会的本质,从人的历史活动去探讨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通过对以"物的依赖性"为标志的市民社会进行批判,指出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消除人性异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根本缺陷,这一缺陷的克服就是人类要从阶级社会走向无阶级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基于自身生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人正是由于在自身需要的驱使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和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这样,马克思就从具体人性的视角规定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历史渊源及实践价值研究,必然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依据和理论形态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何以可能?这一追问实际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实际上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它与现在我们在非严格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幸福观"是否应该有所区别。第二,中国革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这一命题所指称的过程是否真正发生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来面目和本质特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知和评价问题上的根本态度与根本观点,应该包括马克思的伦理幸福观、哲学幸福观和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哲学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幸福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的核心内容。幸福首先是一个关于人的本体论问题,不能仅以道德来界定幸福的内涵。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产生的母体,将唯心主义的幸福观改造成实践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将幸福感作为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必要环节。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马克思的幸福本质论革命的主要成果和标志,从关注现实人的幸福本身转向探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实现的途径和条件,经历了从劳动幸福观到实践幸福观的过渡。"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具体化、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中国特色"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核心内容。"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创新则是"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哲学观点的批判似乎存在着某种矛盾性的结论。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费尔巴哈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的的抽象物,”②“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③这种人是“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④因此,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根据马克思的上述观点,费尔巴…  相似文献   

13.
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考察人的科学范式,它集中表现在从现实的实践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把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当作整体来研究。马克思基于对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理解,达到对人的本质的总体把握,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从实践过程中的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中揭示了人是自然存在物、实践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从结构总体和过程总体两个方面对人的发展进行考察,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或阶段,人的发展过程包含了阶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丰富的内容。在马克思总体性方法视阈下,现实的人不是片面的人或单向度的人,而是完整的人或总体的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工人异化劳动的现实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实践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发展,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循着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思路 ,探讨了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对象性存在与类存在的双重存在特性及由此决定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双重特点 ,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 ,人的活动的全面性与活动尺度的多维性。阐述了把握人的本质的方法论 ,人的本质与人的活动 ,人的本质、人的活动与人的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扬弃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上,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历史学的高度阐明了人的本质生成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人能成其为人,人的本质存在的根据是生产劳动;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不变性和可变性的统一,体现为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变化性和发展性;人的本质是矛盾的,是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实然本质和应然本质的统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于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要作辩证的、全面的理解 ,要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首先 ,要把社会关系和人的能动作用联系起来理解。其次 ,要对这个论断中的“人”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特别要清楚 :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都包括在人的本质的涵义中。而人的“自然性”有两种表现 :一是人本身的自然特性 ,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时 ,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进去 ,必须看到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总之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一条普遍的基本原则 ,并且是以概括的形式提出来的。这是各个时期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和论断中最为普遍和最为高度的抽象和概括 ,也是最全面和最深刻的。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尤其是在1844年前后的著作中,明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现实的人".一种是费尔巴哈式的"现实的人",其本质仍然是"抽象的人";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社会中、历史中行动的人".对这两种人,必须加以明确的区分,才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及世界观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总结和超越.他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追求人的自我解放与人类的自我解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由,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的最高理想,从而把人类的幸福追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利他的"、"实践的"和"积极的"三个主要特点,并且在人生实践中身体力行,达到了知行统一的崇高境界.总结、学习马克思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进行幸福研究和实践,对于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于桂芝 《学术研究》2007,1(10):23-27
对现实人生存和发展境遇的研究,一直是贯穿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题。马克思立足于"现实人生存和发展"的视角,把人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抽象的人——社会的人——世界历史性存在的人。其中"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理论对于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关注人的生存发展状况、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理论指导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